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永恒的梦溪

2022-03-24 23:38

□ 张伟清

近日偶读一位朋友写的回忆梦溪校园的文章,亲切感人,也触发了我对梦溪校园的记忆。

1991年,学校新建的新校门


梦溪校园是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校址,20年前合并到江苏大学,成为其梦溪校区。我上世纪80年代初考入该校中文系读书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6年多,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人生的幸福港湾。学校规模不大,最为显眼的是主教学楼梦溪楼。从农村初来乍到,以为只是个普通楼名,后来发现意义非凡,这一带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居住并撰写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之处。梦溪楼主体五层,中间悬挂“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八字校训,楼顶飘扬五星红旗,在楼前花坛一棵高大雪松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庄重、雄伟、高贵。到校不久,我曾紧盯“梦溪楼”三个字凝望许久,遒劲有力的楷书,深深镶嵌在进出楼道的门沿之上,我联想到中国科学院张钰哲教授将他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沈括”,并赞誉“沈括将与世长存,是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油然产生对这片土地的崇敬之情。从此“天上有颗沈括星,地上有座梦溪楼”就一直深印心中。

校园操场一角,有梦溪楼


最为隐秘的是寿邱山,隐藏在亭台楼阁之下,从南往北,曲径通幽,直至后院最高处。据《南史》所记,这里是刘裕故宅。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写的就是这里。刘裕当上皇帝,建造了丹徒宫,将其所用农具等物置于宫中,以示子孙,毋望其本。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将新建的两栋学生宿舍楼命名为“藏耜斋”。

北宋时期,寿邱山一带依山临江、风景优美。沈括在《自志》中说:他30岁就曾梦见来到一处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悦目……将谋居焉”。到此一见,“恍然如梦中所游之地”,于是举家移居,建草舍,筑小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命名为“梦溪园”。1985年镇江市政府在原址局部恢复修建了“梦溪园”。1991年学校正大门从繁华的正东路迁建于梦溪园巷,正巧与“梦溪园”对门,更增添了这座高等学府的文化气息。

历史创造环境,环境造就未来。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绝大多数学子都深得沈括精神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高校流行“60分万岁”,但镇江师专迥异,静静的梦溪楼和“梦溪园”无声地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埋头苦学。我们读书那段时间,不仅白天抓紧学习,而且经常晚上上课。夜幕降临,寿邱山下的梦溪楼和山上图书馆的大楼灯火通明,教室坐满上课和看书的师生。平时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书法展览和体育竞赛等活动丰富多彩,还有定期为全校师生播放的专场电影。“梦溪诗社”“梦溪书社”十分活跃。校园时常飘荡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旋律。全校师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洋溢着如火如荼的青春气息。

作者班毕业照,有校长、系老师及同学

班级同学每十年一聚的回校留影


我们班有45位同学,多才多艺。那时我国正在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每人拿笔,写下了一篇篇讴歌英雄的诗歌散文,我是班长和党员,把这些充满炽热情感和青春热血的稚嫩之作,自印自编成册,作为新春礼物寄给老山前线的指战员,并与他们结对共建。为了明日当好教师,我们梳理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诗词,分工撰写赏析文章,手工刻写,汇编成《中学语文诗词赏析》文集。毕业那年,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我们又把自己撰写的毕业论文,自行刻写成《毕业论文集》,这两本册子至今还散发着浓浓的油墨香味。

