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思念是一种很真的东西 “保护好自己,照护好患者。在家等你,我愿意!”

2020-02-13 18:59 今日镇江  

今日镇江讯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歌曲《我愿意》,是这样开头的。

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当下,对送走出征武汉亲人的一群人而言,思念,是一种很真的东西——

无论是市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孙立果的妻子华燕、市一院新区分院护理部科护士长蔡建的丈夫蔡伟仁,还是市四院神经内科医师宋继东的父亲宋玉良、市五院护师袁晨琳的父亲袁建军,他们,对亲人的思念真正体现在每一条短信里、真正隐藏在每一次问候里、真正“存活”在共同的心声里:“保护好自己,照护好患者。在家等你,我愿意!”

蔡建的一双儿女在玩游戏


对爱人的思念,平和但不平淡

2月12日上午见到华燕时,她还穿着白大褂。当时当刻,一家三口分处不同环境:丈夫孙立果在湖北一线;女儿独自在家参加线上教学;自己在市二院呼吸科工作。

说到孙立果在湖北的近况,华燕说“天天联系,他们在那边吃得不错,住得也不错”;说到自己对丈夫此次出征的感触,华燕说“其实也没什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人站出来”;说到彼此间联系的密度,华燕说“因为要等工作任务,他已经把我的微信设置成‘免打扰’模式了,基本是深夜得空才会回我消息”……

言行之中,处处都透着华燕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平淡”。

但如果把她正在面临的“环境因素综合进来”,“平和”,或许更吻合她这些时日的心态。

“虽说17年前,刚刚结婚的我俩也是分处两地,也是在各自岗位上抗击‘非典’,但相比这次,危险程度显然完全不同。所以他出发前和我们有个约定,每天会发一条消息到大家庭的群里,报个平安。”华燕说,“女儿也会时不时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所以他发来的每条消息,其实都是对我们的安慰。”

说到孩子,华燕笑着说到了正在面临的现实难题:“在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家里分工明确,爸爸负责学习、妈妈负责生活。可现在他不在家,我的工作时间又不是很固定,孩子的学习就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这两天就发生了我没及时转告老师发来的教学信息,耽搁了女儿。不过好在学校和老师也对我们的情况表示了理解。”

正是因为这些,华燕才会感叹“现在越来越能体会丈夫的不容易”。也正是因为这些,华燕才能用更加平和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市一院新区分院护理部科护士长蔡建的丈夫蔡伟仁,是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一贯承担着“带孩子”重任的他,并不因为这对顽皮的子女而发生心境的变化,惟一令他牵挂的,还是远方的她。

“在意最多的,当然是她的个人安全,以及她能不能扛得住工作压力。孩子在家玩看病游戏时,我都会想到她。”蔡伟仁说,“但就像她说的,在这种特殊时刻,才更能体现出医护人员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度,才更能展现出一名护士的职业使命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

正说着,学校领导的电话打了进来。“感谢学校关心,她和我们情况都还好,放心。”电话这头,蔡伟仁语气平缓地向领导致谢。

对儿女的思念,牵挂但不牵绊

宋玉良用手中的推子给儿子理了“板寸”


相比夫妻,父母与儿女间,更添一层割不断的血亲之缘。78岁高龄的宋玉良,为了减少对二儿子宋继东的牵挂,开始花费更多时间在品读诗书和侍弄花草上。

10年前和老伴从吉林搬到镇江居住的宋玉良,退休前是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妻子则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两个儿子,大的在上海从事口腔医学临床工作,小儿子宋继东则是市四院神经内科的医师。在这位医学之家的长者眼中,儿子选择去湖北,“很正常,很应该”。

“不过要说不担心,那肯定是假话。但要说不让他去,也做不到。我们一家有四个人是从医的,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宋老说,“哪怕看上去继东目前从事的临床工作和疫情防控有些距离,但实际上在大学期间,相关的临床技能和基础知识他们都学过,经过集中强化培训,肯定能帮上忙。”

