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铁瓮城”有望再掀一层神秘面纱

2020-03-12 17:13

“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这是雄才大略的清康熙皇帝写下的诗句,一语道出了铁瓮城的雄奇险峻和重要的战略地位。1800多年的沧桑岁月,岁月悠悠,城兴城废,曾经雄绝天下的铁瓮城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隐去真容,盖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

近日,国家文物局颁发了2020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执照,镇江博物馆申报的铁瓮城遗址发掘项目获批,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铁瓮城遗址部分发掘在即。消息传出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也进行了一番探访。

铁瓮城应是“六朝第一城”

公元195年,孙策占据江东,派将军孙河“屯京城”。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又将其政权中心“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十六年(211年)权始自京口徙治秣陵”。建安十三年“孙权徙镇于此筑京城”,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壁,号铁瓮城”。“孙权为何要镇江筑城呢?当时是因为镇江重要的地理位置了。”作家、学者王川指出,镇江从春秋战国起就是吴头楚尾的要津,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优势,这既是历代建城的原因,也成为兵家必争的要地,所以元《至顺镇江志》中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盖取诸坎;重门击柝,以等暴客,盖取诸豫。镇江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险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虽不设备,险过金汤矣”。

王川表示,镇江地区是孙坚父子的根据地,孙坚妻弟吴景的势力也在曲阿一带。孙策创业江东,派将军孙河率兵来镇江屯戍。孙权继位又派了将军孙韶来修缮京城。建安十三年,孙权把他的将军治所从吴移到这里,直到建安十六年,才又移治到秣陵。他在镇江的时间虽然只有四年,但这四年正是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以京城为政权中心,经略江东,终于奠定了以后东吴霸业的基石。

王川说,孙权之所以选中了北固山,在此修筑铁瓮城,是因为此山位于长江之滨,前、中、后三峰呈曲尺形连绵蜿蜒,中、后峰突出于江中,形成半岛,三面环水,形势险要,利攻利守,也利于观察了望,监控江北。而前峰则后接腹地,与中、后峰犄角相望。孙权在前峰上修筑了城池,以夯土为墙,外面包贴城砖,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其形如瓮,因名为铁瓮城。“铁”形容其坚,“瓮”形容其固。

铁瓮城实际为一军事堡寨,北望江,南接城,驻兵守戍,屯积军资,非常重要,孙权也把他的府治建在了城周,东晋以后,历朝的镇江府衙都是在此附近修筑的。赤壁大战之前,孙权接受诸葛亮的意见,把治所从京城移治于秣陵,在清凉山修筑了石头城,以后又在鄂州修筑了武昌城。就其历史久远来看,镇江铁瓮城应是“六朝第一城”。

多次考古,铁瓮城概貌已显

“三国东吴都城中,铁瓮城遗址建城年代最早、保存遗迹最为完整,是我市历史文脉最为集中的所在地,可称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历史坐标。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城墙多为纯粹的夯土城墙,铁瓮城遗址发现的可早至汉末至三国时期包砖城墙,在古代城垣、城门建筑中具有鲜明特色,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筑城方式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考古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对于展示古代镇江的社会风貌等具有重要作用。”镇江博物馆副馆长王书敏指出,自东汉末年修筑以来,铁瓮城一直是京口、润州以至镇江府的治所所在,下迄清代结束历时1700余年。这1700多年的岁月给铁瓮城遗址留下了衙署、城防、书院、祠庙、园林、寺观、陵墓等各类历史遗迹。铁瓮城遗址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铁瓮城遗址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和1992年,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与镇江考古工作者合作,在铁瓮城的西垣和北垣先后发现了六朝早期夯土和包砖墙,以及唐宋时期的夯土墙垣。1993年之后,镇江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垣、东垣、西垣、城内建筑及西垣外侧的石路、城壕等遗迹进行多次勘探、试掘。2004年,对南门西侧门墩实施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揭示了六朝城垣包砖墙及夯土、门墩包砖墙及夯土、门道、人行道等重要遗迹。经过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的努力,对铁瓮城遗址的东、西、南、北城垣基本分布及城垣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确认了铁瓮城南门遗址位置和城垣、门墩及道路的修筑关系。

