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与王阳明同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同朝为官,渊源颇深,恩怨交加,后人仅凭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很难说清楚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杨欣赏王阳明,在后者有意离开官场回老家养病的时候,老杨拉了他一把,帮他在北京的吏部谋了一份差事。
关于杨一清帮王阳明调动工作一事,王阳明在写给父亲王华的一封家书里有所提及。这封信写于正德七年(1512),信中写道:“为杨公所留,养病致仕皆未能遂,殆亦命之所遭也。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但于时位出处中,较量轻重,则亦尚有可退之义,是以未能忘情;不然,则亦竭忠尽道,极吾心力之可为者,死之而已,又何依违观望于此,以求必去之路哉!”信中的“杨公”指的就是杨一清,当时杨一清在朝中担任吏部尚书。据说王阳明当时要被调去南京工作,杨一清从中插了一杠子,王阳明还未到南京就收到了朝廷的调令,直接去了京城。
杨一清是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他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有交情。当时,王阳明向朝廷请病假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想辞官回家的愿望也没有达成,就是因为杨一清的挽留。
杨一清为什么要挽留王阳明?在北京吏部又是谋了一份怎样的差事给他呢?不着急,咱们慢慢往下看。据历史记载: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大太监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
刘瑾一死,王阳明也平反昭雪了。这一年,王阳明39岁。从贵州龙场到江西庐陵,憋了好久的王阳明把一个小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不到一年,朝野内外颇有赞声。到了该述职的时候,王阳明就去京师见皇帝了。于是,他又升官了,到南京刑部担任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六品。
明代有两套朝廷官员,京师一套,南京一套。但因为皇帝在京师,自然是京师的一套官员有职有权,南京作为陪都,名义上也是都,但因为离皇帝远,官员基本上都是些有职没权的。皇帝有时候也把一些有高位有职位的但不太待见的官员调到南京去。据说,王阳明可能连南京都没去,直接在京师赋闲了,借口也包括身体有病不舒服等等。在这个当口,杨一清发挥了作用。正德六年,40岁的王阳明被调到吏部担任验封清吏司主事。春节一过,王阳明就去吏部走马上任了,虽然还是正六品,但好歹到了京师天子脚下。
杨一清除去死对头刘瑾不久,阉党的羽翼也逐渐扫清,身边不能没有可信赖并且能干的人辅助。王阳明所具备的才能正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所急需的。
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是一个怎样的职位呢?明清两朝都在吏部设立了验封清吏司这个机构,主要掌管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郎中一人是正五品,而王阳明担任的主事一职是正六品,主要负责文牍杂务等工作,说白了就是负责吏部一些具体事情的实施,像编写文案、整理杂物、传达上级指示到基层等等。这等“小事”对王阳明来讲,驾轻就熟,毫无挑战性。
王阳明注定是个闲不住的人,刚上任不到一个月,二月份开会试,他就去当考官了,不过他不是主考官,只是同考试官,上面还有主考官,副主考官,与他一起做同考试官的有十几个之多。一场考试下来,王阳明的学问又显出来了,这下又升了做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他这时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讲讲学,与别人论论道,还有些比他官职大的官员,在学术上比不过他,就拜他为师,自称弟子。(全媒体记者 徐毅)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