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央视综合频道(CCTV-1)如约播出了《开学第一课》,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课堂的内容紧紧围绕“少年强,中国强”这一主题,以“团结·科学·担当”三个篇章展开生动讲述,凸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课堂上有回忆分享,也有科学知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来了十大“少年儿童卫生健康宝典”,表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要怎么健康成长呢,小编注意到,其中一条为“每天睡足一个香甜的好觉(小学生要有10个小时的睡觉,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虽然讲述顺序上比较靠后,但重要性可一点都不低。在睡眠时长上受到各种干扰的今天,孩子们要做到这条,难吗?
睡眠目标vs现实状况
一场不容乐观的拉锯战
实际上,早在近10年前,教育部曾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提到的睡眠时长与上文相同。
而在2019年,教育部还联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等九部门下发了与中小学生减负相关的通知,俗称“减负三十条”,再一次明确了“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不少于8个小时”。
从国家层面给予重视,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2019年,“艾瑞咨询”一份关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研究报告中,在用户调研结果基础上曾得出一个结论:一群舍不得睡觉的孩子。具体的调研显示,小学生八成在22点前入睡,六成在6-7点起床,中学生则睡得更晚,起的更早,近七成在22点后入睡,45.7%在5-6点起床。
睡眠时长的差异,与影响的因素分不开,除了写作业、升学压力、家庭氛围这些“干扰项”之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也让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比如电子产品的无节制使用。
保证睡眠质量,我们能做什么?
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没有健康的体魄。正如张文宏在“开学第一课”中所说,自己休息了,免疫系统才能好好的休息。睡眠不足有多重危害,如情绪低落、体重增加、视物模糊、反应迟缓、学习能力降低等。睡眠不足会使短期记忆能力减弱,影响学习效果。而质量较差的睡眠,还容易导致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
关于睡觉,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习惯,也有助眠的办法。小编联系上几名已经毕业的学生,作为过来人,我们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
回忆起高中生活,小曹同学说,她是住宿生,每晚都会定时熄灯,老师安排检查。因此一天的学习下来,也不会熬到太晚。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再洗漱一番,一般10点半到十一点就熄灯睡觉了,第二天六七点起床。她有个习惯,每天中午都要睡个午觉,否则下午太困,影响学习。
另一名同学小何有个助眠的习惯。大约从他读初三开始,他每晚睡觉前都会听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音乐也成了无形的助力,帮助他减轻焦虑。起初听音乐没有时间限制,睡一觉醒来时,耳机里的音乐还在播放着。到了后来,他设置了定时关闭,将听音乐时长固定在一个区间内。有时为了能尽快睡觉,他尝试过喝牛奶、泡脚等各种办法,不过效果并不明显。当然,这样的办法也许因人而异。
小编也整理了一些睡眠方面的好习惯,不过如果你尝试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法安然入睡,最好还是去医院寻求帮助。
01
规律作息,每天(包括周末)在同一时间睡觉,起床。
02
确保睡觉环境安静,昏暗,凉爽舒服。
03
最好不在卧室看电视,玩手机,和宠物玩耍或工作
04
睡前4—6小时避免咖啡因,酒和尼古丁。
05
养成睡觉程序,比如睡前15分钟阅读,听令人放松的音乐或是泡个舒服的澡。
06
在睡前不吃东西或者喝水,防止胃酸倒流或多次起夜。
07
睡前想一些愉快的事,做做深呼吸。
全媒体记者 陈路
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