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在四个故事中影响最大,无论是文学性、艺术性,抑或思想性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解说词向外国友人介绍过这个迷人的故事。
关于《梁祝》传说的起源,说法不一。不过,在镇江地区,人们更愿意把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看作其爱情悲歌的雏形。
《华山畿》是南朝著名爱情民歌集,流传于长江下游。学者们认为,该民歌集天然质朴,颇具女性细腻、柔美的个性,可能出自女子之手,亦是南朝民歌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该民歌集现存乐府《吴声歌曲》三十五首,亦见于元《至顺镇江志》卷二十,《华山畿》为其卷首民歌。
“华山畿”是地名,位置在今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据《古今乐录》,《华山畿》现存二十五首,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写华山附近一对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剧。元代《至顺镇江志》卷二十载:“境内华山村,为乐府诗《华山畿》所咏悲剧发生地”。
“华山畿”亦为歌调。中国古典情诗开篇常有奇句,开头一句或震撼或绵长,如同《上邪》第一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一样,这首《华山畿》,开头一句“华山畿!”哀恸绵长、余韵不绝,似有天涯无尽之感。相传南朝时,一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泣鬼的“华山畿”,后来即被用作歌调之名。
既是故事,必有流传。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共有二十五首以《华山畿》为名的歌曲,书中所录《华山畿》组歌中,第一首便是反映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的爱情悲剧故事。大意为南朝宋少帝时,南徐州一士子经华山畿往云阳(今丹阳)于客舍见一女子,相思成病,死时要求棺木经过华山。士子的棺木行至女子门前时,驾车之牛不肯前行。女子于是梳妆沐浴,歌“华山畿”云云,棺木应声而开,女子投入棺中,任凭女子的家人怎样敲打,棺木却再也打不开了。大家没有办法,只好将二人合葬,人称“神女冢”。宋少帝刘义符是南宋皇帝刘裕的长子,在位仅两年,《华山畿》故事发生时间基本可确定在423年-424年之间。
既是故事,必有渊源。具有3000年历史的华山村是一座传统古村落,因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江南第一村”之美誉。华山村起于3000年前吴文化发源时期,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在此先后发现西周中晚期土墩墓、西汉和六朝时期墓葬群,以及唐、宋墓葬和禹王井、南宋古井、观音井、明清古井,并陆续发现了一些古建筑遗址以及古窑址。
华山村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古街。因路面高低不平的石板似龙脊,故名“龙脊街”。据《丹徒县志》记载,龙脊街虽然短小,但十分繁华。1000多年前,这条街上就有日杂小百货、旅社、茶馆、布庄、工艺绣品铺、酒坊、油坊、饭店、绸布店等店铺30余家,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在华山村,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华山畿》传说,还有一棵被称为“镇村之宝”的千年银杏。该树种植于南北朝时期,树高33.8米,胸径1.94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株古银杏树被当地人称为银杏王,其树龄在全国估计也排得上号。
同样拥有1500年历史的还有华山庙会,据说江南一带最早的庙会就在这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开门节、十月十五的关门节,附近乃至邻近省份的人都会到这里来赶庙会,祈个吉祥。
华山村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非遗项目十多个,最著名的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畿》的传说。为保护这一兼具传说、吴歌、诗歌、戏曲等多元叙事形态的民间文化资源,1987年、1992年,镇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曾两次组织采风组到华山村进行民间文化考察,记录有关《华山畿》异文传说11种,证明民间流传达1500年之久的故事并非无源可追。
2007年3月29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榜上有名,原产地是“镇江新区”。
南徐士子与华山女子以身殉情的悲壮之举,对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等爱情悲剧影响至大。值得一提的是,华山村迄今仍有神女冢(当地称“玉女墩”)等有关遗迹留存,华山村人祭祀华山神女之风仍在。(张剑 马彦如)
编辑:朱超
审核: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