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案|刘跃进
● 1976年镇江第三中学高中毕业。
● 1976年7月镇江市饮食服务公司小工厂。
● 1976年12月任镇江百货站统一库保管员、调运员。
● 1981年百货、纺站分家,在镇江纺站任储运科调运员、调运室主任,原料科业务员、原料科副科长。
● 1995年停薪留职经商。
● 1997年9月创办镇江梦羚角针织服装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
● 2000年11月1日创办镇江万源酱醋有限公司。
1995年8月的一天,市纺工局一位领导把刘跃进喊到公室,开门见山地说:这次群众举报你,检察院、纪委都介入调查,没有查出什么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组织给你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也不大可能。现在,有三条路可以让你选择……
此时,这位中年汉子陷入沉思。
1981年,镇江纺站与百货分家,凭着对工作的激情与执着,从纺站的原料科业务员做到原料科科长,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单位业务都是现金进进出出,别人都认为他这个镇江市纺织品采购供应站的科长权力大得很,钱也肯定挣得欢,不查没事,一查准有事。至于他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承担了多少风险,别人永远看不到,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虽然这次没查出经济问题,但是再回到他原来“烫手山芋”的纺站,肯定不可能了。那让他选择的三条路是哪三条呢?
一、到一个二线部门“养老”?
不行,不让刘跃进做事,把他“供”在那里等于是慢性自杀。
二、成立一个新部门,只给政策,不给资金,外带几个人员,自己养活自己?
不行!白手起家去养几个闲散人员,弄好了挣钱了,别人又要眼红,弄不好搭进去精力不算,说不定还给单位改革抹黑。
三、是停薪留职!
停薪留职在改革开放的20年后,已经不算是新鲜词新鲜事。
刘跃进抬起了头,拉回了思绪:既然前两条路都不行,他体面地选择第三条路。
那一年,刘跃进38岁。
上了20年班的刘跃进没有班上了。昨天的刘科长今天怎么办?好多人在等着看呢。
他,大跃进年代出生,“文革”中成长。那年17岁还没满,高中毕业证书还没拿到,他就被提前分配到饮服公司小工厂,当了令同学们羡慕的钳工。
因为他是个聪明、勤快的小伙子,顺利地调到镇江百货批发统一仓库,凭着手脚利索、头脑活络,不久就成了优秀的保管员;接着领导器重,调到储运科,被指派到码头、车站,做了单位的调运员,负责物品的协调调度。按照现在讲就是一个相当时髦的工作——中转物流。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缝纫机、自行车都要票的,他天天和这些市场紧俏物资打交道,无疑受人尊重、令人羡慕。他凭着满腔热情,用心做事,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领导看他干得如鱼得水,很欣赏也很放心,三十出头,就顺理成章当了调度室主任,可谓人生道路顺风顺水。
可现在,这一切都是浮云,家人也不断抱怨他就是爱折腾才下岗的。是啊,前面20年,所有的付出就这样失去了吗?刘跃进不断问自己。
此时,一个人的话语不断在他脑海里萦绕,这个人是刘跃进习武打拳的师兄、江苏大学教授王亚伟。他清楚地记得师兄说过:克服惰性、控制自己,当机会来的时候宁愿做过也不要错过。
对!如果现在放弃,那些年积攒的工作经验,那些辛勤的付出,那些美好的东西……如果就此放弃了,自己都配不上曾经所受的苦难。
刘跃进第一次创业是做羊毛衫,第一桶金来自后来的朋友原来的客户。那年头,女人们都以羊毛衫的款式和数量来衡量时尚标准。刘跃进拿着第一手原材料做市场热门的羊毛衫,生意风生水起,两年后,1997年成立了镇江梦羚角针织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倔强的他,把公司的办公地点就放在原来自己工作过的纺站楼上纺工局隔壁。
当他很风光地吃了几天安稳饭,天天西装革履成为真正的刘总的时候,纺工局的领导又找上他了。纺工局有一个改革的试验田,中日合资的伊思美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濒临危机,急待拯救。刘跃进二话没说,接!刘跃进太需要用一次胜利,在原来领导、同事面前再次证明自己了。
第一轮承包三年,结果是:伊思美挣钱了!爱折腾的刘跃进看到单位财务不断增长的数额,也看到服装行业激烈的竞争,做了一个一辈子都不后悔的决定:资金分流、转行投资!