巜赏析》由朱舒甲教授题写封面


巜毕业论文集》由杨积庆教授题写封面


巜毕业论文集》目录


参加“三字一话”表演时合影


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师德高尚、勤勉敬业。王骧教授讲授民间文学,引经据典、生动形象,让我们陶然若醉,他97岁完成100万字《梦溪笔谈》全注本。杨积庆教授博学厚德,曾任系主任,讲授古代文学,娓娓道来,细雨润物,还在华东师范大学兼任研究员,带硕士研究生,标校《新唐书》《至顺镇江志》等众多历史古籍。笪远毅教授接任系主任,讲授古代汉语,通古论今、旁征博引,曾获全国曾宪梓教师奖。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孙慧和尹美英教授爱生如子、言传身教,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威信。祝诚、蒋文野、陈宏遂等教授功底深厚,教学和科研业绩显著。刘锦教授曾是南京中央大学年轻讲师,右派平反后来师专工作,他与吴宗海、滕碧成、石复生等教授,沉稳厚重、严谨治学。徐秉忱教授讲授文艺理论,收放自如、诙谐幽默。贾秀英教授寓教于严管,讲授先秦文学,要我们背诵每一篇课文,她不厌其烦一个个检查考试,我至今还能背诵几篇古文,与贾老师严教厚爱密不可分。丁福林教授专攻汉魏文学,讲课春风化雨、如痴如醉,出版著作10余种。班主任杨国祥教授讲授当代文学,纵横捭阖、激情澎湃。辅导员周亚夫老师悉心关心和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有季步生、郑红明、朱洪祥等一批年轻教师,各具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我毕业留校,白色校徽变成红色校徽后,继续得到老师们的培养指导。我承担大学语文教学,刘锦教授亲自辅导,还特地把他以前用毛笔和宣纸写的该课备课笔记送我,成为我的珍藏;丁福林教授主动跟班听我讲课,以老带新,结对帮教。我负责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得到老师支持探索,走在全省前列,形成的中文教育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被省教委编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丛书。与老师们在一起,深刻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仰、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作者读书和工作期间参与编写或相关的资料


在校10年,我常常被身边所蕴藏的精神和力量深深感动。寒来暑往,在天上沈括星的照耀下,梦溪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学子,他们就像师专培养的一颗颗种子,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像天上无数的星星,与沈括星一同,明亮闪烁。

我1992年底调离师专,春去秋来,梦溪离我越来越远。但在每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我仰望星空,看到满天繁星,就会寻找沈括星,特别会想起梦溪楼,原来梦溪校园一直在我的心中,从未走远……(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205

□ 张伟清

近日偶读一位朋友写的回忆梦溪校园的文章,亲切感人,也触发了我对梦溪校园的记忆。

1991年,学校新建的新校门


梦溪校园是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校址,20年前合并到江苏大学,成为其梦溪校区。我上世纪80年代初考入该校中文系读书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6年多,这里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人生的幸福港湾。学校规模不大,最为显眼的是主教学楼梦溪楼。从农村初来乍到,以为只是个普通楼名,后来发现意义非凡,这一带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晚年居住并撰写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之处。梦溪楼主体五层,中间悬挂“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八字校训,楼顶飘扬五星红旗,在楼前花坛一棵高大雪松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庄重、雄伟、高贵。到校不久,我曾紧盯“梦溪楼”三个字凝望许久,遒劲有力的楷书,深深镶嵌在进出楼道的门沿之上,我联想到中国科学院张钰哲教授将他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沈括”,并赞誉“沈括将与世长存,是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油然产生对这片土地的崇敬之情。从此“天上有颗沈括星,地上有座梦溪楼”就一直深印心中。

校园操场一角,有梦溪楼


最为隐秘的是寿邱山,隐藏在亭台楼阁之下,从南往北,曲径通幽,直至后院最高处。据《南史》所记,这里是刘裕故宅。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写的就是这里。刘裕当上皇帝,建造了丹徒宫,将其所用农具等物置于宫中,以示子孙,毋望其本。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将新建的两栋学生宿舍楼命名为“藏耜斋”。

北宋时期,寿邱山一带依山临江、风景优美。沈括在《自志》中说:他30岁就曾梦见来到一处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悦目……将谋居焉”。到此一见,“恍然如梦中所游之地”,于是举家移居,建草舍,筑小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命名为“梦溪园”。1985年镇江市政府在原址局部恢复修建了“梦溪园”。1991年学校正大门从繁华的正东路迁建于梦溪园巷,正巧与“梦溪园”对门,更增添了这座高等学府的文化气息。

