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黄石报道组 记者/王晟
黄石妇幼保健院的护士们最近走红了——他们隔离服上的手绘卡通,让新冠肺炎患儿们喜笑颜开,不再畏惧。
但是,在“卡通隔离服”背后,是有别于成人患者的护理照料,是更难熬的工作环境——在24℃暖房里全副武装连续工作6小时。
走进病区等于踏进“三伏”
黄石妇幼保健院的隔离病区,包含儿科、产科、成人内科,以及最特别的新生儿隔离区。
送进这里的,是出生28天以内的小宝宝——有的是妈妈临产前感染了新冠肺炎,有的是刚出生父母就被检测出核酸阳性,或者被列为疑似患者。
爸爸妈妈们在接受隔离治疗,可怜的宝宝们也要接受隔离监护。
截至目前,全国新生儿核酸阳性确诊病例非常少,但是隔离监护期间不能大意。护士们还是得全副武装、严密防护,才能照料这些疫情中问世的小生命。
别的医院隔离病房必须关闭空调,防止新冠病毒借机传播。新生儿病房却得开足暖气,保持在24℃左右,给柔弱的宝宝提供舒适的环境。
宝宝们舒服了,护士们可就遭罪了。
她们穿着严密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三层手套,头上绑着护目镜和面屏,走进24℃的房间,如同踏进“三伏”。
回想起工作环境,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队员,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护士长郭宏卿,不由得做了个深呼吸:“每次走进去的第一个小时最难熬,好像掉进蒸笼,热得喘不上气。”
可再热,她们也得当个好“妈妈”:喂奶喂药换尿片,拍嗝安抚哄睡觉,每个宝宝都不能冷落。
再热,她们也得也得勤于消毒:抹桌拖地擦拭保温箱,打包医疗废弃物,角角落落不能放过。
再热,她们也得不焦不燥:小可怜们刚出生就离开妈妈,温柔的语调和照料才有安全感。
当班6小时,全程在“闷烧”,唯有坐下来写护理记录的一小会儿,她们才能稍稍放松。
照顾完宝宝,消毒工作更耗体力
交班前的一个小时更煎熬,每一个毛孔都在汩汩冒汗,身上的防护服似乎越来越重;隔着三层手套,双手越来越麻木,越来越笨拙;护目镜的防雾措施已经失效,眼前越来越模糊,……
头晕、目眩、恶心、想吐——比起别的隔离区“白衣战友们”,她们在暖房里的不适感更严重。交班脱掉隔离服,郭宏卿都要坐着喘上半天气,才又“活过来”。
最小“房客” 只有28周
新生儿隔离病区已经监护过十几个宝宝,年纪最小的只有28周。
请注意,不是出生后28周,而是孕期总共28周!
这个早产的小生命,从被隔离到健康出院,是疫情阴影下的奇迹。
她的妈妈原本只是从武汉回黄石过年,没想到被新冠肺炎放倒。孕妇咳嗽发热,胸闷气促,开始高烧,不得不提前做了剖宫产。
降生的是个小男孩儿,体重仅仅1530克。郭宏卿跟随江苏医疗队进驻黄石妇幼保院的时候,小家伙身上已经插了各种管子,看着让人心疼。
护士们在产科精心照料患病的母亲,在新生儿区给孩子做特级护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母子的健康状态逐步好转。最终妈妈两次核酸阴性,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宝宝也逐渐摆脱了呼吸机,母子终于平安。
新生儿被隔离,最揪心最牵挂的自然是父母。隔离区不能探视,何况孩子父母本身就在接受隔离治疗,所以宝爸宝妈们最为期待的就是电话连线。
每天,护士们要把孩子的健康状况和护理记录,从隔离区内的电脑上传系统,区外的同事们看过后再电话通知家长。
“宝宝睡觉怎么样?”“吃奶好不好?”“睡得冷不冷?”听完电话,每个爸爸妈妈都能连珠炮一样追问,渴望听到孩子更多的消息。父母的渴求再反向传递给隔离区内,请护士们方便的时候帮帮忙。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郭宏卿太能理解这种心情了:“在疫情之下,刚出生就母子分隔,妈妈们肯定特别焦虑,能满足的要求我们肯定会竭尽全力。”
特殊时期,父母最最关注的,是孩子出院前的核酸检测。
黄石妇幼保健院的一位护士说,在电话里告之父母结果是“阴性”,对面常常会是欢呼、啜泣和变了调的连声感谢。
那位28周就提前生产的妈妈,听说儿子核酸检测为阴性,激动地一把搂住穿着隔离服的护士长,泣不成声。
隔离服上手绘卡通,已成为黄石妇幼保健院“战疫”的标志
随着黄石市乃至全国抗击疫情的局面逐步好转,黄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隔离区里的宝宝们也陆续出院,截至目前仅剩两位,在等待最后的检测。
连轴转的黄石和江苏支援的医护人员们,终于可以喘口气,轮休一下了。想想平安送出医院的小生命,她们会这样感慨:
庚子鼠年的冬天如此特殊,让这些孩子们刚起步的人生,就有这般 “不凡”的经历。将来他们成长、念书,从课本上读到2020年的这场“战疫”,听父母讲起“当年你刚出生就被隔离……”,从网上搜到那些隔离服上画着卡通图案的背影——会不会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和规划呢?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