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用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人民”一词有99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价值旨归。当前,只有加深学习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聚“强富美高”再出发新能量,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时的殷切寄语,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勇向前。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党依靠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完成了站起来的目标;我们党依靠人民,独立自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党依靠人民,创造了两个伟大奇迹,正在实现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探寻中国的道路和中国办法,那就是依靠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把“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作为其价值使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的理念根植于心并付之行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以人民群众赞成还是反对作为各项政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求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求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牢牢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制度设计和执行各个层面、每个环节。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到依靠人民首创精神推动改革创新,再到努力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新时代落实接续奋斗的价值旨归和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彰显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为“中国制度之治”写下生动注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例如,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人民情怀厚植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论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制度的一条主线,集中彰显制度优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智慧和磅礴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着力推进一系列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319万镇江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发挥她的独特优势,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使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上升到主动。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全方位贯穿到社会各领域,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保障,更好地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政治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换言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坚持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创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政治生态,“以良法保障善治”,建立一个高效、科学、廉洁的现代化政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度文明的政治条件。
三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物质条件。生产力是促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现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充足的时间,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尚无法达到能够充分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在这种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举措和实践途径。我们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我市经济实力,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
四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共同思想基础。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凸显、复杂多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坚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守文艺服务于人民的根本目的,使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通过文化独特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共同理想,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精神条件和文化保证。
五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创造社会条件。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社会更自由、更平等、更公正、更法治,人民生活更有尊严。因此,要建立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用工环境,完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让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六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生态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下,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必须从理念、行动到制度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生态格局。在理念上,要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行动上,要动员全社会成员从我做起,善待自然。在制度上,要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破坏者的惩戒力度。从而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上级有要求,镇江有行动,落实见成效。“有为才有位,有位须作为”。我们要时刻以“应考”心态和“奔跑”姿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集成创新集成超越,谱写“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再出发的新篇章。(作者单位:中共镇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