春节前,宋老用买来的理发工具亲手替宋继东理了个“板儿寸”发型,没想到,这倒成了儿子出征湖北做好的必要准备。

在谈到对儿子有什么期许时,宋老说,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当年在学校授课,他告诉所有立志从医的年轻人告诫最多的,就是“学医就是治病救人的,医学工作也是面临危险的,但每个医生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应做的工作”。

关于从医者应有的坚守,宋老说到最多的还是“先做人”。在他家一进门便能看到的醒目位置,就有一幅他亲手书写的“治家之言”。他说,只要孩子能做到这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在“疫”线有作用的人。

袁建军翻看手机信息

同样对自己的孩子牵挂非常的,还有袁建军。他的女儿袁晨琳在市五院的护理岗位上已经工作5年了,这次远赴湖北,起初是让袁建军很惊讶的。

袁晨琳留下的远征背影

9日,袁晨琳和同批28位医疗队成员一样,在凌晨接到了医院的电话通知。

“当时我还没睡,丫头就过来和我说当天就要去湖北。我当时脱口而出一句话:‘怎么会选中你’?”袁建军回忆说,“她回我,‘不少同事都有孩子要照顾,我没这方面的影响,你说我不去谁去’。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也没再多说什么,而是起来和她一起收拾行李。再怎么样,我也不能拖后腿啊。”

当天起床后,袁建军一直陪着女儿,直到把她送上前往机场的大巴。一路上,为了不让自己的不舍成为牵绊女儿的“绳索”,他除了不断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也没有多说别的话。

“现在好了,一家四口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城市,儿子还在国外,平时联系也只能通过电话、微信了。”袁建军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想着女儿的。只要一坐下来,他就会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错过女儿的消息,从朋友圈找找女儿的讯息。

“没事,她和我联系的时候我也向她保证了,请她放心,保证做到‘待在家里就是做贡献’的要求,照顾好自己。当然我最关心的,也是她的安全。我要她一定保护好自己,照护好患者,‘我愿意在家等你’。”(全媒体记者  崔骏)

编辑:金凯

54

今日镇江讯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歌曲《我愿意》,是这样开头的。

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当下,对送走出征武汉亲人的一群人而言,思念,是一种很真的东西——

无论是市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孙立果的妻子华燕、市一院新区分院护理部科护士长蔡建的丈夫蔡伟仁,还是市四院神经内科医师宋继东的父亲宋玉良、市五院护师袁晨琳的父亲袁建军,他们,对亲人的思念真正体现在每一条短信里、真正隐藏在每一次问候里、真正“存活”在共同的心声里:“保护好自己,照护好患者。在家等你,我愿意!”

蔡建的一双儿女在玩游戏


对爱人的思念,平和但不平淡

2月12日上午见到华燕时,她还穿着白大褂。当时当刻,一家三口分处不同环境:丈夫孙立果在湖北一线;女儿独自在家参加线上教学;自己在市二院呼吸科工作。

说到孙立果在湖北的近况,华燕说“天天联系,他们在那边吃得不错,住得也不错”;说到自己对丈夫此次出征的感触,华燕说“其实也没什么,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人站出来”;说到彼此间联系的密度,华燕说“因为要等工作任务,他已经把我的微信设置成‘免打扰’模式了,基本是深夜得空才会回我消息”……

言行之中,处处都透着华燕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平淡”。

但如果把她正在面临的“环境因素综合进来”,“平和”,或许更吻合她这些时日的心态。

“虽说17年前,刚刚结婚的我俩也是分处两地,也是在各自岗位上抗击‘非典’,但相比这次,危险程度显然完全不同。所以他出发前和我们有个约定,每天会发一条消息到大家庭的群里,报个平安。”华燕说,“女儿也会时不时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所以他发来的每条消息,其实都是对我们的安慰。”

