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民政部门肩负着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硬任务、硬要求,而其中,社会救助作为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暖心事业,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制度安排,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年来,镇江市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工作要求,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着力点,不断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为配套、社会力量参与、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民生保障底线兜得住、兜得准、兜得牢,确保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救助政策落实到位
救助工作更有温度
“这个底要兜得住!”
截至2019年12月底,镇江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9755 人,特困供养人员6216人,开展临时救助4934人次,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2.46亿元……一串串数字反映的是当地民政部门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的为民爱民情怀。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自古以来,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赋予了我国社会救助更加特殊的内涵、作用和意义——确保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和美好生活。
2014年以来,在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的基础上,镇江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我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镇江市临时救助办法》等文件20余项。逐步实现救助制度从单项突破转向体系建设,救助形式从生活型救助转向综合型救助,救助对象由传统民政对象转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全方位拓展。
2019年,在救助政策完善落实的基础上,镇江市民政部门推行“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完善“急诊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健全低保缓退渐退、应保尽保机制,探索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等多项改革,让社会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地生根。镇江市民政部门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上门服务,申请对象除现场签署委托、承诺、告知书以外,其他审批材料将通过“家访”的形式上门采集。对需要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由审批机构直接对接相关部门进行采集,无需申请对象“东奔西跑”。
“社会救助工作覆盖面广,政策内容也错综复杂,很多群众不一定能详尽地了解,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上门,很多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就有可能被遗漏掉,那将是我们工作上的失职。”镇江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陈耀辉说。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镇江市民政部门在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基本生活费、临时物价补贴等补贴的基础上,还为全市两千多人次困难群众送去了“爱心礼包”,为市区13035名困难群众送去医用口罩。一袋袋大米、一份份蔬菜、一桶桶食用油、一只只口罩、一张张爱心卡……,给困难群众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救助,更带去了心灵上的温暖。
推进精准救助
实行分类施策
“这个底要兜得准!”
要做到兜底保障兜得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是基础。为此,镇江市民政部门主动加强与扶贫部门对接,进一步做好信息比对工作。根据扶贫部门制定的“一户一策、一村一策”帮扶清单,逐一摸排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低收入群体,重点关注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对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进行分析梳理和实地调查,精准掌握未脱贫建档立卡人员底数,及时将符合救助政策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现兜底保障脱贫。
此外,如何让社会救助资金花在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家庭上?同时,如何堵住漏洞,避免搭便车和养懒汉现象?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成为关键。
为了确保兜准底,既要靠逐一摸排的传统办法,也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为此,镇江市民政部门于2018年10月份上线了“镇江社会救助云平台”。在镇江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陈耀辉展示了系统运行情况,系统内,每一名救助对象都有一份电子管理档案,上面记录着其家庭收入、公积金、房产、车辆等各类信息。
“平台目前对接了公安、人社、税务等20家政府部门,慈善总会、总工会等4家机构,天燃气、电力等5家公共事业单位,以及全市31家银行金融机构。不仅是江苏首个省辖市民政救助云平台,也是全国同类平台中对接单位最多,核对面最广的平台。”陈耀辉介绍,统计下来,平台最多在一个人身上能采集到426项信息,做到真正的信息广覆盖。
事实上,早在2013年,镇江市民政部门就已建成了全省领先的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也就是救助“云”的前身。自2013年,“骗保”、“关系保”、“人情保”得到进一步遏制。新申请对象核对检出率达73%以上。对在保对象中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做到了及时动态调整。自2018年起,全市民政部门集中开展为期三年的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低保专项治理行动,实行“阳光救助、阳光监管”,切实把好入口监督关。
综合施策形成合力
长效机制着眼长远
“这个底才能兜得牢”
尽管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社会救助被普遍认为主要是政府责任,但单就我国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受助人群及多样化需求,单一的政府救助、单一的部门救助并不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镇江市民政部门在强化与多部门间统筹协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
镇江市民政局副局长陆敏说:“社会力量的参与,既可以补充政府救助力量不足的问题,如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等,也是倡导一种社会互助的精神,真正建设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2019年7月,镇江市在江苏省内率先创新“温情家访”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救助家访调查,改革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为实现政府救助兜底和社会力量参与相互提升的良性互动,当地民政部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慈善团体、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加入,形成合力。全市多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项目近50个,筹集扶贫资金4200多万元,约16万人次受益。
社会救助要行稳致远,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经过20多年社会救助实践,镇江市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慈善辅助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政府负责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提供经费保障;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政策、制定措施、实施救助;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提供支持;慈善组织作为政府救助的补充,对特困群体追加救助。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社会救助政策也要相应调整。《关于对我市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实施定期定量生活救助的通知》《关于扣减五类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就业成本的通知》《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指导意见》…… 多部地方性实施意见的适时出台,把民生保障的底线兜得更牢。
来源:网信镇江
编辑:陆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