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造镇江东翼“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区

2022-11-14 00:55

今日镇江讯  2021年3月,镇江市政府印发的《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等区域作为“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等构成的东翼“金三角”,长江岸线占全市一半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约六成,是镇江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镇江东翼“金三角”区域的产业集群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下日益壮大。尽管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一定不足。打造镇江东翼“金三角”,需要协同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区域产业发展,增强三地整体实力。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镇江东翼“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产业同构、招商竞争、城市规划冲突等问题。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要削弱“行政区划”的概念,加强“镇江东翼‘金三角’区域同城化”的概念,并确定各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与分工。

一是编制区域组团发展规划。建议由镇江市级层面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在镇江“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围绕“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的总定位,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区域组团发展的实施路径,带动形成“协同布局、跨江联动、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统筹岸线开发利用规划。理顺三地长江沿线港口码头的权属定位,科学做好岸线利用、国土空间以及临港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真正让“黄金岸线”发挥“黄金效益”。

三是完善园区综合提升规划。按照“一特三提升”和新“九通一平”的园区发展要求,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打造一批主题园区、特色园区。镇江市政府在财税、产业政策、决策效率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区域招商引资,减少相互竞争,落实差别化考核机制。

寻找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三地在产业方面有很多相通相近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三地先进制造业深度对接融合,形成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局面。

一是特大项目招引强化合作。积极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可以更有力地推动镇江东翼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建立。

二是合作打造科研中心。以支持长江三角洲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速推动国家重点工程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G60科创长廊为平台,共造生态圈,共同开展“硬科技”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要素衔接的协同促进机制。

三是培育制造业增长极。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三地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若干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进产业的协同发展。新区要发挥自身教育、科技、信息等齐备的资源优势,积极培养人才密集型的高端企业;扬中、丹北拥有优越的工业基础设施,可借助沿江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相应的高端产业。

优化基础设施:促进产业互通互联

交通运输设施的合作与共建是推进镇江东翼“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形成产业增长极,必须交通先行。近年来,三地交通体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密度逐年增加,交通运输条件已经大幅改善,但仍然存在瓶颈。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用“交通圈”支撑“都市圈”,加强地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

一是建构东翼“金三角”公路网络。尽快开通“金三角”的交通快线,横向增加G523东延接兴旺大道和S306、G523东延过夹江桥梁;纵向增加S358北延至兴旺大道、圌山路南延、滨江大道南延,增加S358夹江桥梁,支撑东翼“金三角”路网体系。积极争取将S358省道延伸至扬中纳入江苏省省道规划,实现扬中与丹阳界牌镇、丹北镇等沿江发达地区的跨江联动开发。开工建设S238省道镇江新区通港路口至滨江大道一段的快速化改建工程项目,以提升城市内部交通效能。

二是提升三地港口联动。三地共同配合做好《镇江港总体规划》,持续完善岸线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速推进临港产业、综合交通、服务配套、城镇发展一体化进程,高效促进“港产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三是贯通铁路互联。在科学研判、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启动镇江市区至扬中、丹阳、新区的轨道交通项目,全力打造“金三角一刻钟通勤圈”。

强化要素融合:推进人才技术流动

人才和科创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产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对发展的模式与层次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金三角”区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但是人才互联互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合力优化集聚创新人才的环境,仍然是“金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一,要建立区域要素合作机制。提高政策协同性,合理引导人才等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畅通流动和重组,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化和共享优质资源,以促进市场主体间和城市间协调发展。

第二,提供合理高效的政策便利。降低企业运营时间和成本,发挥制度环境的虹吸效应,实现人才、资本和技术的快速集聚,为实现要素流动的开放融合提供政策便利。

第三,完善人才技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人才互通、互认机制和一体化的技术共享平台,在人才高集聚区设立中心,打造数字创新高地,从而实现技术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率配置,助推城市群高质量的发展。(作者单位:扬中市委党校)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207

