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五一”劳动节将至,听听“城市守护者”的故事

2020-04-29 17:04

今日镇江讯 “天蓝、地绿、水清,路畅、街净、灯明”,我们的城市让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在城管系统,也有一群“城市守护者”,他们如春天的细雨,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城市的诗情画意,保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她是“马路医生”,抚平道路“创伤”

披肩的长发,纤弱的身材,眼面前的汪双玲很难让人把她与10吨重的压路机联系起来。但是,她却实实在在是市政养护驾驶压路机的唯一“女司机”,而且还是一名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

这两天,汪双玲的工作场地在二道巷街巷改造现场。坐在驾驶室里,右手操纵着方向盘,左手紧握着操纵杆,让十吨重的压路机,“听话”地紧贴着马路牙子,压出平整紧实的路面,这是汪双玲的工作。

1997年,年仅23岁的汪双玲来到当时的镇江市政养护处工作。“爸爸建议我学习一门技术,于是就选择了跟师傅学习开压路机”。开压路机技术含量很高,不光要把新路压平整,还要做到新沥青路边与老路面的自然无缝衔接,特别是靠近路牙切边时,切少了会有缝隙,多了会损伤路牙,必须准确无误。从一开始学习,细心观察、虚心请教、耐心揣摩,一次次实践,让她成为一位“技术能手”。

道路维修养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尽可能少扰民。有时为了避开交通高峰,不得不在深夜进行,“昼伏夜出”,就成了汪双玲生活的常态。“唯一觉得有点对不住的就是女儿,她爸爸因为工作也经常出差,从小学开始女儿经常一个人在家。”

除了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环境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压路机小小的驾驶室高高在上,没有后视镜,两边窗户必须开着方便前后观察,冬天寒风刺骨,夏天则如同一个大蒸笼,沥青摊铺时地面温度达到160摄氏度,驾驶室的温度则有40摄氏度以上,人在里面即使坐着不动都是汗流浃背。

但是20多年来汪双玲从不叫苦叫累,说起让她印象最深的事情,她回忆起来的都是同事和领导对她的关心。“有两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同事知道后,立即就把我送到了医院”“上夜班下班晚,领导都会关照顺路的同事送我到家门口”……

201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表彰了2017年江苏省住建系统28位先进工作者、32位劳动模范。汪双玲被评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干一行爱一行,走在镇江的大街小巷,看到道路平整、干净,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汪双玲说。

他是“光明使者”,守护城市灯火

夜色来临,一盏盏路灯在城市上空次第亮起,照亮晚归之人回家的路,守护城市夜晚的安宁平静。人们早已习惯,就像习惯了空气和水一样。而在这背后,是一群“光明使者”,他们昼伏夜出,悉心照料着这城市的灯火。

今年50岁的周健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周健曾经是一名下岗工人,2003年“再就业”加入到市城管局路灯管理处设施养护所这个集体中。

晚上六点半,路灯亮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归家,开始享受夜晚的安宁。而周健和同事们却开始了他们每晚的巡查。“现在灯基本都不在白天时开灯维修,所以我们的工作常年以夜班为主。”走过一条条马路,穿过一个个街巷,发现哪里有路灯不亮,他们立即停下车,检查线路,查找故障原因。

路灯不亮,有时是电缆接头松动,这个相对比较好处理,有时却是光源损坏,这就需要高空作业了。“尤其是一些高杆灯,高度能达到15米以上,现在的高空作业车,大部分都是直臂,即使不恐高,站在这个高度上心里也难免会害怕,再加上越到高空风越大,想要快速处理好故障还是不容易的。”周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渡口附近维修一盏高杆灯,当时天气特别冷,风又大,“从作业车上下来时,人都冻透了。”

面对突发性故障,哪怕是在休息、在吃饭,他都会立即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处理;在重大节假日和重大保障性活动中,主动放弃休息,带领班组值班成员全力确保所管辖区域路灯设施完好……在周健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主次干道、街巷65000盏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达标要求之上。

2020年,周健入围“镇江市劳动模范”拟表彰人选名单……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工作十余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

