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走啊,赶集了!”一声吆喝,人们闻风而动。5月4日,“五一”小长假的第一个工作日,却是千年古镇镇江丹徒宝堰镇的传统庙会“三月半”。十里八乡的赶集人,早早聚集到古镇庙会上,开始可以整整持续一天的采购、吃喝和玩乐。
“茅山脚下,千年古镇”。宝堰的“三月半”庙会,已有千年历史,远近闻名。每到这一天,古镇家家户户都要摆下酒宴,大宴宾朋。亲带亲,朋带朋,天南地北的亲友,在这一天也会到古镇来赶集。古镇的每家每户,高度重视,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和礼遇。这种热闹,已然超过一年一度的春节。
宝堰镇上桥村村民孙素英,今年已经75岁了。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春节每年初二回茅山娘家,走亲拜年到初六回乡时,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关照茅山亲友们:“‘三月半’到我家来玩(吃饭)啊!”这句话讲了几十年,却也是当年穷家中最拿得出手的一句话、最有底气和分量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透着“宝堰人”的骄傲和自豪。
那个年代,缺吃少穿。但孙素英说,哪怕家里再穷,平时“揭不开锅”,但“三月半”这天,家里也会穷尽所有,好吃好喝招待远方的亲友,有时还中午连着晚上。“否则,总觉得没有能当好‘宝堰人’,愧对了‘三月半’,丢不起那个人。”
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最大的传统庙会,已经成为古镇的一种“身份”,一块“标志”,一张“名片”。采访中,记者还听古镇多名村民说起,天南海北这么多人,之所以在“三月半”这天相约来赶集场、赶庙会,还有一个民间俗语:“三月半,赶庙会,挤晦气”。言下之意,“三月半”到古镇赶庙会,因为庙会上人太多,大家都挤来挤去,可以“挤掉”一年的“晦气”!寓意十分吉祥。
男女鞋帽,花纸糖人,铁锹锄头,老鼠药大碗盆,套圈打枪(气球),花木工具......4日上午,记者也专程赶集到了宝堰,记者看到,集场上应有尽有,一些消失多年的事物,也在庙会上出现。手提肩挑,人山人海,整个集市浩浩荡荡,入眼处是一片人海,乌泱乌泱。
趁着集市,一些蛰伏的手艺人们,也带着他们的“作品”,来到了老街贩卖。在“三月半”这方大舞台上,竹筐漏斗扁子、提篮笸箩等各式各样的农家生活用品,让人应接不暇。面对这些精巧的“老物件”,记者最直接的感受:这些不就是“非遗”在人间吗?
最受欢迎的依然是美食摊位,烟火气十足。现场香味飘散,既有宝堰牛肉、菜花甲鱼、水晶猪蹄等宝堰传统美食;也有冰糖葫芦、小米酥、麦芽糖、铁板鱿鱼、长沙臭豆腐、天然椰子等风味小吃。从这里经过的游客没有哪个是空手而归,提着、端着、捧着,惬意地品尝着各种美食小吃,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吃相。
除了购物以外,还有不少娱乐活动,如套圈、打枪、旋转木马、滑滑梯等。套圈处最显热闹,年轻人们三五成群,围着栅栏,有的用手里的彩色套圈瞄准自己喜欢的奖品,有的一旁加油助威,现场不时响起阵阵喝彩声。旋转木马上孩童的笑声似银铃清脆,父母温柔地笑着,用相机记录孩子们的笑颜。中央一排小推车摊位,鲜花、饰品、萌宠......总有一款吸引你!多元化消费,市场活跃度直线上升。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庙会上负责安全保障、群众疏导、摊位设置、车辆管理的宝堰镇政府工作人员等,他们或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立于游客集散点站岗驻守,或集结于交通要道指挥疏导,忙而不乱,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集市者,自古有之,南北皆同。沿袭千年以来,不仅是一种贸易活动,早已成为一种民俗传统。历史可上溯千年的古镇宝堰,每一个民俗传统也都记录着古镇传统文化历史的悠久与璀璨。而传统庙会“三月半”,无疑是古镇的一块“活化石”。
这块“活化石”,2021年4月因为疫情而不得不暂时“中断”。今年3月30日,宝堰镇党委政府倾听百姓民声,决定恢复“三月半”。当天,镇人大以“宝堰镇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三号)”形式权威发布:“宝堰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3年3月30日全票通过恢复宝堰镇传统庙会。”一时间,“宝堰人”喜大普奔,奔走相告,然后就是呼朋唤友。
置身于热闹的集市,包裹在一阵阵吆喝声中,在一张张为生活忙碌的脸上,记者看到的是最踏实的“烟火气”。隔离了太久,尘封的场景又回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三月半”也被注入了新内涵。庙会在为古镇增添“烟火气”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打卡点。除了逛庙会,如今的游客还可以带孩子去瞻仰宝堰烈士陵园,参观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在“江南抗敌第一镇”下重温红色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激发爱乡爱国情怀。
你来与不来,“三月半”都在古镇等你!
你有多久没去过庙会了?你有多久没赶过集了?疫情三年,大家减少了聚集,怠慢了亲情和走动。让我们相约:2024,宝堰“三月半”。(通讯员 周端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朱超
审核: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