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长富
刘长卿(约714-约790)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官终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作诗尤其擅长五言,当时人权德舆说他“尝自以为五言长城”(《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清代卢文弨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说他的诗“子美(指杜甫)之后定当推为巨擘”。至于说他与润州及其治地京口(今镇江)的关系,虽然未见前人有具体记载,但从他的相关诗作却可以看出,他是当时非润州籍诗人中与润州及京口关系相当密切的一位诗人。
唐代润州辖有丹徒、丹阳、句容、金坛、延陵及江宁(一名上元,今南京)等县,润州和丹徒治地都在京口。从刘长卿所作诗看,他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直到他去世之前,这30多年的时间内,曾多次往来于京口、丹阳、句容、江宁等地,写下了不少诗篇,有不少是名篇佳作。其中,尤以往来于京口的次数最多,作诗也最多。限于篇幅,这里只是略述他可以确知的五次往来京口并作诗的大致情况,以见一斑。
(一)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刘长卿初至京口。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发生,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刘长卿避乱南奔,先至扬州,后至润州,又至苏州。此次刘长卿在苏州的时间,从他的《吴中闻潼关失守……》作于“早雁飞吴天”之时而潼关失守在十五年七月可知,应当是在这年秋天;而从他的《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有“那堪芳岁尽,更使春梦积”句可以推知,他当是在十五年的春天来到京口。从诗中的自叙看,这应是他第一次来到京口,此诗则是作于他初至京口时。诗中“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这两句唐诗佳句,显示了他初见京口壮美山水时的强烈印象。
(二)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刘长卿“旅次”京口。至德元年十二月,唐肃宗任命宰相崔涣为“宣慰使”,“宣慰江南,兼知选举(临时负责选拔举荐官员)”(《通鉴》卷二一六)。刘长卿在《祭崔相公(涣)文》中称自己“谬厕当时之选(当时受到崔涣的选拔举荐)”。而从他当时在京口所作《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诗的题目及诗中“春江连故园”“积翠下京口”等句可以看出,他是在“旅次丹阳郡(指京口)”时受到了崔涣派往京口的康侍御的“宣慰召募”,时间当在至德二年春。不久,他就被任命为长洲(今苏州吴江)县尉。由此可见,刘长卿至德二年春曾“旅次”京口,并且是在“旅次”京口时开始步入仕途,开始他的人生的新的旅程。
(三)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刘长卿在京口送“许拾遗”归长安。这年春天,刘长卿罢摄海盐(今属浙江)县令。当时“许拾遗”从长安归江宁省亲,杜甫有《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诗(参《杜诗详注》),诗中有“淮阴清夜月,京口渡江航”两句,可见许拾遗是沿运河南下,渡江至京口后再至江宁,他由江宁还京也当是由京口渡江北上,返京时间也当在乾元元年。刘长卿《送许拾遗还京》诗说“文星出西掖,卿月(即卿士,指许拾遗)在南徐”,可见刘长卿当是在“南徐”之京口送许拾遗北上,时间当在乾元元年。
(四)唐代宗大历六年(771)春,刘长卿从越州(治地今浙江绍兴)来“润州使院”(在京口),与刺史樊晃唱和。樊晃为润州刺史在大历五年和六年(参《唐刺史考》)。此人曾在任上编成现知最早的杜甫诗集《(杜甫)小集》,又作有“登润州城楼”诗。该诗已佚,但从皇甫冉所作《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诗题可知,樊诗当作于大历五年秋。而刘长卿此次到京口所作《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有“春草连天随北望”句,可见诗当作于大历六年春,所以刘长卿当是大历六年春天来到京口。再从他的《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鲍侍御指大历五年前后在越州的鲍防)有“江南江北春草,独向金陵(指润州京口)去时”两句,又可见他是从越州来润州。此次他因公务来京口,自然会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恰逢越州诗僧灵澈来京口,二人因而同游,刘长卿有《送灵澈上人》诗送灵澈往京口城外的竹林寺。
(五)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刘长卿罢随州刺史,其后漫游吴越。贞元二年(786)春,刘长卿在京口作《寄别朱拾遗》诗。诗中说“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唐才子传校笺》“刘长卿”“朱放”两传认为“朱拾遗”是指贞元二年被朝廷征召为拾遗的朱放,刘长卿当时在“金陵”,所说可信。但该书认为“金陵”是指“今南京市”(即唐代的江宁),却值得商榷。因为,在刘长卿的那个时代,唐人既称江宁为“金陵”,也称“润州”为“金陵”。例如,前引“发越州”诗就显然是称润州为“金陵”;而从《寄别朱拾遗》本身看,诗有“行人一骑发金陵”句,“行人”是指传递诏书的使者(并非指朱放)。在唐代,“行人”传递诏书是有程限的,要按规定路线和时间送达。当时朱放是在越州,“行人”从长安往越州,经扬州渡江后,应当是到润州,再由润州出发(“发金陵”)往越州,不会偏离正常路线,绕道江宁往越州。所以,刘诗“发金陵”的“金陵”只能是指润州(治地在京口),刘长卿当是在润州得知消息,因而“寄”诗给朱放,以表达赠“别”之意。
综观刘长卿五次至京口并作诗的情况,与跟他同时的也到过京口的非润州籍诗人孟浩然、李白、王昌龄、钱起、李嘉祐等比较起来,他到京口不但次数要多,而且作诗也最多。由此可见他与京口以至润州的关系相当密切。当然,这种关系还主要是表现在多次往来和“旅次”方面。至于有论者说,刘长卿曾在润州建“碧涧别业”,按照这一说法,那么他与润州的关系当是又进了一层。不过,从刘长卿所作诗看,他一生曾建有两座“别业”,一座在长安(今西安)附近,称“灞陵别业”;另一座称“碧涧别业”。据刘长卿所作《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诗题下自称“李公与予俱于阳羡山中新营别业”,可见“碧涧别业”当是建于阳羡(今宜兴)。所以,说“碧涧别业”建于润州,不符事实。
(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