历史创造环境,环境造就未来。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绝大多数学子都深得沈括精神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高校流行“60分万岁”,但镇江师专迥异,静静的梦溪楼和“梦溪园”无声地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埋头苦学。我们读书那段时间,不仅白天抓紧学习,而且经常晚上上课。夜幕降临,寿邱山下的梦溪楼和山上图书馆的大楼灯火通明,教室坐满上课和看书的师生。平时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书法展览和体育竞赛等活动丰富多彩,还有定期为全校师生播放的专场电影。“梦溪诗社”“梦溪书社”十分活跃。校园时常飘荡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旋律。全校师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洋溢着如火如荼的青春气息。

作者班毕业照,有校长、系老师及同学

班级同学每十年一聚的回校留影


我们班有45位同学,多才多艺。那时我国正在打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每人拿笔,写下了一篇篇讴歌英雄的诗歌散文,我是班长和党员,把这些充满炽热情感和青春热血的稚嫩之作,自印自编成册,作为新春礼物寄给老山前线的指战员,并与他们结对共建。为了明日当好教师,我们梳理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诗词,分工撰写赏析文章,手工刻写,汇编成《中学语文诗词赏析》文集。毕业那年,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我们又把自己撰写的毕业论文,自行刻写成《毕业论文集》,这两本册子至今还散发着浓浓的油墨香味。

巜赏析》由朱舒甲教授题写封面


巜毕业论文集》由杨积庆教授题写封面


巜毕业论文集》目录


参加“三字一话”表演时合影


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师德高尚、勤勉敬业。王骧教授讲授民间文学,引经据典、生动形象,让我们陶然若醉,他97岁完成100万字《梦溪笔谈》全注本。杨积庆教授博学厚德,曾任系主任,讲授古代文学,娓娓道来,细雨润物,还在华东师范大学兼任研究员,带硕士研究生,标校《新唐书》《至顺镇江志》等众多历史古籍。笪远毅教授接任系主任,讲授古代汉语,通古论今、旁征博引,曾获全国曾宪梓教师奖。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孙慧和尹美英教授爱生如子、言传身教,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威信。祝诚、蒋文野、陈宏遂等教授功底深厚,教学和科研业绩显著。刘锦教授曾是南京中央大学年轻讲师,右派平反后来师专工作,他与吴宗海、滕碧成、石复生等教授,沉稳厚重、严谨治学。徐秉忱教授讲授文艺理论,收放自如、诙谐幽默。贾秀英教授寓教于严管,讲授先秦文学,要我们背诵每一篇课文,她不厌其烦一个个检查考试,我至今还能背诵几篇古文,与贾老师严教厚爱密不可分。丁福林教授专攻汉魏文学,讲课春风化雨、如痴如醉,出版著作10余种。班主任杨国祥教授讲授当代文学,纵横捭阖、激情澎湃。辅导员周亚夫老师悉心关心和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有季步生、郑红明、朱洪祥等一批年轻教师,各具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我毕业留校,白色校徽变成红色校徽后,继续得到老师们的培养指导。我承担大学语文教学,刘锦教授亲自辅导,还特地把他以前用毛笔和宣纸写的该课备课笔记送我,成为我的珍藏;丁福林教授主动跟班听我讲课,以老带新,结对帮教。我负责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得到老师支持探索,走在全省前列,形成的中文教育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被省教委编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丛书。与老师们在一起,深刻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仰、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作者读书和工作期间参与编写或相关的资料


在校10年,我常常被身边所蕴藏的精神和力量深深感动。寒来暑往,在天上沈括星的照耀下,梦溪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学子,他们就像师专培养的一颗颗种子,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像天上无数的星星,与沈括星一同,明亮闪烁。

我1992年底调离师专,春去秋来,梦溪离我越来越远。但在每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我仰望星空,看到满天繁星,就会寻找沈括星,特别会想起梦溪楼,原来梦溪校园一直在我的心中,从未走远……(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