今日镇江讯  2021年3月,镇江市政府印发的《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等区域作为“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等构成的东翼“金三角”,长江岸线占全市一半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约六成,是镇江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镇江东翼“金三角”区域的产业集群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扶持下日益壮大。尽管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产业协同发展仍存在一定不足。打造镇江东翼“金三角”,需要协同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区域产业发展,增强三地整体实力。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镇江东翼“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产业同构、招商竞争、城市规划冲突等问题。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要削弱“行政区划”的概念,加强“镇江东翼‘金三角’区域同城化”的概念,并确定各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与分工。

一是编制区域组团发展规划。建议由镇江市级层面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在镇江“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围绕“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的总定位,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区域组团发展的实施路径,带动形成“协同布局、跨江联动、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统筹岸线开发利用规划。理顺三地长江沿线港口码头的权属定位,科学做好岸线利用、国土空间以及临港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真正让“黄金岸线”发挥“黄金效益”。

三是完善园区综合提升规划。按照“一特三提升”和新“九通一平”的园区发展要求,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打造一批主题园区、特色园区。镇江市政府在财税、产业政策、决策效率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区域招商引资,减少相互竞争,落实差别化考核机制。

寻找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三地在产业方面有很多相通相近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三地先进制造业深度对接融合,形成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局面。

一是特大项目招引强化合作。积极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可以更有力地推动镇江东翼的优势产业集群的建立。

二是合作打造科研中心。以支持长江三角洲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速推动国家重点工程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G60科创长廊为平台,共造生态圈,共同开展“硬科技”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要素衔接的协同促进机制。

三是培育制造业增长极。镇江新区、扬中、丹阳北部三地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若干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进产业的协同发展。新区要发挥自身教育、科技、信息等齐备的资源优势,积极培养人才密集型的高端企业;扬中、丹北拥有优越的工业基础设施,可借助沿江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相应的高端产业。

优化基础设施:促进产业互通互联

交通运输设施的合作与共建是推进镇江东翼“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形成产业增长极,必须交通先行。近年来,三地交通体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密度逐年增加,交通运输条件已经大幅改善,但仍然存在瓶颈。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用“交通圈”支撑“都市圈”,加强地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

一是建构东翼“金三角”公路网络。尽快开通“金三角”的交通快线,横向增加G523东延接兴旺大道和S306、G523东延过夹江桥梁;纵向增加S358北延至兴旺大道、圌山路南延、滨江大道南延,增加S358夹江桥梁,支撑东翼“金三角”路网体系。积极争取将S358省道延伸至扬中纳入江苏省省道规划,实现扬中与丹阳界牌镇、丹北镇等沿江发达地区的跨江联动开发。开工建设S238省道镇江新区通港路口至滨江大道一段的快速化改建工程项目,以提升城市内部交通效能。

二是提升三地港口联动。三地共同配合做好《镇江港总体规划》,持续完善岸线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速推进临港产业、综合交通、服务配套、城镇发展一体化进程,高效促进“港产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三是贯通铁路互联。在科学研判、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启动镇江市区至扬中、丹阳、新区的轨道交通项目,全力打造“金三角一刻钟通勤圈”。

强化要素融合:推进人才技术流动

人才和科创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产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对发展的模式与层次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金三角”区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但是人才互联互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合力优化集聚创新人才的环境,仍然是“金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一,要建立区域要素合作机制。提高政策协同性,合理引导人才等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畅通流动和重组,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化和共享优质资源,以促进市场主体间和城市间协调发展。

第二,提供合理高效的政策便利。降低企业运营时间和成本,发挥制度环境的虹吸效应,实现人才、资本和技术的快速集聚,为实现要素流动的开放融合提供政策便利。

第三,完善人才技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人才互通、互认机制和一体化的技术共享平台,在人才高集聚区设立中心,打造数字创新高地,从而实现技术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率配置,助推城市群高质量的发展。(作者单位:扬中市委党校)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