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关于实施镇江茶产业品牌提升行动的建议

2018-03-07 18:35

关于实施镇江茶产业品牌提升行动的建议

李朝勤 朱国芳

镇江地处江南茶区北缘地带,是全国名优绿茶优势产区,所产绿茶以“色翠、香郁、味鲜、形美”享誉业界。

镇江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南茶北引与南茶北销的“桥头堡”,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已有记载,清乾隆年间镇江榷茶占到全国的1/6。郑板桥曾在焦山留下茶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道尽镇江茶的独特韵味。解放以后,镇江逐步恢复茶场建设,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茶叶已成为我市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发展丘陵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市政府办会同市农委对茶产业发展做了专题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考。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辖市区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茶产业发展迅速。从种植面积看,新发展良种茶园1万多亩,茶园总面积达7.8万亩,占全省的15.4%,开采茶园面积6.62万亩,年产量1765吨,基本形成丹徒上党片区、句容北部山区、茅山片区和丹阳西丘陵片区四大茶叶主产区。从种植结构看,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34%,高于全省平均,名特优茶产量685吨,占总产量的38.8%,名特优茶产值2.68亿元,占总产值的57.9%。从生产条件看,先后创成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部级茶叶标准园10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制定推广茶园防霜冻、茶叶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标准10多项,江苏吟春碧芽有限公司还与中国茶研所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从质量建设看,全市拥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叶7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3个,认证面积4.5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58.4%,53家茶场通过SC(QS)认证。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镇江获绿茶类金奖8个(全国共有21个),其中“金山翠芽”3个。从综合效益看,全市茶叶年产值4.63亿元,亩均产值6994元,高的达到1万元以上,比较效益十分明显。

二、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我们感到,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产品与市场脱节。园相结构上,全市现有超过经济寿命(30年以上)的老茶园2万多亩,缺株断垄严重,投入产出比较低;品种结构上,无性良种率还不高;原料利用上,仍以绿茶生产为主,鲜叶原料利用率不到30%,精深加工和功能性开发利用尚未起步;目标定位上,产品开发、规格、包装上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赢得80后、90后等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青睐。

二是茶园抗灾能力较差。我市茶园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易受干旱、霜冻等恶劣天气影响。全市节水灌溉茶园面积仅有1.03万亩,占总面积的13.4%,有防霜设施茶园面积仅有1000多亩,茶园机械化管理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遇到春旱、夏旱产量一般要减少三成左右。2016年夏季,我市部分茶园由于缺少灌溉设施发生旱热灾害,出现了茶树干死现象,对今年春茶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三是龙头企业整合能力不强。镇江茶叶产品多、产量小,获奖多、品牌小,一场多品却没有主导产品,一品多场却没有龙头企业。以“金山翠芽”为例,全市共有授权生产企业8家(实际生产企业20多家)、注册商标10多个,部分企业只顾“借梯登高”却不注意维护品牌形象,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假冒劣质产品充斥于市,品牌整体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亟待整合整治。

四是茶叶从业者安于现状。茶产业比较效益是一般经济作物的数倍,是典型的富民产业。但调研中发现,部分单位思想上认识不足,工作上得过且过,对做大做强茶产业缺少热情。近两年,各产茶辖市区均未出台过相关鼓励扶持政策,有的干部安于现状,满足于本地有面积、有品牌、有茶喝;部分茶场负责人也小富即安,满足于有饭吃、有工资发、不出事。

五是对外宣传推介不够。镇江“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等品牌拿了很多奖,在业界知名度颇高,但外地消费者知道的并不多,主要原因还是宣传推介不够。这方面,苏州、常州等地政府组织、宣传部门策划、相关部门参与,以多种形式在主产区、主销区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常州市金坛区从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金坛雀舌茶道会”,持续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扩大本地名茶影响力,取得较好效果。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升级的新时代,对消费行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镇江茶产业只有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为此,我们建议加快实施镇江茶产业品牌提升行动,整合相关资金,重点扶持新品种推广应用、老茶园更新复壮、公用品牌原料基地扩建、现代生产技术装备配备、新茶类制作和精深加工机械购置、休闲观光茶园建设等。具体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扩大产业规模。我市现有茶园7.8万亩,产茶量在1700吨左右,按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每人每年1.3公斤计算,全市每年茶叶消费量达4100吨,市场自给率仅有40%。目前,我市宜茶丘陵岗坡地还有5万亩以上,可适当扩大种植规模,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无性良种,引导茶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主导品牌倾斜,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优化树龄结构、品种结构。引导推动老茶园改植和品种更新,保持茶园产能和增收潜力,打牢产业基础。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新发展1-2万亩,改造1万亩,茶园总规模达10万亩,无性良种率达50%,使每个主导品牌都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原料基地作支撑。