他是“垃圾终结者”,把好垃圾处理最后一关

按照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垃圾焚烧属于“无害化”环节,是垃圾最末端的处理方式之一。 而即使是垃圾焚烧,最后还是会产生3%不可再利用的危险废物。那么,这些废物最后怎么处理的呢?在我市,这最后的3%不可再利用危险废物将进入焚烧灰渣处置场,被埋进深深的宕口里。

1984年出生的崔阳,现在的职务是镇江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固体废弃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分管镇江市焚烧灰渣处置场,他就是一位“垃圾终结者”。

“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收集起来后,用螯合剂固化、稳定,装入由聚酯纤维纺织而成的吨袋,再运送到这里填埋。”崔阳说,飞灰装入吨袋再填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杜绝扬尘。焚烧灰渣处置场每天负责处理全市约1700多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50余吨飞灰。一般在凌晨5点左右,第一班飞灰运输车辆进场。在这之前,需要人工下到库底,打开覆盖在飞灰上的黑色HDPE膜(防渗膜)。

当运送飞灰的卡车驶入填埋库区后,填埋工将吊绳绑在吨袋上,吊机起吊,将飞灰吊装至指定填埋点,卸下吨袋。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很辛苦。黑色HDPE膜(防渗膜),吸收太阳热能后,夏季的温度能达到55℃,冬季库底低温寒冷,遇到雨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同样也是“苦不堪言”。崔阳经常和同事一起,穿上厚重的专业防护服,下到库底,一套程序做完,全身都已湿透。“我年纪轻,理应多做一点。”这是他常常说的话。

今年2月14日,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一场雪却不期而至。为避免飞灰覆膜被伴雪而来的狂风吹开,崔阳和场区工作人员一起投入“战斗”,一夜未眠,不断巡察飞灰覆膜情况;在地库通道上抛洒融雪剂、铺设草垫,做好防滑防冻各项工作,确保疫情期间垃圾处理的最后一环“不掉链子”,飞灰日产日清。

2016年,崔阳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获评“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我们是垃圾终端处理的最后一环,守好这一环,也是守护生态环境,守护百姓健康。”崔阳说。(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通讯员 戴勇)

编辑:缪小兵

39

今日镇江讯 “天蓝、地绿、水清,路畅、街净、灯明”,我们的城市让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在城管系统,也有一群“城市守护者”,他们如春天的细雨,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城市的诗情画意,保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她是“马路医生”,抚平道路“创伤”

披肩的长发,纤弱的身材,眼面前的汪双玲很难让人把她与10吨重的压路机联系起来。但是,她却实实在在是市政养护驾驶压路机的唯一“女司机”,而且还是一名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

这两天,汪双玲的工作场地在二道巷街巷改造现场。坐在驾驶室里,右手操纵着方向盘,左手紧握着操纵杆,让十吨重的压路机,“听话”地紧贴着马路牙子,压出平整紧实的路面,这是汪双玲的工作。

1997年,年仅23岁的汪双玲来到当时的镇江市政养护处工作。“爸爸建议我学习一门技术,于是就选择了跟师傅学习开压路机”。开压路机技术含量很高,不光要把新路压平整,还要做到新沥青路边与老路面的自然无缝衔接,特别是靠近路牙切边时,切少了会有缝隙,多了会损伤路牙,必须准确无误。从一开始学习,细心观察、虚心请教、耐心揣摩,一次次实践,让她成为一位“技术能手”。

道路维修养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尽可能少扰民。有时为了避开交通高峰,不得不在深夜进行,“昼伏夜出”,就成了汪双玲生活的常态。“唯一觉得有点对不住的就是女儿,她爸爸因为工作也经常出差,从小学开始女儿经常一个人在家。”

除了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环境也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压路机小小的驾驶室高高在上,没有后视镜,两边窗户必须开着方便前后观察,冬天寒风刺骨,夏天则如同一个大蒸笼,沥青摊铺时地面温度达到160摄氏度,驾驶室的温度则有40摄氏度以上,人在里面即使坐着不动都是汗流浃背。

但是20多年来汪双玲从不叫苦叫累,说起让她印象最深的事情,她回忆起来的都是同事和领导对她的关心。“有两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同事知道后,立即就把我送到了医院”“上夜班下班晚,领导都会关照顺路的同事送我到家门口”……

