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仿古式桥、廊建筑,跃然在丁卯桥古运河畔,不仅为古运河展示、传承千古文化,而且,给人们带来了古朴、怀旧的依稀情思。仿古式桥、廊建筑,撩开了丁卯桥千年面纱。
清雍正朝诗人荆彦鸣《丁卯桥怀古》诗曰:“胜事传闻自六朝,南徐酒美府兵骄。东来楼橹通江浙,西上帆樯接海潮。古道夕阳收牧马,长堤月落见归樵。江山风景知多少,却忆诗人丁卯桥。”这首诗以怀念唐朝诗人许浑,叙述了丁卯桥始筑于“自六朝”;“东来楼橹通江浙,西上帆樯接海潮”说出了丁卯桥在江南运河中,是一座港口;陆路上,“古道夕阳收牧马”,丁卯桥还是镇江连接丹阳乡间大道中的一座桥梁;“长堤月落见归樵”,描绘了丁卯桥“江山风景”中的乡情美景,表达了对诗人许浑的思念。
许浑,唐文宗大和六年进士,约在唐大中八年左右,为睦州、郢州刺史,数年后归老润州。许浑爱丁卯桥胜景,已先在此建造了别墅。《嘉定鎮江志》、《至顺镇江志》均有记载:“唐,许浑宅,在城南二里丁卯涧。其诗序云:‘於朱方丁卯涧村舍,手写於乌丝阑,戏目之为《丁卯集》。’盖浑尝居此。”
丁卯桥,宋史记载在县南,属崇德乡。《至顺镇江志》记载:“晋元帝子,车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此得名。”这段文字是说丁卯埭是以“丁卯日”得名。丁卯埭为江南大运河港口,亦名为丁卯港。四明河上所建的桥,也名为丁卯桥了。许浑编辑的诗集,也取名为《丁卯集》了。由于丁卯桥胜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大学士杨一清也于丁卯桥畔筑有“石淙精舍”,在此撰著了《石淙诗钞》。
清乾隆朝诗人法重正《丁卯桥怀古》云:“流水城南路未遥,行吟三里到溪桥。鹁鸪树树啼春雨,杨柳家家带晚潮。古墓秋山惟我识,南湖旧隐更谁招。月凉风静诗情好,归客岩前兴正饶。”
“行吟三里到溪桥”说的是,丁卯桥是江南运河水源上的一座溪桥,近得出镇江南门吟诗之间就到了;丁卯桥畔故景依旧,韦秋山墓仍立在丁卯桥侧;由此,作者引用了许浑归丁卯桥“南湖旧隐”、 “月凉风静”、 “归客岩前”诗句,抒发思念许浑的情感。
丁卯桥一带的风景非常迷人。唐代诗人张祜称这里是“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明代李梦阳撰写的《石淙精舍记》记载:“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不在庐山阳羡下也。”丁卯桥下涧溪,是镇江南山诸山之水汇流运河的溪流,属运河高岗峡河地段,故有“泉石岩壑之佳”。 古丁卯桥立于丁卯村头,连接着丁卯村里长条青石铺筑的古街。港埠、古桥、古街、民宅、炊烟、池塘、涧流、水声、树木、田园等构筑的一幅自然景观,和着那古朴芳香的泥土味,使人陶醉,流连忘返。
曾经的许浑丁卯桥别墅内有看山楼、宴客厅、鱼池、水沼及亭阁等,环境静幽,杜牧、张祜、殷尧藩诸位名士是这里的常客。许浑写过一首《夜归丁卯桥村舍》诗:“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描述了丁卯桥村舍景、境等的宁静安谧。
杨一清的丁卯“石淙精舍”别墅,不仅有各种奇树怪石,除房舍亭台外,待隐园风景秀丽,清泉从山石的缝间涌出,翠竹随弯曲的路径成行。李梦阳、王守仁等文人墨客过京口谒见杨一清时,常喜欢到该园吟诗作赋,王守仁曾经写过:“绿野春深地,山阴夜静时。冰霜缘径滑,云石向人危。”描写了他在丁卯别墅作客时的观感。
丁卯桥名传千古,除了它是水陆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流传。许浑的《丁卯集》、杨一清的《石淙诗钞》……以及在他们的影响下,丁卯桥及这一段古道、运河,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文篇章。
许浑的诗篇在当时就有很高的评价。唐代韦庄赞誉:“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宋代陆游《读许浑诗集》赞颂:“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立,丁卯桥应胜午桥。”他认为许浑的诗歌“可谓杰作”,胜过宰相裴度的功名。《石淙诗稿》存诗2000余首,内容丰富、风格迥异。金戈铁马、雄浑苍凉。史称杨一清为:“明诗中起衰复盛之巨手也”。
千古沧桑,世事瞬变。丁卯桥、村舍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清顺治朝程世英著《丁卯桥访许氏别业遗址》:“孤村无恙傍斜阳,几曲寒河野径长。茆屋晚风丛竹冷,石桥流水杜衡香。犹存舣棹垂杨岸,定有题诗薜荔墙。最是江山岑寂处,苦吟人往月茫茫。”乾隆朝诗人张曾《丁卯桥》诗曰:“诗名直到今,桥断迹难寻。”“惟有溪旁水,年年自赏音。”乾隆朝诗人周素贞《丁卯桥》诗云:“春涨平堤翠浪浮,忘机竟日属闲鸥。荒村莫辨诗人宅,空剩斜阳照渡头。”
许浑、杨一清别墅已不复存在,但丁卯桥的千载文化尚存。通过古运河“十里水景”的打造整治,“清水涟涟,伸手可掬;十里濠河,亭榭灯红。”诗意风光的丁卯桥再现在世人面前。
(王礼刚)
编辑:肖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