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建锋
小品文不作宏大叙事,无意明道宗经,却因是神情所寄而往往可传,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近读习斌先生新著《山河空念远——怀人小品赏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感触良多。古文注释读本何其多也,却往往失之于干瘪枯燥,少有面目可亲者。而此书却跳出此窠臼,让人捧读而久久难以释怀。
在诸多传世的小品文中,怀人小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往往更加直击人心。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生离死别的锥心之痛发乎于文,著者怆然,读者戚戚,虽有庄子鼓盆而歌,可真正面临亲友离丧,又有谁人不曾悲鸣?于是也才有钟子期离世,俞伯牙抚罢一曲《高山流水》后绝琴而去,终生不复鼓的感人故事流传千古。为感情如此浓烈的怀人小品作注释赏读自然不是一件易事,而习斌先生则以主体情感的强烈投射、以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行走文字,对语古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增添知识明晓疑惑,又能时时激起内心的阵阵的悸动,这是需要相当的功力,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怀。
但凡选本,选文是否精准,体例是否得当,是为第一要义。全书共选文84篇,按照怀人对象不同分为:卷一“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为怀念父母长辈之文,如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先妣事略》等,皆是痛断肝肠之文;卷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则为悼念亡妻的文字,人去枕空,寒衾依旧,于是才有了徐渭《亡妻潘墓志铭》、全祖望《张孺人神诰》、林纾《苍霞精舍后轩记》等绵绵哀思;卷三“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则是怀念兄弟姐妹的文章,苏辙《祭亡兄端明文》、袁中道《告伯修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写尽手足情深;卷四“鸤鸠在桑,其子在棘”之笔墨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曹植《金瓠哀辞》、江淹《伤爱子赋》、韩愈《祭十二郎文》等,读来无不凄恻哀凉;卷五“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怀则是知己友人,张岱《祭秦一生文》、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等都写尽真情;卷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则另有动心之处,如王守仁《瘗旅文》所怀则是素昧平生的吏目等人、汪中《哀盐船文》所怀则是在江面大火中丧生的一千四百多名船民,悲悯之情,溢于纸面。这些文章皆选自历代名家文集,可谓名篇佳作尽归其中。
作为古文普及读本,注释自然是重要组成部分。注音释意自是需要极度严谨细致,习著除此之外有关诸多史实的考据更见功力与态度。如张浦《五人墓碑记》所记为周顺昌被捕而激发苏州民变,被魏忠贤镇压,颜佩韦等五义士被处死的历史事件,此文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这是很容易让人一晃而过的细节,直译自然是“天启七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注释中指出此处系作者笔误,事发时间应为天启六年。再如姚鼐《刘海峰先生传》中说道:“方侍郎(方苞)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侍郎慎行,”习著注释则指出“查慎行仕历或赠官均未至侍郎,此称侍郎疑误。”汪中《哀盐船文》第一句交代时间就写明“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习著注释则说“《嘉庆扬州府志》和《道光仪征县志》均记此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六年。”这些注释不仅仅有关于史事的考订,而且仅从“笔误”到“疑误”再到只列论据不做评判,其中细微的表述差别更能显示著者治学之严谨,可谓认认真真品文字,扎扎实实做学问,是让人信服的。
习斌先生供职媒体,自然深晓为文该如何深入浅出为广大读者接受,此著赏读部分就是难点,也是亮点。如将古文作一通翻译,加一二句背景固然也能对付过去,但何为“赏读”呢?习著中一篇篇赏读文字绝不拘泥所释古文,思接千载,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就是一篇篇优秀的文化散文,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赏读文字起笔就这样的句子:“春愁是什么?可以是迢迢春水,可以使脉脉斜晖,亦可以是那春雨后的落红无数。可李清照笔下的春愁,却是另一番滋味。”随后又引出建炎南渡的大背景,李清照押送十五车书册文物南下建康寻找丈夫赵明诚,谁知好景不长,赵明诚病故身亡,转眼又是一个春天,“今日忽开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结尾又宕开一笔,引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的记载,再次印证李清照赵明诚伉俪情深,文字之精致,谋篇之精巧,绝不是满足“直译”所能达到的,这样的赏读文字,加上这些怀人小品的独特魅力,自然就让人不忍释卷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让我们一起“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对亲友的祝福,翻阅这本小书”吧。(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