为全面掌握铁瓮城遗址概况,做好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2017年起,镇江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铁瓮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017年3月对烈士陵园内的铁瓮城北垣、西垣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积约10000平方米,确定了遗址两垣的范围及结构,其结构特点亦由上垣、二层台、下垣三部分构成。10月又对第一楼街以东、千秋桥北巷以北、烈士路以南、鼓楼岗以西的西垣南段3000平方米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疑似西门遗址及道路遗迹。

2018年6月起,镇江博物馆对前期勘探中发现的西垣(南段)及疑似西门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铁瓮城遗址西垣城墙、夯土遗迹及城墙下的散水、排水沟等重要遗迹,还发现有历代的道路、水井、灶、房屋、灰坑等遗迹。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六朝至清代的灰陶、釉陶、紫砂,瓷、石、骨、铜、铁、建筑构件等遗物。

今年发掘重点,铁瓮城西门

王书敏表示,此次镇江博物馆申请的国家文物局主动性发掘项目铁瓮城西门遗址考古发掘获得批准。今年选择在铁瓮城西门位置发掘700平方米,将揭示六朝时期铁瓮城西门南侧门墩、门道及部分城垣,进一步明确西城门的建筑方式、形制、沿革及与道路、城壕之间的关系等。

铁瓮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考古发掘分为配合基本建设和主动性两种。主动项目一般基于学科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地域文脉、学术研究、大学实习等方面的需要。并且主动性考古发掘一般从严控制,国家每年批准的项目总数仅在210项左右。我市作为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此次镇江博物馆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基础工作扎实,申报的两个项目获批实施。这一获批,有利于研究镇江地域文明,扩大镇江考古工作的影响力,继而进一步推动镇江文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他表示,此次考古发掘,将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要求,在现有考古成果基础上,继续对铁瓮城西门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对发现的夯土、包砖墙等遗迹进行局部解剖,以期进一步摸清西门的具体位置和形制、结构。(全媒体记者 笪伟 摄影:王呈)

编辑:刘驰

29

“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这是雄才大略的清康熙皇帝写下的诗句,一语道出了铁瓮城的雄奇险峻和重要的战略地位。1800多年的沧桑岁月,岁月悠悠,城兴城废,曾经雄绝天下的铁瓮城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隐去真容,盖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

近日,国家文物局颁发了2020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执照,镇江博物馆申报的铁瓮城遗址发掘项目获批,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铁瓮城遗址部分发掘在即。消息传出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也进行了一番探访。

铁瓮城应是“六朝第一城”

公元195年,孙策占据江东,派将军孙河“屯京城”。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又将其政权中心“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十六年(211年)权始自京口徙治秣陵”。建安十三年“孙权徙镇于此筑京城”,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壁,号铁瓮城”。“孙权为何要镇江筑城呢?当时是因为镇江重要的地理位置了。”作家、学者王川指出,镇江从春秋战国起就是吴头楚尾的要津,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优势,这既是历代建城的原因,也成为兵家必争的要地,所以元《至顺镇江志》中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盖取诸坎;重门击柝,以等暴客,盖取诸豫。镇江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险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虽不设备,险过金汤矣”。

王川表示,镇江地区是孙坚父子的根据地,孙坚妻弟吴景的势力也在曲阿一带。孙策创业江东,派将军孙河率兵来镇江屯戍。孙权继位又派了将军孙韶来修缮京城。建安十三年,孙权把他的将军治所从吴移到这里,直到建安十六年,才又移治到秣陵。他在镇江的时间虽然只有四年,但这四年正是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以京城为政权中心,经略江东,终于奠定了以后东吴霸业的基石。

王川说,孙权之所以选中了北固山,在此修筑铁瓮城,是因为此山位于长江之滨,前、中、后三峰呈曲尺形连绵蜿蜒,中、后峰突出于江中,形成半岛,三面环水,形势险要,利攻利守,也利于观察了望,监控江北。而前峰则后接腹地,与中、后峰犄角相望。孙权在前峰上修筑了城池,以夯土为墙,外面包贴城砖,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其形如瓮,因名为铁瓮城。“铁”形容其坚,“瓮”形容其固。

