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青博士,曾任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认知科学首席研究员和IBM杰出工程师,现任微软公司合伙人,人工智能工程院知识图部门总监。2008年获IEEE Fellow(院士)。2009年度Anita Borg美国三大女杰奖获奖者之一(创新奖),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女性。
高雨青博士出生在镇江地区,父亲是机械工程师,母亲是一名高中老师。小时候的高雨青,生活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简陋的小城里,因为是家里的长女,所以她还承担着每天从自来水集中供应点往家里挑水的任务。在那个物质和知识都相当匮乏的年代,收音机成了她唯一获取外界知识的途径。还在上小学时,她就偷偷阅读了妈妈藏在家里的《红楼梦》《青春之歌》等文学名著,然而收音机里播的关于科学发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深深地震撼着她,她把利用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收音机里她看见了那非常遥远而令人向往的世界,期待着去探索那个神秘的世界。上中学时,她特别痴迷几何证明题,每天都要老师多留几道难度特大的证明题带回家去做。1976年她进入了镇江第一中学,上世纪70年代末,高雨青考进了南京邮电学院。高雨青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那时只有2%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而其中只有10%的女生。随后的10年高雨青获得了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东南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她去了中国科学院,在那里,她开发了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有限词汇的实时中文语音识别系统,这是一项重大发明。她也因此获得了国务院表彰,被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授予有突出成就的青年科学家。
1992年她到法国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她加入了美国苹果公司,领导了苹果公司第一代中文听写商业产品的开发。1995年,高雨青加入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
在2000年末,高雨青的语音翻译研究方案被IBM超前研究计划接收。2001年初IBM决定投资实时语音翻译系统的研究,高雨青被任命为研究负责人。她带领她的团队在当时世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展身手,提出了许多可行算法,发表了100多篇文章,30多项专利。
他们开发的系统,MASTOR,即多语言的语音翻译器,是为了在有限的物理资源的现场下工作而设计开发的。在2005年,MIT技术评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将MASTOR列为将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同一年,《时代周刊》将MASTOR列为“五大突破你想象力的技术”之一。2006年IBM选择MASTOR列为其十大创新项目之一,为其提供商业开发资金。
从中国到法国,再到美国,一路走来,高雨青始终牢记自己的两个重要指导原则:专注,风险创新。她常常感慨:如果没有这两个原则,自己不可能走到现在。多年以后,当她到达法国成为博士后研究者时,“专注”这个词语,有了真正的含义。语言,环境,文化和离开家庭等多种状况都需要调整。能让她继续保持专注的,是把研究作为重心。在高雨青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尽管目前处境困难,尽管你必须加倍地工作,但最终自己一定会走过难关。科学研究看似有许多乏味的地方,但是在高雨青看来,创新和解谜乐趣非凡。(文图/赵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