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阿林
我小学只读到三年级,文革中停课闹革命,在家中待了两年帮在运输七站拖板车的母亲背纤,到了1969年又读了两年初中,1971年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虽然没上过几年学,但儿时的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年过五十,看书的热情依旧未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在读书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难怪连女儿在作文中也形容我是“书迷”爸爸。
记得刚上二、三年级时,父亲在镇江市三轮车服务站当站长,每天回家总要带回一份《参考消息》。当时的《参考消息》还属于内部报纸,一般人看不到。出于好奇,也由于刚认识一些字的缘故,我就连蒙带猜地跟着父亲看了起来。对此,父亲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小孩子最好不要看这些东西。然而,当时父亲并不反对我看,因此,我越看越来劲。后来老师知道了,还在班上表扬我关心国家大事呢。
那时候的小孩没有电视看,没有游戏机玩,更没有电脑和网上世界,连看场电影买张票都很紧张。平时小朋友们只能玩一些诸如滚铁圈、滚玻璃球和拍打折叠起来的香烟纸、四角棱之类的游戏。而我好静,这些游戏我都不喜欢。慢慢地,由看报开始,我逐渐迷上了看书。当时的街头巷尾有许多小人书摊,你只要花上一二分钱,租上一本小人书,坐在摊主提供的长板凳上,就可以尽情地看个够。如果看不完的话,还可再多花一二分钱租回家去看。就这样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如今,我家中还有好几百本小人书呢,都是我1971年参加工作以后陆续买起来的。通过这一本本小人书,逐渐培养起我看书的习惯。
四十多年前,由于家里人口较多,再加上苏北老家几乎每个月都有人来,家里根本买不起书。想看书的我,只得在亲戚朋友家中找书看。只要到了谁家,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书看。大一点以后,接触面扩大了,知道图书馆、文化宫和图书阅览室里有很多书。记得以前的中山路上有一座图书阅览室,面积不大,但那里有很多很多的书,每天放学,只要时间来得及,我都要去那里借书,有时看上一两个小时,有时借回家来看,有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还书,常常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偷偷地看。就为了这,真不知被母亲说过多少回。我自己也为看书付出了代价,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戴一副300多度的眼镜,如今四十年过去,鼻子上的眼镜度数已经变成了1300多度,有好几次工作就是因为眼睛不好,我与面试失之交臂。
说起看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要算1976年9月5日,中秋节的前夜。那天,在煤球店里忙碌了一天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公园山17号(今沪润度假山庄)的家中。家中只有我一人,父亲因为防震抗震已经在单位里值了好几天班,母亲带着弟弟去了东门姐姐家帮着带才一岁多的小外甥。晚上,我一人胡乱吃了点饭,就躺在床上看书了。这一看不要紧,竟一口气看完了两本厚厚的书,直至凌晨三时才睡觉。因为家住在半山腰,夜里蚊子多,又没有用蚊帐。于是我在睡前点了盘蚊香放在床架上就睡着了。迷糊中,只觉得耳边发热,睁眼一看,原来是蚊香燃着了枕头,又燃着了床上垫的草席和床板,那火就像冬天里的火盘一样火红火红、一闪一闪的。惊醒后的我,赶紧起床,端水浇灭了火。
1972年,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领导见我特别爱看书,便选派我到市里参加了镇江市第一期工农兵通讯员学习班,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写作。1975年12月又选派我到市委党校,参加了镇江市第三期共青团干部读书班。但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却一直忙于工作,婚后忙于两个女儿,始终没有机会提起笔来写作,也一直未与报社打过交道。1999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完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城市管理工作方面的报道后,有感而发,随手写了个小东西送到报社,几天后报纸居然刊用了,还寄来了5元钱稿费,激发了我重新提笔的勇气。于是,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地写了下来。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篇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描述得很是形象生动。也许,正是由于我不断读书的缘故,才让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正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提高了我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一切又对我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十七岁参加工作,在市煤炭石油总公司和现在的燃料公司干了33年。从70年代的煤球店学徒工、收款员、煤球店主任、油库计量开票员、业务科服务队员,80年代的煤球票证管理、煤球生产供应管理、煤炭仓储管理,到90年代的煤栈副主任和市煤整办工作人员,几十年里,工作上兢兢业业,也得到过不少荣誉。自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我觉得无不与自己喜欢读书有关。
随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在变大变美的同时,一些市民文明素质的滞后也日益显现出来,这让我的目光也转移到了城市文明的创建中来。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将积极关心和主动参与镇江的城市建设、美化家园当作自己的职责。要想关心镇江,就必须了解镇江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在平时,我便不断地收集与介绍镇江有关的书籍,还利用大量业余时间收集资料,做些社会调查,给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文明办和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百多条关于城建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少被有关部门采纳,更有近百篇被《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刊用。我虽然做了一些不起眼的工作,但是有关部门还是给了我荣誉。2001年,我被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评为镇江市民主建议积极分子;2002年受聘为镇江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社会督查员;2003年又被聘为镇江市市民文明督查团成员;2004年,被评为镇江市第三届百佳文明市民。2004年的4月22日,镇江电视台《金山聚焦》还播放了关于我的专题片。
2005年起,家里有了电脑和网络,认识了文旅网的网友华夏,开始跟着华夏看镇江。随后,自己开始逛镇江,几乎走遍了全镇江。并开始收集、整理有关镇江的文史资料,立志于让曾经在镇江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东西留下痕迹。以至于陆续编辑出版了《镇江古泉老井》《镇江东乡雕花门楼》,参与编辑了《镇江东乡碑铭拓片集》,在手编辑了《镇江家谱提要》等书。
也许,这一切都得益于爱读书的缘故吧!(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