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月2日召开的江苏省全民健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获悉,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作为促进“健康江苏”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省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满意度达86.6%,为11个行业之首。
公共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我省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区域新一轮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推动各设区市基本建成5000个坐席的体育馆、30000个坐席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5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和一个游泳馆,90%的县(市、区)建成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3000个坐席的体育馆、3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和一个游泳馆或标准室内游泳池,乡镇(街道)绝大多数都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体育设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不断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延伸。加强基层末端、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县级以上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省建成体育公园900个、健身步道1.18万公里,建成冰场、雪场40多片。同时,每年推动100多个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着力提升体育设施服务群众健身的水平。
体育社会组织覆盖城乡
在强化各级体育总会建设,推动体育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的同时,引导自发性健身团队和全民健身站点规范发展。农民体育协会、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学生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等加快发展,带动了不同行业和重点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目前,全省共有县级以上体育协会346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50个,各乡镇(街道)基本建有体育总会、老年人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通过转移政府职能、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党建工作等改革举措,实施健身俱乐部联赛制度、群众运动等级评定制度等创新措施,推动体育社团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实体化发展,目前省属协会中社会人士担任会长的占61%。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省每年由体育社会组织牵头开展的50人以上的体育活动达12000多项次,参与总人数近500万人。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江苏举办的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位置,场地、安全、交通、医疗、后勤等办赛保障水平位于全国前列。“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全省全民健身大联动、大运河文化带龙舟赛、健康江苏健步走等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全省广场舞比赛成为拓展文明实践活动、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的重要抓手。省运动会分设青少年部、高校部和职工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覆盖幼儿、学生、农民、职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省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等定期举办,各行业和各重点人群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各地、各单位积极依托节假日、人文资源和自然禀赋,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全省每年有组织参加体育活动人次达50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7.1%,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3%。
健身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统筹运用体育产业专项资金、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健身俱乐部扶持资金、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等政策的组合叠加效应,拓展健身服务供给产业链,激发健身消费市场活力。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体育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山地户外、航空、水上、冰雪等运动产业行动方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有效拉动了体育健身服务与消费的快速增长和协调发展。每年向全省健身群众发放5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激励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据统计,2018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1918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382元;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4000亿元,增加值134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1.45%。
科学健身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推动传统体育服务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拓展,建成一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网络场馆预订、智能赛事组织等服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全民健身,营造参与体育运动健身、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建成125个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打造集体质健康测试、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每年免费为基层群众服务30多万人次。建成一批体医融合机构,探索运动处方师培训,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整合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资源,省、市两级都组建了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库。发展了30多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城乡基层全民健身提供志愿服务。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