这回的刘跃进,似乎“折腾”得有点远,“跨界”得有点离谱。
2000年,刘跃进带着80万现金,把丹徒宝堰供销社下属的一个酱醋厂盘下来,成立了镇江万源酱醋有限公司。
有恒顺在,在镇江做调味品不是自不量力吗?万源真的会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吗?仗着是镇江醋镇江酱油,就可以像恒顺一样成为上市企业?真正踏进了酿造业,刘跃进才知道水很深,一段时间下来,刘跃进举步维艰,80万的资金也悉数告罄,下面的路怎么走?刘跃进再一次和师兄王亚伟吐露了心声,也就在这时候,刘跃进参加了由市工商局组织的名师讲堂,一私一公的请教,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创新!创新,走适合自己的路,做别人做不来的产品。
创新,和创业一样,说起来不费力,做起来是要人命的。
那一年的刘跃进和他的“万源”已经走投无路了,公司穷得发工资都困难,哪有钱拿出来开发产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曾经见过钱大进大出的刘跃进,决定再搏一把。他向朋友借了10万现金,这次刘跃进要做的就是中泠泉镇江锅盖面汤料。
锅盖面,是镇江的一张名片。而锅盖面好滋味主要靠酱油。老镇江下面熬酱油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刘跃进就从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习俗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商机与出路。刘跃进笑说,自己“从小就是镇江的酱油、醋泡大的”。一旦看准了事情,刘跃进立马就做。镇江锅盖面没有统一标准,但镇江人吃面条,应该有一款放之诸碗皆可食的汤料。好在刘跃进原来做过醋,打造一种锅盖面的汤料,他有信心。
2005年8月7日,中泠泉镇江锅盖面汤料,在镇江市北京华联超市首次上市了。在上午的产品推介会上,中泠泉汤料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兴趣,品尝者络绎不绝,当时带过去的6000瓶销售一空,刘跃进没想到汤料一亮相就火爆。
他太兴奋了,要知道,中泠泉锅盖面汤料问世之初,刘跃进带着微笑和他研发的新品,走进市区各大超市的时候,人家都不敢相信这东西能卖得动,因而毫不留情地拒绝销售。
至今刘跃进没有忘掉的是,当时6000瓶锅盖面汤料,都是他领着一班人,一把火、一把料,一锅锅按照传统的方式熬制出来的,甚至连灌装都是一勺勺、一瓶瓶,手工进行的。现在灌装已经是流水线了,而汤料的熬制,依然是遵循传统。
此后的三年,刘跃进不断改进调味,发展新品,他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步,让他的汤料占据领军地位,正在他想方设法加快发展的时候,镇江恒顺集团主动上门,明确表示希望在汤料项目上与“万源”合作。然而对于这个提议,这位草根却又很执着的“小老板”婉言拒绝了。有人说,“恒顺”前来寻求合作是一个机会,放弃这个机会,“万源”在这个同城大企业身边,即使生存下来也是前景黯淡。
刘跃进就是不服气这个说法。他执着地认为:再小的企业只要用心去做好的良心产品,总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总能有尊严地立足市场。
现在,中泠泉锅盖面汤料被国内300家镇江锅盖面连锁店采用,就连在星级大酒店餐厅也受到大师傅们的青睐。
现在想来,是刘跃进捧红了镇江锅盖面汤料,还是镇江锅盖面汤料捧红了刘跃进,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是爱“折腾”的刘跃进总有奇招出,他竟然把锅盖面调料送到了国旗护卫队的伙房。
当护卫队的领导称赞中泠泉锅盖面汤料的时候,当护卫队的小伙子们列队向他致敬、和他合影留念的时候,他感到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刘跃进和他的“万源”不断寻找调味品市场的空白,以面为核心,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汤料:扬州干拌面汤料系列、上海阳春面汤料系列、美味面条鲜汤料系列……以适应更多的消费人群,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万源”的实力不断增强,搏击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如今,刘跃进已经年届花甲,有没有想过停下来,好好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呢?不行!不“折腾”他就不是刘跃进。
研发新品、整合资源,开拓市场,全力打造 “中国面汤大王”,是他现在想的,也是他现在做的——因为他是镇江人,因为他叫刘跃进。
作者:汤蓓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