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改革开放40年,建设发展35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贫穷落后,到新世纪之初的探索奋斗,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盐城城市发展的历程,折射的不仅是发展理念之变、模式之变,更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融合发展的城市治理理念之变。
△经过综合治理,串场河畔景色焕发新的光彩。记者 王亚洲 摄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这曾是人们调侃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盐城城区面貌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
自1983年,盐城撤地设市之后,当年的玩笑从此封存于记忆深处。
改革开放40年,建设发展35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贫穷落后,到新世纪之初的探索奋斗,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盐城城市发展的历程,折射的不仅是发展理念之变、模式之变,更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融合发展的城市治理理念之变。
城市,因治理而完美。而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居民的高品质生活。
改革开放40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主动顺应百姓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为进一步彰显盐城“水绿”特色,全面推动“一座城”战略工程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区实施水环境治理、棚户区治理、违法建设治理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专项行动,从根本上化解各种“城市病”。
一切为了环境更宜居、城市更美好。行动开展后,盐城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各区各有关部门主动担当、协调联动、上下同心,加快补齐城市生态环境短板……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自加压力惠民生、敢于突破勇争先的精神状态全面展示。
深秋时节,行走在盐城市区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标志建筑,一座座四通八达的高架桥,一个个落到实处的创意新区……目及之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市容市貌日新月异。
可以说,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由一条条宽敞平坦的主次干道、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发展画卷。
交通拥堵历来是系统性最强、与群众生活最密切相关、反映最突出的治理难题。虽然盐城平均每8个人拥有1辆机动车,但盐城的交通安全畅通,全市交通事故亡人数连续8年下降。
这道难题究竟是如何破解的?
答案是: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遵循“善治”理念,坚持系统化思维,大力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统筹动态、静态交通协调发展。先后建成交通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创建城市交通区域治理示范工程,创新道路交通“路长制”管理模式,运用智能手段推进停车专项治理,初步实现了城市发展和服务民生的良性互动。
不仅如此,盐城市还牢固树立以市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善治交通理念,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城市、农村一体化,在联动协作上推进建设、管理一体化,在治理内容上推进动态、静态一体化,在方法手段上推进治标、治本一体化,真正实现交通治理由“方便管理”向“方便群众”转变。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市城市道路、桥梁、供电、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不仅日臻完善,而且还全力打造陆、海、空齐头并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令人瞩目的是,截至2017年末,盐城市共有公路总里程19681.8公里,高速公路395.5公里。全面建成全长57公里的市区“一环五射”内环高架快速路网。2017年全社会客运量7241万人,是1978年的3.1倍。
饮用水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水源地保护容不得一丝马虎。为确保千家万户喝上放心的饮用水,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饮用水质不断改善。
截至2017年末,区域供水通达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95座,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超89%,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98%,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8%。
但是,如何才能彻底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跳出里下河地区入海通道末梢,新辟优质放心水源,着力建立水质优良、安全可靠的新水源地,实现与现有水源地的互补。
一身汗水,换来汩汩清泉;一汩清泉,润泽万众民心。今年6月30日上午9时,从83公里外扬州市宝应县引来的长江水,沿着两根直径2.4米的钢质主管道,一路向东,欢快地投入到盐城的怀抱,从根本上解决我市500万人的饮用水难题!几代盐城人的美好夙愿终于梦圆。
治理“城市病”没有“休止符”。
保护好一泓清水,既是政治使命,更是群众期盼。自从中央发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最强号令后,盐城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部署,出台《盐城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推行从市级到村级,8038名河长和1154名警长纷纷迅速“上岗履职”,“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竿子插到底,全面动员,层层织密压实河湖责任链。
而盐城各级党委、政府也抓住河长治河这个“牛鼻子”,坚持问题导向,主要负责同志既“挂帅”又“出征”,做到管河有责、护河尽责;盐城市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围绕河长制工作开展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等工作;盐城市河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各级河长全面开展巡河认河、治河管河,制度建设等河长制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有序推进。
自此,盐城市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面、独特生动的护河大网,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河湖保护和治理新路子。经统计,通过强化我市水资源和水域岸线保护,扎实开展水功能区达标整治,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总体优于往年;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6米,超采红线区域全面消失。
都说城市治理要“韧性”不要“任性”,根本目标其实是谋求“善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理解和把握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此,盐城市全面推进网格化建设。按照“一张网”“五统一”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推动形成全要素、全区域、智能化、大联动的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模式。
比如,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充分整合基层力量资源,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工作标准体系、运行规范体系和制度保障。通过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运用“全要素网格通”手机客户端等手段,推动实现源头信息一张网采集、管理服务一揽子展开、数据资源一体化应用。
加强“升级版”技防城和“雪亮工程”建设,年内盐城市升级版技防城、技防乡镇(街道)、技防村(居)分别达60%、95%、95%以上,技防小区规范化率达90%以上。
生活垃圾处理,关乎城市形象,更与市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盐城市在实现城市(县城)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镇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和治理工作。
截至2016年,盐城市就基本建成了镇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如东台建立了农村垃圾长效管理工作三级网络,盐都区镇村建立了“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处理、设施维护”的“五位一体”长效管理体系,实现了垃圾治理的全覆盖,具体做法作为典型案例被省住建厅推广。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市民公共意识的不断增强,盐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共有228个小区、18所学校、188个单位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而今年盐城市还将在市、县(市、区)两级党政机关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推进以街道为单元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试点。(记者 赵亮)
来源:盐阜大众报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