201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表彰了2017年江苏省住建系统28位先进工作者、32位劳动模范。汪双玲被评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干一行爱一行,走在镇江的大街小巷,看到道路平整、干净,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汪双玲说。

他是“光明使者”,守护城市灯火

夜色来临,一盏盏路灯在城市上空次第亮起,照亮晚归之人回家的路,守护城市夜晚的安宁平静。人们早已习惯,就像习惯了空气和水一样。而在这背后,是一群“光明使者”,他们昼伏夜出,悉心照料着这城市的灯火。

今年50岁的周健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周健曾经是一名下岗工人,2003年“再就业”加入到市城管局路灯管理处设施养护所这个集体中。

晚上六点半,路灯亮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归家,开始享受夜晚的安宁。而周健和同事们却开始了他们每晚的巡查。“现在灯基本都不在白天时开灯维修,所以我们的工作常年以夜班为主。”走过一条条马路,穿过一个个街巷,发现哪里有路灯不亮,他们立即停下车,检查线路,查找故障原因。

路灯不亮,有时是电缆接头松动,这个相对比较好处理,有时却是光源损坏,这就需要高空作业了。“尤其是一些高杆灯,高度能达到15米以上,现在的高空作业车,大部分都是直臂,即使不恐高,站在这个高度上心里也难免会害怕,再加上越到高空风越大,想要快速处理好故障还是不容易的。”周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渡口附近维修一盏高杆灯,当时天气特别冷,风又大,“从作业车上下来时,人都冻透了。”

面对突发性故障,哪怕是在休息、在吃饭,他都会立即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处理;在重大节假日和重大保障性活动中,主动放弃休息,带领班组值班成员全力确保所管辖区域路灯设施完好……在周健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主次干道、街巷65000盏路灯亮灯率始终保持在达标要求之上。

2020年,周健入围“镇江市劳动模范”拟表彰人选名单……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工作十余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

他是“垃圾终结者”,把好垃圾处理最后一关

按照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垃圾焚烧属于“无害化”环节,是垃圾最末端的处理方式之一。 而即使是垃圾焚烧,最后还是会产生3%不可再利用的危险废物。那么,这些废物最后怎么处理的呢?在我市,这最后的3%不可再利用危险废物将进入焚烧灰渣处置场,被埋进深深的宕口里。

1984年出生的崔阳,现在的职务是镇江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固体废弃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分管镇江市焚烧灰渣处置场,他就是一位“垃圾终结者”。

“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收集起来后,用螯合剂固化、稳定,装入由聚酯纤维纺织而成的吨袋,再运送到这里填埋。”崔阳说,飞灰装入吨袋再填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杜绝扬尘。焚烧灰渣处置场每天负责处理全市约1700多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50余吨飞灰。一般在凌晨5点左右,第一班飞灰运输车辆进场。在这之前,需要人工下到库底,打开覆盖在飞灰上的黑色HDPE膜(防渗膜)。

当运送飞灰的卡车驶入填埋库区后,填埋工将吊绳绑在吨袋上,吊机起吊,将飞灰吊装至指定填埋点,卸下吨袋。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很辛苦。黑色HDPE膜(防渗膜),吸收太阳热能后,夏季的温度能达到55℃,冬季库底低温寒冷,遇到雨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同样也是“苦不堪言”。崔阳经常和同事一起,穿上厚重的专业防护服,下到库底,一套程序做完,全身都已湿透。“我年纪轻,理应多做一点。”这是他常常说的话。

今年2月14日,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一场雪却不期而至。为避免飞灰覆膜被伴雪而来的狂风吹开,崔阳和场区工作人员一起投入“战斗”,一夜未眠,不断巡察飞灰覆膜情况;在地库通道上抛洒融雪剂、铺设草垫,做好防滑防冻各项工作,确保疫情期间垃圾处理的最后一环“不掉链子”,飞灰日产日清。

2016年,崔阳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获评“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我们是垃圾终端处理的最后一环,守好这一环,也是守护生态环境,守护百姓健康。”崔阳说。(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通讯员 戴勇)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