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打造镇江特色文化名片 促进镇江区域文化自信

2017-11-22 11:47

今日镇江讯 日前,市政府组织召开了2017年镇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就镇江历史文化的定位、镇江在不同时空及维度方面的文化特色、如何促进镇江人的文化自信等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朱杰人、会长赵生群,副会长郝润华、董恩林、张涛、黄爱平、顾宏义等10余位专家,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钱永波、范然、吴晓峰、徐苏等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把脉镇江文化研究与宣介,他们提出:打造镇江特色文化名片,促进镇江区域文化自信。

“咱们镇江应该有文化自信”

“我对镇江的历史文化有特殊的情怀,因为我是镇江人。我1945年出生在镇江,虽然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南京,后来又到了上海,但我们这个家族还有一些人在镇江,我们的祖坟也在镇江,另外我、我儿子、我孙子要填籍贯,还是写镇江。这个是离不开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感触地说:“我这次回到镇江,真是大吃一惊,感觉都不认识镇江了,发展很快。又看了博物馆和丹阳齐梁石刻,非常惊讶,我想不到镇江还有这么多宝贝我以前根本不知道!心中油然生起一种自豪感,觉得我的家乡不输给任何地方,它可以和任何同等级的城市相媲美!”

朱杰人指出,镇江市应该有文化自信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要让老百姓有这样一种自信,就有很多工作可做,如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普及镇江文化,如博物馆可以辟一个展厅来介绍镇江的历史,如为中小学编写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把文化研究落到我们孩子们的教育上,而不是让它锁在论文集里。

市委原书记、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到镇江工作生活28年余,退休后专心进行了15年的镇江文化研究工作。他认为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以吴文化为主体,南北融合、中外交流的开放型文化。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就在《左传》《史记》和镇江烟墩山、丹阳葛城等重大考古发现。在西周到春秋战国820多年当中,镇江有700多年属于吴。三国东吴、六朝时期也有300多年,加起来有1000多年。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流入,近代以来镇江又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所以镇江的吴文化,不仅南北融合,还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成为以吴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复合体。镇江从周康王封宜侯至今已经有3000年以上历史,1954年4月镇江大港烟墩山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宜侯夨簋(如图),是最好的铁证。“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等人对我说,江苏各市,除南京是六朝古都不可比外,镇江的历史文化可以与其他城市媲美。我们认为各有所长,镇江有自己的特色。”

“镇江的文献研究是一座富矿”

“我是宜兴人,以前也属于镇江。我们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年来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有的承办城市想出一本专门研究本地文献的论文集,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动员大家写文章。这次我们没有动员论文就够了,而且质量还相当高,这反映了镇江的历史文化积淀之厚重,也说明镇江的文献研究是一座富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与信息学系主任赵生群认为,用好镇江的文化遗产,首先是要认识、了解它,可以依托相关学术团体做一些总体的规划,就一些名家名著进行整理和研究,同时借用全国的研究力量,同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和学者建立联系,把研究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董恩林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文心雕龙》《文选》《梦溪笔谈》的价值绝不亚于《史记》和《资治通鉴》,“镇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文宗阁的‘文宗’两个字来形容,乾隆皇帝为文宗阁题的诗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思想,因为这里是崇文之地、人文荟萃之地,所以文宗阁设在这里。所以我觉得如果要为我们的文化取一个名称,我觉得“文宗文化”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因为文宗阁在这里,而且镇江又出了《文选》《文心雕龙》这样的不朽名作,它们应该是文学之宗、文献之宗、文化之宗,这是没有问题的。”他认为,镇江的文献研究完全可以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镇江可以在文献文化、文宗文化,在古文献的开发这方面做文章,让人家一参观就能够了解到这三部书的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化史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也认为,文宗阁可以作为我们镇江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文宗二字大力阐发其内涵和寓意。近几年《四库全书》的研究非常热,国家还要把它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等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加以利用。现在好多地方到处去抢文化名人、到处抢典籍,大家都在争,坐拥这样一个亮丽的名片,我们为什么不去好好研究、开发、利用它呢?”

“镇江风水宝地名人多”

“镇江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得解决。我觉得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概括它,从空间上来讲是山行水势,风水宝地,镇江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从时间上来讲,中国历史上每个重大的历史时期都有镇江的作用,都有镇江人的影子,都有镇江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认为,镇江的文化风格可概括成“中西合璧,南北交融”,从精神特质上来说,镇江文化、镇江人具备刚柔相济、外柔内刚的特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种品格的结合。“镇江来了很多名人,也出了很多名人。”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郝润华具体提出要加强杨一清的研究与宣传。他认为,杨一清在文学上提携了李梦阳、康海、边贡等一批文学大家,是明代弘治到正德这个文学复古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同时,他对明代政局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三度总制三边,对于稳定边疆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杨一清本来是云南人,但是其父埋在镇江,他也住在镇江。他后来因为几次陷入政治矛盾,也都回到镇江来居住。“他在镇江其实是有故居的,叫杨园。”

华东师范大学文献研究所所长顾宏义指出,历史上镇江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一度高于南京。仅仅宋代,在镇江居住的名人非常多,除了沈括外,还有晚年居住在镇江的苏颂,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等,有大量的文化人不是镇江人,但他们在镇江终老,这个现象是很特殊的。“同时,作为一个旅游文化城市,历史宣传的基础在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对历史问题、对文化的定位,要向社会推介。我听到导游介绍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绘声绘色,但也应该介绍一下历史的真实情况。要告诉人家历史是什么,传说是什么?如果单说传说,人家就是听个笑话。”

(全媒体记者:笪伟 滕建锋)