二是做强茶叶品牌。品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市自产自销的茶叶产品有近20种,注册商标多达100余个,且多数产品风格相似,茶类相同,市场相近,难以形成品牌优势。要引导区域特色产品规模化发展,一个重点产区以一个产品为引导,做出特色和知名度。如下蜀炒青、南山滴翠、长山剑毫等。要逐渐整合品牌资源,重点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等区域公用品牌,一个重点产区以一个品牌带动。如“镇江金山翠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茅山长青”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充分发挥茶叶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授权申请登记、集中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品牌保护与宣传力度,资助推介茶产品、茶品牌,维护品牌形象,防止“公地效益”,对以次充好、损害公用品牌形象的害群之马坚决撤销授权。在春茶上市期间,组织开展茶叶侵权行为集中打击行动,禁绝以外地茶冒充本地茶、冲击茶叶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三是培育新型主体。加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发挥其鲶鱼效应,激活本地企业,有序开展并购整合。鼓励地缘相近的茶农组成茶叶合作社,成立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支持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联合组建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茶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指导、鲜叶收购,茶农负责种植、管护和采摘,既能解决龙头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又能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四是坚持质量兴茶。镇江茶叶要抢抓消费升级的机遇,就必须紧跟消费趋势的变化,在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强化提质导向,鼓励茶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三品一标”认证,规范生产管理过程。相关辖市区要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层监管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监督执法体系)。市农委要加快建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提供权威认证,保障消费安全,打造放心品牌。

五是加快机器换人。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人工采茶成本高企,严重压缩了茶叶生产利润。建议加快茶叶生产机器换人步伐,鼓励建设以机采茶叶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新茶园,打造一批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的标准化示范茶园。同时,大力推广集雨喷灌、防霜冻、防病虫等设施设备,增强茶园抗灾减灾能力。

六是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出效益。在产品档次上,要“提升高档茶,扩大中档茶,开发低档茶”,以销定产、薄利多销、同期多档次、同款多样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茶类结构上,要迎合新生代消费者、女性消费者及茶文化爱好者的多样化需求,可充分利用夏秋季原料,发展多茶类产品,开发茶食、茶餐、茶用品、茶健康产品、茶旅游文创产品。在产业业态上,大力发展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游,定期举办茶叶节庆活动,引导建设一批茶庄园、茶博园、茶主题公园,重点支持丹徒区打造清茶小镇。在市场营销上,要充分考虑新生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个性特征,加快茶叶以电商换市,开发小包装、便携包装、文创包装产品。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 市农委)

36

关于实施镇江茶产业品牌提升行动的建议

李朝勤 朱国芳

镇江地处江南茶区北缘地带,是全国名优绿茶优势产区,所产绿茶以“色翠、香郁、味鲜、形美”享誉业界。

镇江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南茶北引与南茶北销的“桥头堡”,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已有记载,清乾隆年间镇江榷茶占到全国的1/6。郑板桥曾在焦山留下茶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道尽镇江茶的独特韵味。解放以后,镇江逐步恢复茶场建设,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茶叶已成为我市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发展丘陵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市政府办会同市农委对茶产业发展做了专题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考。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辖市区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茶产业发展迅速。从种植面积看,新发展良种茶园1万多亩,茶园总面积达7.8万亩,占全省的15.4%,开采茶园面积6.62万亩,年产量1765吨,基本形成丹徒上党片区、句容北部山区、茅山片区和丹阳西丘陵片区四大茶叶主产区。从种植结构看,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34%,高于全省平均,名特优茶产量685吨,占总产量的38.8%,名特优茶产值2.68亿元,占总产值的57.9%。从生产条件看,先后创成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部级茶叶标准园10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制定推广茶园防霜冻、茶叶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标准10多项,江苏吟春碧芽有限公司还与中国茶研所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从质量建设看,全市拥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叶7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3个,认证面积4.5万亩,占全市茶园面积的58.4%,53家茶场通过SC(QS)认证。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镇江获绿茶类金奖8个(全国共有21个),其中“金山翠芽”3个。从综合效益看,全市茶叶年产值4.63亿元,亩均产值6994元,高的达到1万元以上,比较效益十分明显。

二、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我们感到,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产品与市场脱节。园相结构上,全市现有超过经济寿命(30年以上)的老茶园2万多亩,缺株断垄严重,投入产出比较低;品种结构上,无性良种率还不高;原料利用上,仍以绿茶生产为主,鲜叶原料利用率不到30%,精深加工和功能性开发利用尚未起步;目标定位上,产品开发、规格、包装上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赢得80后、90后等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青睐。

