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史丨千古夕阳话南徐

2022-11-14 00:42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所作《水调歌头·多景楼》一词的首句。这里的“古徐州”,不是指位于淮北的徐州,而是指位于“江左”(亦常称江东、江南)的南徐州,也就是镇江。陆游作此词时正任镇江府通判,多景楼为镇江的古名楼。

“南徐州”也称“南徐”,是镇江的古地名之一,始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废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基本贯穿了整个南北朝,见证了镇江在那段历史时期的风云岁月。

南徐州名称的来历,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那就是“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并互相残杀,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士族流民过淮渡江南下。到达南方的北方人称为侨人。为控制侨人及维护侨人士族利益,东晋朝廷在侨人集中的地方,陆续建立许多与侨人旧土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对侨人予以安置。据《嘉定镇江志》记载:“(晋)元帝……于京口侨置徐、兖州。”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大将刘裕领兵北伐一度收复徐、兖、青、司、豫、梁等失地,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犹为徐州。永初二年(421年),刚刚代晋建宋的刘裕下旨将淮南徐州加称为南徐州,而淮北北徐州改称为徐州。元嘉八年(431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下辖17郡、63县。自此南徐州的名称、治所和辖境,历宋、齐、梁、陈四朝而未改,相当于今之镇江、常州、无锡三市市区及丹徒、丹阳、武进、金坛、宜兴、江阴、句容和南京江宁等部分区县。

南徐州因地近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到达这里的北方移民“多如过江之鲫”。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截至刘宋时期,南渡人口共约有90万人,占西晋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占刘宋时期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南渡人口以侨寓今江苏境内为最多,约26万人,其中南徐州又占十之八九,有22万多人。当时南徐州共有人口42万多人,侨居人口反倒超出本籍人口2万多人。唐张籍诗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

南徐州是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的帝王之乡。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其曾祖父于西晋末南迁,侨居于丹徒县京口里,刘裕是移居后的第四代,是土生土长的京口人。齐、梁两代的萧氏,东晋初南渡侨居于丹阳,齐、梁两代皇帝死后,都葬于丹阳。在《南齐书》《梁书》中,南徐州和齐、梁陵墓所在地均称为“桑梓帝宅”。1988年,国务院将丹阳境存的11处26件南朝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至今仍守卫在曾经的帝陵前,向人们无言地叙述着这段历史。

帝王开创霸业离不开悍将雄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就与南徐州密不可分。北府也称北府军府,因东晋徐州都督府侨置京口或广陵(今扬州),位于都城建康之东北,故名。北府兵个个经过精心挑选,剽悍骁勇,而又纪律严明,作战时往往被派遣为前锋,百战百胜,成为东晋的精锐部队。东晋大司马桓温曾评价北府兵道:“京口酒可饮,兵可使”。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刘牢之率5000北府兵精锐,大破前秦数万前锋,为战役砥定胜局。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和征讨桓玄之乱中,北府兵都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道:“晋南渡以后,北府之兵常为天下雄……”

进入南朝,南徐州仍然是都城建康的屏障。《宋书》《南齐书》之州郡志,都是首列建康所在的扬州,第二就列南徐州。宋武帝刘裕曾留下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而实际上,除宋以外,齐梁陈三朝也都不约而同地遵循了这一用人原则。据学者乔长富《南朝南徐州刺史年表》计算,宋、齐、梁、陈四代,南徐州刺史共有65名,其中“宗室近戚”为52名,由此可见南徐州地位的重要。

南徐州接收了最多的北方移民,也意味着汇聚了最多的人才输入。一批知名的北方大族,如祖逖家族、刘氏家族、巨富刁逵家族等都侨居京口。许多当世的文士名流也汇聚南徐,留下传世名篇。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国古代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以及江淹、何逊、沈约、庾信、钟嵘、刘寺绰、王筠、殷芸等一批名士就是其中的代表。《南齐书》记载这一盛况为:“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

