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追忆镇江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

2020-03-09 10:00

◎陈声秦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因病于2020年2月15日在武汉去世。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就读于镇江中学。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后留校工作。他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段正澄先后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

1996年,段正澄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2009年,段正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位少小离家的机械行业巨子,一直铭记着家乡镇江给予他的一切,而他身后,留给家乡人民的是不尽的哀思和永远的怀念。

当年采访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的记者还清楚地记得,2013年5月9日,在该公司的七轴五联动机床上,一只硕大的船用螺旋桨静静地躺在那儿,刚刚加工的铣痕流畅而清晰。冰冷的金属无言,却在诉说一个惊世事实:已经投入使用的这一国家“863计划”项目,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该种机床的限制和封锁,世界顶级的螺旋桨从此烙上“中国制造”印记。

这项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共同完成的新技术,可实现对螺旋桨多个加工区域的全面精密铣削加工,大大提高了整体螺旋桨型面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这台机床,高3.3米,承重可达160吨,有超大的加工空间,可加工出最大直径12.5米、重160吨的螺旋桨,这一生产能力,达到了当时世界顶尖水准。

最先发起并全程统筹这一项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段正澄曾说,这是一项产学研用合作的成功典范,应该大书特书的是中船瓦锡兰及其前身镇江螺旋桨厂“敢于吃螃蟹”、敢于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

2002年,时任市政府科技顾问的段正澄教授构思打造国产高精度数控车铣加工中心,他选择了镇江螺旋桨厂。“九年磨一剑”,历经企业合资、股权变更,中船瓦锡兰从中方到外方不改初衷,全力投入,全程参与,花了800万元人民币,实现了中国螺旋桨制造的节点式突破。而十年前进口性能还不及它的类似设备,一台就要花500万欧元。以往,加工一台螺旋桨,要两班工人手工忙上十七八天,如今,编定程序,用3天时间就能完成。劳动强度大减,制造精度猛增,除了可加工大型船用螺旋桨,这种机床还可用于航空、发电等领域的零部件加工。

时任中船镇江瓦锡兰副总经理陈福盈细数这一863项目的“世界级”收获:收获了一套加工设备,收获了一支研发团队,收获了一个希望。用他的话说,无论是核潜艇,还是航母的螺旋桨,这台机床都能造,精度能达到最高级--S级。用这台机床制造的高精度螺旋桨,已出口到豪华游艇制造强国意大利,并获用户好评。

当年采访过段院士的记者回忆,段正澄对家乡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里度过了他最美好的年少时光。段院士对家乡的关切,更多地体现在强调创新上--“不谈创新,要变成强国真的很难。”

段正澄认为,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关键就是抛弃旧的拿来主义观念,不能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一个设备不可能没有问题,把好的方面吸收,不好的地方改进,他就创新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专利。对此,段正澄奋斗在制造装备上,正是用这样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努力让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34

◎陈声秦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因病于2020年2月15日在武汉去世。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就读于镇江中学。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后留校工作。他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段正澄先后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

1996年,段正澄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2009年,段正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位少小离家的机械行业巨子,一直铭记着家乡镇江给予他的一切,而他身后,留给家乡人民的是不尽的哀思和永远的怀念。

当年采访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的记者还清楚地记得,2013年5月9日,在该公司的七轴五联动机床上,一只硕大的船用螺旋桨静静地躺在那儿,刚刚加工的铣痕流畅而清晰。冰冷的金属无言,却在诉说一个惊世事实:已经投入使用的这一国家“863计划”项目,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该种机床的限制和封锁,世界顶级的螺旋桨从此烙上“中国制造”印记。

这项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共同完成的新技术,可实现对螺旋桨多个加工区域的全面精密铣削加工,大大提高了整体螺旋桨型面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这台机床,高3.3米,承重可达160吨,有超大的加工空间,可加工出最大直径12.5米、重160吨的螺旋桨,这一生产能力,达到了当时世界顶尖水准。

最先发起并全程统筹这一项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段正澄曾说,这是一项产学研用合作的成功典范,应该大书特书的是中船瓦锡兰及其前身镇江螺旋桨厂“敢于吃螃蟹”、敢于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

2002年,时任市政府科技顾问的段正澄教授构思打造国产高精度数控车铣加工中心,他选择了镇江螺旋桨厂。“九年磨一剑”,历经企业合资、股权变更,中船瓦锡兰从中方到外方不改初衷,全力投入,全程参与,花了800万元人民币,实现了中国螺旋桨制造的节点式突破。而十年前进口性能还不及它的类似设备,一台就要花500万欧元。以往,加工一台螺旋桨,要两班工人手工忙上十七八天,如今,编定程序,用3天时间就能完成。劳动强度大减,制造精度猛增,除了可加工大型船用螺旋桨,这种机床还可用于航空、发电等领域的零部件加工。

时任中船镇江瓦锡兰副总经理陈福盈细数这一863项目的“世界级”收获:收获了一套加工设备,收获了一支研发团队,收获了一个希望。用他的话说,无论是核潜艇,还是航母的螺旋桨,这台机床都能造,精度能达到最高级--S级。用这台机床制造的高精度螺旋桨,已出口到豪华游艇制造强国意大利,并获用户好评。

当年采访过段院士的记者回忆,段正澄对家乡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里度过了他最美好的年少时光。段院士对家乡的关切,更多地体现在强调创新上--“不谈创新,要变成强国真的很难。”

段正澄认为,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关键就是抛弃旧的拿来主义观念,不能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一个设备不可能没有问题,把好的方面吸收,不好的地方改进,他就创新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专利。对此,段正澄奋斗在制造装备上,正是用这样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努力让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作者单位:镇江日报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