二是茶园抗灾能力较差。我市茶园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易受干旱、霜冻等恶劣天气影响。全市节水灌溉茶园面积仅有1.03万亩,占总面积的13.4%,有防霜设施茶园面积仅有1000多亩,茶园机械化管理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茶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遇到春旱、夏旱产量一般要减少三成左右。2016年夏季,我市部分茶园由于缺少灌溉设施发生旱热灾害,出现了茶树干死现象,对今年春茶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三是龙头企业整合能力不强。镇江茶叶产品多、产量小,获奖多、品牌小,一场多品却没有主导产品,一品多场却没有龙头企业。以“金山翠芽”为例,全市共有授权生产企业8家(实际生产企业20多家)、注册商标10多个,部分企业只顾“借梯登高”却不注意维护品牌形象,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假冒劣质产品充斥于市,品牌整体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亟待整合整治。

四是茶叶从业者安于现状。茶产业比较效益是一般经济作物的数倍,是典型的富民产业。但调研中发现,部分单位思想上认识不足,工作上得过且过,对做大做强茶产业缺少热情。近两年,各产茶辖市区均未出台过相关鼓励扶持政策,有的干部安于现状,满足于本地有面积、有品牌、有茶喝;部分茶场负责人也小富即安,满足于有饭吃、有工资发、不出事。

五是对外宣传推介不够。镇江“金山翠芽”“茅山长青”等品牌拿了很多奖,在业界知名度颇高,但外地消费者知道的并不多,主要原因还是宣传推介不够。这方面,苏州、常州等地政府组织、宣传部门策划、相关部门参与,以多种形式在主产区、主销区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常州市金坛区从2012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金坛雀舌茶道会”,持续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扩大本地名茶影响力,取得较好效果。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升级的新时代,对消费行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镇江茶产业只有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为此,我们建议加快实施镇江茶产业品牌提升行动,整合相关资金,重点扶持新品种推广应用、老茶园更新复壮、公用品牌原料基地扩建、现代生产技术装备配备、新茶类制作和精深加工机械购置、休闲观光茶园建设等。具体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扩大产业规模。我市现有茶园7.8万亩,产茶量在1700吨左右,按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每人每年1.3公斤计算,全市每年茶叶消费量达4100吨,市场自给率仅有40%。目前,我市宜茶丘陵岗坡地还有5万亩以上,可适当扩大种植规模,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无性良种,引导茶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主导品牌倾斜,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优化树龄结构、品种结构。引导推动老茶园改植和品种更新,保持茶园产能和增收潜力,打牢产业基础。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新发展1-2万亩,改造1万亩,茶园总规模达10万亩,无性良种率达50%,使每个主导品牌都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原料基地作支撑。

二是做强茶叶品牌。品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市自产自销的茶叶产品有近20种,注册商标多达100余个,且多数产品风格相似,茶类相同,市场相近,难以形成品牌优势。要引导区域特色产品规模化发展,一个重点产区以一个产品为引导,做出特色和知名度。如下蜀炒青、南山滴翠、长山剑毫等。要逐渐整合品牌资源,重点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等区域公用品牌,一个重点产区以一个品牌带动。如“镇江金山翠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茅山长青”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充分发挥茶叶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授权申请登记、集中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品牌保护与宣传力度,资助推介茶产品、茶品牌,维护品牌形象,防止“公地效益”,对以次充好、损害公用品牌形象的害群之马坚决撤销授权。在春茶上市期间,组织开展茶叶侵权行为集中打击行动,禁绝以外地茶冒充本地茶、冲击茶叶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三是培育新型主体。加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引,发挥其鲶鱼效应,激活本地企业,有序开展并购整合。鼓励地缘相近的茶农组成茶叶合作社,成立生产性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支持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联合组建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茶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指导、鲜叶收购,茶农负责种植、管护和采摘,既能解决龙头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又能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四是坚持质量兴茶。镇江茶叶要抢抓消费升级的机遇,就必须紧跟消费趋势的变化,在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强化提质导向,鼓励茶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三品一标”认证,规范生产管理过程。相关辖市区要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层监管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监督执法体系)。市农委要加快建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提供权威认证,保障消费安全,打造放心品牌。

五是加快机器换人。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人工采茶成本高企,严重压缩了茶叶生产利润。建议加快茶叶生产机器换人步伐,鼓励建设以机采茶叶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新茶园,打造一批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的标准化示范茶园。同时,大力推广集雨喷灌、防霜冻、防病虫等设施设备,增强茶园抗灾减灾能力。

六是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出效益。在产品档次上,要“提升高档茶,扩大中档茶,开发低档茶”,以销定产、薄利多销、同期多档次、同款多样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茶类结构上,要迎合新生代消费者、女性消费者及茶文化爱好者的多样化需求,可充分利用夏秋季原料,发展多茶类产品,开发茶食、茶餐、茶用品、茶健康产品、茶旅游文创产品。在产业业态上,大力发展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游,定期举办茶叶节庆活动,引导建设一批茶庄园、茶博园、茶主题公园,重点支持丹徒区打造清茶小镇。在市场营销上,要充分考虑新生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个性特征,加快茶叶以电商换市,开发小包装、便携包装、文创包装产品。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 市农委)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