镇江地处江南吴文化圈,但在生活习俗和语言使用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北化现象,这一特征就是从南徐州时代开始形成的。由于移民输入带来不同的民风民俗,先秦时期镇江地区刚劲悍勇的民风,开始变得知书达礼、柔弱秀美起来。宋《太平寰宇记》“润州”条目:“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好用剑。自永嘉南迁,斯为帝乡。人性礼逊谦谨,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

千百年来,南徐州在镇江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南朝宋山谦之所纂《南徐州记》,是镇江最早有著录的方志。其时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华山畿》,就发生于南徐境内的华山村,据学术界考证,《华山畿》就是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雏形。

“南徐”在后世诗文中也常见。唐刘长卿“天涯一飞鸟,日暮南徐客”。宋范仲淹《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刁约《怀南徐所居》;苏轼“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仲殊《南徐好》,用“南徐好”为首句作词十首,吟咏镇江古迹名胜。清纳兰性德“江南好,铁瓮古南徐”;查慎行“北府山川余霸气,南徐风土杂惊沙”。宋代书法家米芾之所以寓居润州,一般文献均认为:“中年乐南徐山川风土之美,因家焉。”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如今的镇江大地,已是沧海桑田,日新月异,但仍有一些“南徐”地名在使用,成为那段风云岁月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如“南徐净域”题额,位于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对面,两侧刻有清末苏涧宽用篆书所写的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南徐大道,东起官塘桥路,西延至戴家门路,串接了南山风景区的磨笄山、黄鹤山、黄山、茶砚山等山峦。南徐片区,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南部,规划定位为镇江城市的市区副中心。

“渌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这是《南徐好》中“铁瓮城”一词的结尾。据《资治通鉴》记载,北朝也有“南徐州”,位于下邳郡(今徐州睢宁、邳州一带),但此名不彰于后世,而镇江之南徐州独显。“千古夕阳红”,如果用来形容南徐州的历史地位,的确不失为恰如其分的生动表述。(孟宪威)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170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所作《水调歌头·多景楼》一词的首句。这里的“古徐州”,不是指位于淮北的徐州,而是指位于“江左”(亦常称江东、江南)的南徐州,也就是镇江。陆游作此词时正任镇江府通判,多景楼为镇江的古名楼。

“南徐州”也称“南徐”,是镇江的古地名之一,始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废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基本贯穿了整个南北朝,见证了镇江在那段历史时期的风云岁月。

南徐州名称的来历,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那就是“永嘉南渡”。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并互相残杀,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士族流民过淮渡江南下。到达南方的北方人称为侨人。为控制侨人及维护侨人士族利益,东晋朝廷在侨人集中的地方,陆续建立许多与侨人旧土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对侨人予以安置。据《嘉定镇江志》记载:“(晋)元帝……于京口侨置徐、兖州。”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大将刘裕领兵北伐一度收复徐、兖、青、司、豫、梁等失地,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犹为徐州。永初二年(421年),刚刚代晋建宋的刘裕下旨将淮南徐州加称为南徐州,而淮北北徐州改称为徐州。元嘉八年(431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下辖17郡、63县。自此南徐州的名称、治所和辖境,历宋、齐、梁、陈四朝而未改,相当于今之镇江、常州、无锡三市市区及丹徒、丹阳、武进、金坛、宜兴、江阴、句容和南京江宁等部分区县。

南徐州因地近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到达这里的北方移民“多如过江之鲫”。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截至刘宋时期,南渡人口共约有90万人,占西晋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占刘宋时期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南渡人口以侨寓今江苏境内为最多,约26万人,其中南徐州又占十之八九,有22万多人。当时南徐州共有人口42万多人,侨居人口反倒超出本籍人口2万多人。唐张籍诗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

