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当前全市工业经济应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原发性、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扭转,工业经济的“提质换挡”依然任重道远。因此,针对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镇江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着力动能、从结构、企业、空间四个维度挖掘新潜力、凝聚新合力,高站位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制造业发展在危机与挑战中跨上新台阶。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7%,高于GDP增速1.4个百分点。
现状: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发展动能向新转换。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2011年的0.8%提高到目前2.1%,企业科技机构数以每年新增40多家的速度滚动发展,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光纤、石墨烯材料、碳纤维和工业机器人等产量快速增长。
二是产业结构向高调整。积极做好产业的“加减法”,通过加法推动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成长起来,通过减法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产业和企业,在一增一减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优化调整。近年来,我市共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及淘汰低端低效产能项目164个,关停化工企业97家。
三是质效水平向好提升。“镇江制造”加速向价值链、产业链的前列水平迈进。一方面,根据《镇江市重点产业链优化培育工作实施意见(2017-2019年)》,我市以“2+3+X”重点产业链优化培育作为重要抓手,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引导各类资源聚焦产业链建设。以孚能科技动力电池、北汽麦格纳智能纯电动乘用车、威翔航空CT系列轻型运动飞机等一批高技术项目相继落户;瑞尔隆鼎汽车涡轮增压器用叶轮、大全集团低压开关柜及高性能中压成套开关设备研发等一批代表性项目竣工。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破除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进一步释放企业和市场的活力。积极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并购、合作和跨国经营,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为方向,鼓励天工、沃得、中电等一批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并购、国际合作,进入对方市场,取得对方资源权利,成为本土跨国公司。同时,提高市场多元化水平,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国际竞争力,打着镇江烙印的纸张、石油焦、眼镜片、塑料制品、铝箔、硅片、五金工具等优势产品走出国门,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望:找准4个着力方向
近年来,我市制造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稳步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推进。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企业规模、成本要素等方面的不合理性,表明镇江的工业经济还存在结构性矛盾,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
一是在要素集聚化和制造高效化上推进动能转换。在创新要素集聚化方面,我市科技投入强度和苏南四市比,科技投入相对偏小、高端科技人才不多、创新成果成色不足。当前,在规模以上制造业中有R&D活动企业的平均R&D经费支出495万元,低于苏南平均216万元,仅为南京的43.5%;研发机构中博士人员比例为2.6%,低于苏南平均5.9个百分点,低于南京12.5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36.2%,低于苏南平均6.7个百分点,低于苏州11.5个百分点。在生产制造高效化方面,部分行业附加值较低,目前,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十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近七成(74.8%),但部分行业大而不强。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15.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14.1%)增加值率分别低于全市平均(23.7%)2.6、2.1个百分点。再如汽车制造业(占比5.9%)、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5.2%)等全员劳动生产率21.5万元/人、19.2万元/人,分别低于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5.8万元/人、8万元/人。通过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过程生产出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劳动力的产品,对于我市制造业来说很迫切。
二是在产业高端化和产业高新化上加快结构调整。在战新产业高端化方面,当前我市还是以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到20%,与美日德40%、主要发达国家35%的水平差距较大。同时,产出效率相对较低,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为60.3元,低于战新产业平均20.4元。从投资角度看,依然以土地、厂房设备、技改等规模较大的“硬投资”为主,高技术研发投资、知名品牌商誉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从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效果系数看,转换效率也偏低,投资转换系数仅为0.23,意味着每百元投资新增工业增加值23元。在传统产业高新化方面,我市传统产业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半壁江山。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是实现镇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目前,传统产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有限等问题。当前,我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7%,比规模以上工业低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20.9%,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8个百分点。
三是在企业规模化和企业优质化上提升经营效率。在大型企业规模化方面,我市大型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化水平偏弱。2011年至今销售超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仅有7家,2018年江苏制造业百强民企名单中,我市仅有7家入围,而苏南有80家。我市大型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户均资产、销售33.8万元、26.6万元,仅为苏南平均的61.9%、67.4%。我们在调研中企业反映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相应的技术支持不少还依赖进口,这些都成为制约大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在中小企业优质化方面,规模以上制造业中,我市中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为25.5%和20.9%,低于大型企业的27.7%。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债务压力较高。目前,中小制造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94%,低于大型和全市平均3.8、0.7个百分点;中小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7.2%,高于大型和全市平均9.2、2.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困难,我市的小型企业与中型的比例为7.2:1,中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比例为6.5:1,大量的小型企业没有成为中型企业前就已经“消亡”,中型企业要成为大型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与苏南规模相比,我市中小制造业企业户均销售、资产为1.91万元、1.23万元,仅为苏南平均的65.8%、71.9%。
四是在新增量和亩均效益提升上拓展空间布局。在企业增量方面,近两年来,无论是数量还是投资额,我市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在全省的比重都很小。工业发展“存量”是基础,但“增量”是提升发展速度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亩均效益提升方面,部分地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偏低、土地产出效率不高。当前我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单位亩均税收14.83万元/亩、亩均销售316.1万元/亩,分别低于苏南平均3.58万元/亩和65.23万元/亩。由于我市地域面积全省最小,必须全面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坚决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引导土地产出效率低、产业层次低的企业退出市场。
对策:用好“改革”“融合”“升级”“服务”组合拳
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能实现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恒心和定力,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发展速度保持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核心竞争力、转换主导产业,培育领军企业,推动镇江工业由大到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以改革增强创新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正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我们应抢抓这一机遇,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推动工业发展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激发民间创造力和创业激情。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激励和人才吸引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大力培育多元的创新主体,发展新型学科建设,夯实创新科学的人才基础。培育引进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企业总部和独角兽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集群。
以融合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综合考虑区位、人口、环境、资源等因素,明确各地区功能定位并融入全市统筹规划范围内,促进区域之间根据各自优势,差异定位协调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找准自身独特定位,依托各区优势产业和有利条件制定精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避免同质化发展,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集聚。二是促进工业新经济增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同步发展。一方面,加快以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发展,继续全面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战略布局,努力凝聚相应发展要素。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促进传统产业长期积累的完整体系、扎实技术、成熟人才尽快消化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创新生产模式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以升级提高整体素质。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向核心技术研发环节拓展,提高技术集成能力。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完善支持科技成果向企业、专业转移转化机构转让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有效流转。二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发展,扶持企业改进技术、改善流程提高发展质量。三是要做好减法,继续加强对小散乱污企业的治理,对不适应发展要求、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彻底清理,防止死灰复燃。做好监督管理,促进企业通过升级改造提升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轻企业环保成本。
以服务提升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营造公平有序、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搭建专业性的招商平台,吸引优质企业来投资,形成自研发设计到终端产品,上下游联动的区域产业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和聚集区。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好政企互通平台,扩大宣传和推广范围,让更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享受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使各项优惠政策实实在在惠及企业。加快推进出口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积极研发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产品,培育国际化品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将沿线国家作为外贸多元化战略重点突破的市场逐步改变出口过度依靠发达国家市场的局面。进一步实现传统工业的全球化高质量发展。建立对外竞争、市场开拓资源利用等新模式,巩固传统市场与开拓新兴市场并举,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作者系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