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中西方文化共有的力量与财富的象征。特别是发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牛的历史地位从来没有被低估过。
2021年,人们无不希望迎接一个牛气冲天的新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让经济牛市再次出现,百姓可以重新过上牛气哄哄的好日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镇江有关的“牛”元素还真不少。
牛文化专题展览吉利喜庆
新春伊始,镇江博物馆、南阳唐王府博物馆与全国百家博物馆共同组织了一个牛文化专题展览。线上“微信博物馆”,线下图版展,为2021辛丑牛年的到来献上了一份贺礼。
镇江博物馆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徐佳向记者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先民们辛勤耕耘,经过上万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在农耕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上,牛为人类告别“刀耕火种”,走向文明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牛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吃苦耐劳的个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和勤劳奉献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人称之为老黄牛精神。在镇江博物馆馆藏中,就有不少与“牛”相关的文物。
徐佳介绍,据文献记载,古人用镜有手执、悬挂和置于案上等使用方式,架设铜镜之物亦称“镜台”“镜槛”。镇博馆藏的清代“犀牛望月”镜架,器长40厘米,犀牛作自然跪卧状,回首,犀牛骨架上的肌肉栩栩如生。犀牛背上托起一个弯月形部件,中有空槽,摆放铜镜时,只要将铜镜插入空槽之中,铜镜便稳稳地靠在弯月形的部件上。整件器物呈犀牛望月状,因此得名。而“犀牛”又谐音“喜牛”,也有着吉利喜庆的寓意。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便已出现木雕作品,秦汉时期木雕技艺趋于成熟,至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高峰。2008年,木雕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馆藏清代“三孩戏牛”木雕,底宽10厘米,腹宽12.5厘米。牛呈垂首状,两名孩童立于牛背嬉耍,另一名孩童则立于牛的身侧,双手伏于牛身,仰首望向牛背上的孩童。整件作品人物、动物形象灵动逼真,因材施艺,雕工精细,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镇博馆藏的清代“牧童骑牛”桦木根雕以桦木根为材,通高26厘米,采用圆雕技法,雕工简约,随形而至,塑造了一对牧童身背斗笠赤足骑在水牛背上悠然自得的形象。整个作品以形求神,对儿童面部刻画细腻,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安闲自乐去放牧的心情。最妙的是,该作品利用了桦木自身的瘿结,显示了水牛的雄健。而以黑色料珠嵌入牛眼和人眼之中,更起到画龙点睛的神韵效果。
除了镇博馆藏,此次南阳唐王府博物馆的丽牛复原图、黑龙江省博物馆陈列的晚更新世王氏水牛化石、鄂州博物馆的南阳汉画·牵牛图、萧山博物馆的汉·红釉陶牛等系列图片,也引得市民纷纷点赞。
镇江含“牛”地名知多少
金年报春,牛气冲天,镇江和“牛”字有关的地名有多少呢?记者来到镇江市地名办,查阅镇江的相关资料,发现镇江一些带牛的地名不少,且别有文化底蕴。
伏牛山,位于丹徒区上党镇,海拔41米。据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称伏牛山。以山势像牛伏在地上得名。相传伏牛山原名枫林山,从前,一个识宝人来到枫林山,得知山洞里藏着一头金牛,而要伏住金牛必须用灵芝草,识宝人在邻村一老汉家墙头上发现了灵芝草,在与老汉商议买草的过程中,老汉得知此草可以钓金牛。由于不知钓法,老汉虽然用灵芝草把金牛钓了出来,却无法收住,金牛到处狂奔,最后又跑到山肚里去了,再也没有出来。从此以后,枫林山就被人们称作伏牛山。2009年己丑牛年,镇江市邮政局曾在伏牛山举行国家邮政部发行的《己丑年》生肖特种邮票首发式和大型集邮展。
潮音湖,位于润州区南山街道,面积0.025平方千米。原名八公洞水库,别名金牛池,后以此地曾建有潮音庵更现名。
金牛池山,位于润州区南山景区,海拔61米。以毗邻金牛池(现为潮音湖)得名。
牛山,位于句容市边城镇,海拔57米,以过去附近村民在此放牛得名。
小牛山,位于润州区南徐大道与朱方路交会处西南侧,海拔57.3米。据清《丹徒县志》图上标称小楼山,后俗称小牛山。又名逍遥山,俗名金牛山,古有小茅山之称。附近有小牛山村。
水晶山位于丹阳市曲阿街道,唐朝重修经山院时,分名为两山,以寺东为水经山,后误写为水晶山。《清一统志·镇江府一》:经山“相传有异僧讲经于此”,因名。又名金牛山、金山,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说:泰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水晶山海拔166米,是丹阳境内的最高峰,环境优美,景色迷人。
《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阳县:经山“有金牛洞,洞皆石壁,洞口仅容一人,其中甚广。山北迫近江岸,贼由此登犯,可以直薄县城。宋置经山寨于此,为防遏之所”。金牛洞是“经山八景”之一,清代李应诏有《金牛洞》诗:“危峰似欲坠,古洞森嵯峨。日薄气萧爽,夜来风雨多。不见饭牛人,空闻叩角歌。”
牛皮坡,原址金山街道。该巷地处京畿路坡下,曾名礼寺巷。后因王姓在此开设牛皮坊,常在坡上晒牛皮,俗称牛皮坡。该地名现已消亡。
此外,金山原名叫伏牛山,顾名思义它的外形如一条牯牛,卧伏于滔滔江水之中。相传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云游至伏牛山后,立志在此苦修。他开山得金,伏牛山因此改名金山。
还有位于丹徒区辛丰镇的横山,曾名卧牛地。
艺术家创作“牛”题材
新年伊始,知名作家、画家王川就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几张与牛有关的画作。
“1980年,我只身首次去云南,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参加了撒尼族的火把节,画了很多速写。又在云南省博物馆见到了汉代古滇文化的青铜瘤牛,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回来后就创作了这幅《火把节》的水印木刻,以线刻来表现,结果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览》,被《美术》杂志刊用,又复印了十多张,先后赴法、日、新、马、罗等国和国内各地展出,被各国各地发表收藏,获誉无数,成了我最重要的代表作。《火把节》也是我市第一幅上《美术》杂志的作品。”
“2007年,我到马来西亚办个展,全是重彩山水画,就把水印木刻《火把节》改绘成了重彩画,成了唯一的人物画。没想到此画被大马华商会会长看中,仅一次展出,就留在了国外。有参观者问:晚上怎会有飞鸟?我以‘月出惊山鸟’诗句答之。火把节之焰,烈烈炽炽,不亚于月光,鸟岂能不被惊飞?毒鼠更要逃遁。”王川先生说,“牛给我带来了好运气,愿与大家在牛年共享。”
牛年到来,“牛”题材成了我市不少艺术家开展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57岁的镇江人孙培,则剪了以牛为主题的200多幅作品,“做了40个镜框,200个卷轴,这些都是送朋友的新春礼物,我都已经寄出去了。”他给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图片,有牛运无边、有牛角勾福、有犀牛望月、有牛刀小试……吉祥的主题、精致的图案,一幅幅剪纸都满载着孙培对新春的向往和祝福。(全媒体记者 笪伟 花蕾 通讯员 李翔明 摄影:王呈 笪伟)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