编辑“阿奎

58

今日镇江讯 日前,市政府组织召开了2017年镇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就镇江历史文化的定位、镇江在不同时空及维度方面的文化特色、如何促进镇江人的文化自信等议题,各抒己见并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朱杰人、会长赵生群,副会长郝润华、董恩林、张涛、黄爱平、顾宏义等10余位专家,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钱永波、范然、吴晓峰、徐苏等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把脉镇江文化研究与宣介,他们提出:打造镇江特色文化名片,促进镇江区域文化自信。

“咱们镇江应该有文化自信”

“我对镇江的历史文化有特殊的情怀,因为我是镇江人。我1945年出生在镇江,虽然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南京,后来又到了上海,但我们这个家族还有一些人在镇江,我们的祖坟也在镇江,另外我、我儿子、我孙子要填籍贯,还是写镇江。这个是离不开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感触地说:“我这次回到镇江,真是大吃一惊,感觉都不认识镇江了,发展很快。又看了博物馆和丹阳齐梁石刻,非常惊讶,我想不到镇江还有这么多宝贝我以前根本不知道!心中油然生起一种自豪感,觉得我的家乡不输给任何地方,它可以和任何同等级的城市相媲美!”

朱杰人指出,镇江市应该有文化自信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要让老百姓有这样一种自信,就有很多工作可做,如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普及镇江文化,如博物馆可以辟一个展厅来介绍镇江的历史,如为中小学编写通俗易懂的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把文化研究落到我们孩子们的教育上,而不是让它锁在论文集里。

市委原书记、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老会长钱永波到镇江工作生活28年余,退休后专心进行了15年的镇江文化研究工作。他认为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以吴文化为主体,南北融合、中外交流的开放型文化。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根据就在《左传》《史记》和镇江烟墩山、丹阳葛城等重大考古发现。在西周到春秋战国820多年当中,镇江有700多年属于吴。三国东吴、六朝时期也有300多年,加起来有1000多年。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流入,近代以来镇江又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所以镇江的吴文化,不仅南北融合,还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成为以吴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复合体。镇江从周康王封宜侯至今已经有3000年以上历史,1954年4月镇江大港烟墩山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宜侯夨簋(如图),是最好的铁证。“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等人对我说,江苏各市,除南京是六朝古都不可比外,镇江的历史文化可以与其他城市媲美。我们认为各有所长,镇江有自己的特色。”

“镇江的文献研究是一座富矿”

“我是宜兴人,以前也属于镇江。我们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年来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有的承办城市想出一本专门研究本地文献的论文集,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动员大家写文章。这次我们没有动员论文就够了,而且质量还相当高,这反映了镇江的历史文化积淀之厚重,也说明镇江的文献研究是一座富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与信息学系主任赵生群认为,用好镇江的文化遗产,首先是要认识、了解它,可以依托相关学术团体做一些总体的规划,就一些名家名著进行整理和研究,同时借用全国的研究力量,同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和学者建立联系,把研究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董恩林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文心雕龙》《文选》《梦溪笔谈》的价值绝不亚于《史记》和《资治通鉴》,“镇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文宗阁的‘文宗’两个字来形容,乾隆皇帝为文宗阁题的诗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思想,因为这里是崇文之地、人文荟萃之地,所以文宗阁设在这里。所以我觉得如果要为我们的文化取一个名称,我觉得“文宗文化”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因为文宗阁在这里,而且镇江又出了《文选》《文心雕龙》这样的不朽名作,它们应该是文学之宗、文献之宗、文化之宗,这是没有问题的。”他认为,镇江的文献研究完全可以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镇江可以在文献文化、文宗文化,在古文献的开发这方面做文章,让人家一参观就能够了解到这三部书的内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化史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也认为,文宗阁可以作为我们镇江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文宗二字大力阐发其内涵和寓意。近几年《四库全书》的研究非常热,国家还要把它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等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加以利用。现在好多地方到处去抢文化名人、到处抢典籍,大家都在争,坐拥这样一个亮丽的名片,我们为什么不去好好研究、开发、利用它呢?”

“镇江风水宝地名人多”

“镇江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得解决。我觉得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概括它,从空间上来讲是山行水势,风水宝地,镇江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从时间上来讲,中国历史上每个重大的历史时期都有镇江的作用,都有镇江人的影子,都有镇江文化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涛认为,镇江的文化风格可概括成“中西合璧,南北交融”,从精神特质上来说,镇江文化、镇江人具备刚柔相济、外柔内刚的特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种品格的结合。“镇江来了很多名人,也出了很多名人。”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郝润华具体提出要加强杨一清的研究与宣传。他认为,杨一清在文学上提携了李梦阳、康海、边贡等一批文学大家,是明代弘治到正德这个文学复古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同时,他对明代政局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三度总制三边,对于稳定边疆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杨一清本来是云南人,但是其父埋在镇江,他也住在镇江。他后来因为几次陷入政治矛盾,也都回到镇江来居住。“他在镇江其实是有故居的,叫杨园。”

华东师范大学文献研究所所长顾宏义指出,历史上镇江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一度高于南京。仅仅宋代,在镇江居住的名人非常多,除了沈括外,还有晚年居住在镇江的苏颂,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等,有大量的文化人不是镇江人,但他们在镇江终老,这个现象是很特殊的。“同时,作为一个旅游文化城市,历史宣传的基础在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对历史问题、对文化的定位,要向社会推介。我听到导游介绍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绘声绘色,但也应该介绍一下历史的真实情况。要告诉人家历史是什么,传说是什么?如果单说传说,人家就是听个笑话。”

(全媒体记者:笪伟 滕建锋)

编辑“阿奎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