铁瓮城实际为一军事堡寨,北望江,南接城,驻兵守戍,屯积军资,非常重要,孙权也把他的府治建在了城周,东晋以后,历朝的镇江府衙都是在此附近修筑的。赤壁大战之前,孙权接受诸葛亮的意见,把治所从京城移治于秣陵,在清凉山修筑了石头城,以后又在鄂州修筑了武昌城。就其历史久远来看,镇江铁瓮城应是“六朝第一城”。

多次考古,铁瓮城概貌已显

“三国东吴都城中,铁瓮城遗址建城年代最早、保存遗迹最为完整,是我市历史文脉最为集中的所在地,可称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历史坐标。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城墙多为纯粹的夯土城墙,铁瓮城遗址发现的可早至汉末至三国时期包砖城墙,在古代城垣、城门建筑中具有鲜明特色,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筑城方式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考古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对于展示古代镇江的社会风貌等具有重要作用。”镇江博物馆副馆长王书敏指出,自东汉末年修筑以来,铁瓮城一直是京口、润州以至镇江府的治所所在,下迄清代结束历时1700余年。这1700多年的岁月给铁瓮城遗址留下了衙署、城防、书院、祠庙、园林、寺观、陵墓等各类历史遗迹。铁瓮城遗址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铁瓮城遗址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和1992年,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与镇江考古工作者合作,在铁瓮城的西垣和北垣先后发现了六朝早期夯土和包砖墙,以及唐宋时期的夯土墙垣。1993年之后,镇江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垣、东垣、西垣、城内建筑及西垣外侧的石路、城壕等遗迹进行多次勘探、试掘。2004年,对南门西侧门墩实施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揭示了六朝城垣包砖墙及夯土、门墩包砖墙及夯土、门道、人行道等重要遗迹。经过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的努力,对铁瓮城遗址的东、西、南、北城垣基本分布及城垣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确认了铁瓮城南门遗址位置和城垣、门墩及道路的修筑关系。

为全面掌握铁瓮城遗址概况,做好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2017年起,镇江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铁瓮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017年3月对烈士陵园内的铁瓮城北垣、西垣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积约10000平方米,确定了遗址两垣的范围及结构,其结构特点亦由上垣、二层台、下垣三部分构成。10月又对第一楼街以东、千秋桥北巷以北、烈士路以南、鼓楼岗以西的西垣南段3000平方米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疑似西门遗址及道路遗迹。

2018年6月起,镇江博物馆对前期勘探中发现的西垣(南段)及疑似西门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铁瓮城遗址西垣城墙、夯土遗迹及城墙下的散水、排水沟等重要遗迹,还发现有历代的道路、水井、灶、房屋、灰坑等遗迹。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六朝至清代的灰陶、釉陶、紫砂,瓷、石、骨、铜、铁、建筑构件等遗物。

今年发掘重点,铁瓮城西门

王书敏表示,此次镇江博物馆申请的国家文物局主动性发掘项目铁瓮城西门遗址考古发掘获得批准。今年选择在铁瓮城西门位置发掘700平方米,将揭示六朝时期铁瓮城西门南侧门墩、门道及部分城垣,进一步明确西城门的建筑方式、形制、沿革及与道路、城壕之间的关系等。

铁瓮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考古发掘分为配合基本建设和主动性两种。主动项目一般基于学科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地域文脉、学术研究、大学实习等方面的需要。并且主动性考古发掘一般从严控制,国家每年批准的项目总数仅在210项左右。我市作为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此次镇江博物馆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基础工作扎实,申报的两个项目获批实施。这一获批,有利于研究镇江地域文明,扩大镇江考古工作的影响力,继而进一步推动镇江文物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他表示,此次考古发掘,将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要求,在现有考古成果基础上,继续对铁瓮城西门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对发现的夯土、包砖墙等遗迹进行局部解剖,以期进一步摸清西门的具体位置和形制、结构。(全媒体记者 笪伟 摄影:王呈)

编辑:刘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