南徐州是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的帝王之乡。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其曾祖父于西晋末南迁,侨居于丹徒县京口里,刘裕是移居后的第四代,是土生土长的京口人。齐、梁两代的萧氏,东晋初南渡侨居于丹阳,齐、梁两代皇帝死后,都葬于丹阳。在《南齐书》《梁书》中,南徐州和齐、梁陵墓所在地均称为“桑梓帝宅”。1988年,国务院将丹阳境存的11处26件南朝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石刻,至今仍守卫在曾经的帝陵前,向人们无言地叙述着这段历史。

帝王开创霸业离不开悍将雄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就与南徐州密不可分。北府也称北府军府,因东晋徐州都督府侨置京口或广陵(今扬州),位于都城建康之东北,故名。北府兵个个经过精心挑选,剽悍骁勇,而又纪律严明,作战时往往被派遣为前锋,百战百胜,成为东晋的精锐部队。东晋大司马桓温曾评价北府兵道:“京口酒可饮,兵可使”。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刘牢之率5000北府兵精锐,大破前秦数万前锋,为战役砥定胜局。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和征讨桓玄之乱中,北府兵都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道:“晋南渡以后,北府之兵常为天下雄……”

进入南朝,南徐州仍然是都城建康的屏障。《宋书》《南齐书》之州郡志,都是首列建康所在的扬州,第二就列南徐州。宋武帝刘裕曾留下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而实际上,除宋以外,齐梁陈三朝也都不约而同地遵循了这一用人原则。据学者乔长富《南朝南徐州刺史年表》计算,宋、齐、梁、陈四代,南徐州刺史共有65名,其中“宗室近戚”为52名,由此可见南徐州地位的重要。

南徐州接收了最多的北方移民,也意味着汇聚了最多的人才输入。一批知名的北方大族,如祖逖家族、刘氏家族、巨富刁逵家族等都侨居京口。许多当世的文士名流也汇聚南徐,留下传世名篇。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国古代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以及江淹、何逊、沈约、庾信、钟嵘、刘寺绰、王筠、殷芸等一批名士就是其中的代表。《南齐书》记载这一盛况为:“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

镇江地处江南吴文化圈,但在生活习俗和语言使用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北化现象,这一特征就是从南徐州时代开始形成的。由于移民输入带来不同的民风民俗,先秦时期镇江地区刚劲悍勇的民风,开始变得知书达礼、柔弱秀美起来。宋《太平寰宇记》“润州”条目:“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好用剑。自永嘉南迁,斯为帝乡。人性礼逊谦谨,婚嫁丧葬,杂用周汉之礼。”

千百年来,南徐州在镇江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南朝宋山谦之所纂《南徐州记》,是镇江最早有著录的方志。其时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华山畿》,就发生于南徐境内的华山村,据学术界考证,《华山畿》就是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雏形。

“南徐”在后世诗文中也常见。唐刘长卿“天涯一飞鸟,日暮南徐客”。宋范仲淹《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刁约《怀南徐所居》;苏轼“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仲殊《南徐好》,用“南徐好”为首句作词十首,吟咏镇江古迹名胜。清纳兰性德“江南好,铁瓮古南徐”;查慎行“北府山川余霸气,南徐风土杂惊沙”。宋代书法家米芾之所以寓居润州,一般文献均认为:“中年乐南徐山川风土之美,因家焉。”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如今的镇江大地,已是沧海桑田,日新月异,但仍有一些“南徐”地名在使用,成为那段风云岁月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如“南徐净域”题额,位于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对面,两侧刻有清末苏涧宽用篆书所写的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南徐大道,东起官塘桥路,西延至戴家门路,串接了南山风景区的磨笄山、黄鹤山、黄山、茶砚山等山峦。南徐片区,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南部,规划定位为镇江城市的市区副中心。

“渌水画桥沽酒市,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这是《南徐好》中“铁瓮城”一词的结尾。据《资治通鉴》记载,北朝也有“南徐州”,位于下邳郡(今徐州睢宁、邳州一带),但此名不彰于后世,而镇江之南徐州独显。“千古夕阳红”,如果用来形容南徐州的历史地位,的确不失为恰如其分的生动表述。(孟宪威)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