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建林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
把科技创新摆上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清醒认识推动科技创新的责任使命。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省委娄勤俭书记强调指出,江苏要在自主创新特别是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要以为国家发展探路的姿态,写好科技创新的时代答卷。镇江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员,绝不能掉队。
2.清醒认识镇江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面对一体化趋势,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但绝不能坐等“溢出效应”,必须增强对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同时,自身加快转型刻不容缓。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落后、低效、过剩产能加速市场出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任务艰巨,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3.清醒认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质量欠优,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人才供给不足,科技创新和人才体制机制存在不适应。形势紧迫、时不我待,我们要采取具体行动,让创新贯穿党委、政府一切工作,发展重心向创新转移,要素资源向创新聚焦,财政政策向创新倾斜,工作力量向创新靠拢,真正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着力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1.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把省级以上高新区作为产业创新主阵地,打造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把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打造特色创新集群。各板块、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要非常清晰地明确各自冲锋的“城墙口”,聚焦聚力,久久为功。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平台等国家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市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打造研发产业,同时积极探索“研发+孵化”模式。高质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引导众创平台和创客空间 “质量提升”,探索“孵化+创投”模式,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针对各园区战略主导产业的技术短板和创新需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集中力量推进重大技术突破。特别在航空航天、电气工程、船舶海工等先进制造业优势领域,要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出发,一方面全力以赴通过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补链强链延链,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材料、设备、技术、工艺等“卡脖子”问题,积极构建攻关体系,加快形成具有控制力的创新集群。
2. 加强科技需求侧供给侧对接。优化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加快提升高端创新成果集聚、供给侧需求侧对接和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着力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份转让等方面创新提升。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技术转移机构为中介的技术转移模式,探索建立科技代理人队伍,发挥科技镇长团在“校地企”科技人才合作交流作用,促进科技供给侧需求侧精准对接。深化“校地合作”,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支持在镇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转移转化服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和专利预警分析,加快提升专利运用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加快建成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和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坚决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护好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权益。借助“国际低碳(镇江)大会”“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品牌影响力,广泛吸引海内外科技成果来镇转移转化,加快形成新产业。加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服务科创企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征信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金融创新业务。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各类创投、担保机构,缓解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资金问题。
3. 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开放合作。发挥镇江与发达国家友好城市的平台作用,深化与友好城市国家研发合作,加快中挪海工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研发基地和海外科技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到国内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人才中心,与高校共建研究院(所)等实体研发机构,对这种“飞地式”研发机构,视同本地研发机构根据绩效给予支持。主动对接国内大院大所,推动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产出的创新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政府组织的产学研项目,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牵头。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以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改革政府科研成果申报和资助办法,对企业未获立项而自行研发成功的,事后给予同样资助。对初创企业、自主创新新产品,要努力创造需求“给市场”,用市场涵养和支撑企业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建立重大创新补偿机制、创新创业援助机制,降低企业创新“试错成本”。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给予民营企业更多扶持和信任,坚决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坚决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障碍,坚决制止行政行为不规范给企业造成的不合理负担,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融资环境。
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聚才用才
1.不遗余力招才引智。坚持以用为本,注重靶向招引。突出“高精尖缺”,聚焦“产业强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的成熟人才,特别是能够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创造颠覆性技术、组织原始性创新的战略科技人才。同时抓好“塔基”式基础人才,把政策宣传到位,把工作做深做细,让在镇高校毕业生愿意留在镇江,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吸引到镇江来。坚持用人主体主导用人,注重发挥企事业单位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自主培育引进人才,自主评价认定人才,对用人单位自主评聘的高层次、高技能和急需紧缺人才,作为政府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完善企业引才奖补制度,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跟奖、跟补等方式,在引才投入、租房补贴、薪酬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注重柔性引才。敞开心胸向开放要人才,不适应的条条框框要坚决废除。对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坚持招商招才并举,注重创新方式方法,通过“人才+资本”“技术+市场”“专业+产业”模式招引人才,利用外资带动“外智”来镇江创新创业。
2. 用心打造拴心留人环境。针对人才创业创新、生活便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思想交流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改善。
3. 力促人才队伍健康成长。注重加强政治引领。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理性认识“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弘扬爱国情怀,为实现科技振兴、建设产业强市建功立业。注重加强激励培养。致力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培养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大科研支持力度,从科技专项、科研经费、人才培训、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潜心专业研究,在科研一线、创新实践中加快成长。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引企入教”改革,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教育模式,多渠道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推行股权激励等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在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推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市级重大科研(工程)和产业攻关项目。积极推荐优秀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优先推荐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注重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模式,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赋予科技人才更多自主权,探索契约目标、合同管理方式,实行备案制和承诺制。保障人才价值的合理实现,纠正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简单量化做法,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多元评价办法,建立人才社会服务绩效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挂钩的制度。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价值实现制度。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
1.强化规划政策引导。调整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针对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面临的诸多核心难题,遴选一些重大项目和“卡脖子”技术,聚拢资金、要素等创新资源进行攻关。要根据我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现实条件,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近期重点和实现路径,研究支持的政策和举措,形成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包。
2.加强科技资源统筹。一是科创平台,要加强“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端众创空间集聚群。二是财政资金,要下决心整合,对重复低效的专项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多头管理的坚决归并,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三是创新要素,要发挥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组织、引导、协调、推动和监管作用,制定完善、合理、配套的政策与措施来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发展。
3.注重抓好政策落地。对“江苏科技改革30条”等政策,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深入到政策末梢开展督查,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4.健全支持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树立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纪检、审计等部门要把握政策精神实质,激励干部担当干事、科研人员勇于作为。
(本文根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建林同志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