说到孩子,华燕笑着说到了正在面临的现实难题:“在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家里分工明确,爸爸负责学习、妈妈负责生活。可现在他不在家,我的工作时间又不是很固定,孩子的学习就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这两天就发生了我没及时转告老师发来的教学信息,耽搁了女儿。不过好在学校和老师也对我们的情况表示了理解。”

正是因为这些,华燕才会感叹“现在越来越能体会丈夫的不容易”。也正是因为这些,华燕才能用更加平和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市一院新区分院护理部科护士长蔡建的丈夫蔡伟仁,是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一贯承担着“带孩子”重任的他,并不因为这对顽皮的子女而发生心境的变化,惟一令他牵挂的,还是远方的她。

“在意最多的,当然是她的个人安全,以及她能不能扛得住工作压力。孩子在家玩看病游戏时,我都会想到她。”蔡伟仁说,“但就像她说的,在这种特殊时刻,才更能体现出医护人员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度,才更能展现出一名护士的职业使命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职责。”

正说着,学校领导的电话打了进来。“感谢学校关心,她和我们情况都还好,放心。”电话这头,蔡伟仁语气平缓地向领导致谢。

对儿女的思念,牵挂但不牵绊

宋玉良用手中的推子给儿子理了“板寸”


相比夫妻,父母与儿女间,更添一层割不断的血亲之缘。78岁高龄的宋玉良,为了减少对二儿子宋继东的牵挂,开始花费更多时间在品读诗书和侍弄花草上。

10年前和老伴从吉林搬到镇江居住的宋玉良,退休前是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妻子则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两个儿子,大的在上海从事口腔医学临床工作,小儿子宋继东则是市四院神经内科的医师。在这位医学之家的长者眼中,儿子选择去湖北,“很正常,很应该”。

“不过要说不担心,那肯定是假话。但要说不让他去,也做不到。我们一家有四个人是从医的,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宋老说,“哪怕看上去继东目前从事的临床工作和疫情防控有些距离,但实际上在大学期间,相关的临床技能和基础知识他们都学过,经过集中强化培训,肯定能帮上忙。”

春节前,宋老用买来的理发工具亲手替宋继东理了个“板儿寸”发型,没想到,这倒成了儿子出征湖北做好的必要准备。

在谈到对儿子有什么期许时,宋老说,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当年在学校授课,他告诉所有立志从医的年轻人告诫最多的,就是“学医就是治病救人的,医学工作也是面临危险的,但每个医生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应做的工作”。

关于从医者应有的坚守,宋老说到最多的还是“先做人”。在他家一进门便能看到的醒目位置,就有一幅他亲手书写的“治家之言”。他说,只要孩子能做到这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在“疫”线有作用的人。

袁建军翻看手机信息

同样对自己的孩子牵挂非常的,还有袁建军。他的女儿袁晨琳在市五院的护理岗位上已经工作5年了,这次远赴湖北,起初是让袁建军很惊讶的。

袁晨琳留下的远征背影

9日,袁晨琳和同批28位医疗队成员一样,在凌晨接到了医院的电话通知。

“当时我还没睡,丫头就过来和我说当天就要去湖北。我当时脱口而出一句话:‘怎么会选中你’?”袁建军回忆说,“她回我,‘不少同事都有孩子要照顾,我没这方面的影响,你说我不去谁去’。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也没再多说什么,而是起来和她一起收拾行李。再怎么样,我也不能拖后腿啊。”

当天起床后,袁建军一直陪着女儿,直到把她送上前往机场的大巴。一路上,为了不让自己的不舍成为牵绊女儿的“绳索”,他除了不断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也没有多说别的话。

“现在好了,一家四口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城市,儿子还在国外,平时联系也只能通过电话、微信了。”袁建军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想着女儿的。只要一坐下来,他就会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错过女儿的消息,从朋友圈找找女儿的讯息。

“没事,她和我联系的时候我也向她保证了,请她放心,保证做到‘待在家里就是做贡献’的要求,照顾好自己。当然我最关心的,也是她的安全。我要她一定保护好自己,照护好患者,‘我愿意在家等你’。”(全媒体记者  崔骏)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