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民生答卷”书写为民情怀

2019-12-19 10:27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习总书记来镇视察时,曾在世业镇卫生院停留“较长一段时间”,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总书记同村民洪家勇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生产、问民需。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弱有所扶、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枝枝叶叶都是民生,桩桩件件连着民心。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围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年来,镇江民生保障的“安全网”越筑越牢——

相比2014年,城乡低保标准增长30.43%,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五;城市特困人员(原城市“三无”人员)年供养标准增长74.8%,农村特困人员(原农村“五保”)年供养标准增长41.6%。

实现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建成了一大批老年人助餐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离家不离社区”的养老需求;困难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覆盖率达100%……

镇江的“民生答卷”如何写上为民情怀,听听他们怎么说。

金山湖风景区爱情文化园里的集体婚礼  石小刚 摄

以改革创新精神 筑牢兜底保障 “安全网”

陆敏 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是一条硬杠杠,反映的是能否“兜得住”。

在2013年制定出台《镇江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的基础上,我市2014年出台了《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关系迁移操作规程》,使得低保申请和动态管理不受征地拆迁和城市改造的影响。

2015年,出台《关于完善我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从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保障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扩宽保障范围、提升保障能力,实现儿童保障利益最大化;2016年,出台《关于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工程实施意见》,26个部门相互配合,在筑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的同时,加快实现“全面小康,一个家庭都不能少”的总目标;201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托底、社会参与,立足基本、适度保障,属地管理、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工作体系;2018年,依靠家庭供养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低保人员就业成本扣减等文件相继实施……

日益完善的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有了“可预期”“兜得住”的保障。

在“兜得住”的同时,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群众的感受度,反映的则是能否“兜得好”的问题。围绕“兜得好”,2019年,我市又积极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推行“第三方参与救助调查”,以“互联网+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为依托,通过机制完善、流程再造、制度重组,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目标,社会救助工作的质效以及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温情社会救助改革的“温度”持续释放。

五年来,我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智慧破解难题,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全纵深的社会救助体系,筑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见证养老环境 越来越“友好”

由春红 中鼎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

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位于以中老年人居住为主的江滨新村,是中鼎养老服务中心在镇江的第一家养老服务机构。作为中鼎养老服务中心镇江地区负责人,由春红的工作时间大部分在这里。

2006年,不到30岁的由春红从老家黑龙江牡丹江市来到镇江,创办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自此和养老服务结下不解之缘,也见证了镇江越来越“友好”养老环境的形成。

“2014年之前,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一直在桃花坞,面积300多平方米,提供的服务也相对单一,主要是办办老年证、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以及虚拟养老平台的运作。”由春红说,和着镇江养老服务发展的“节拍”,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开始“大步前进”。

2014年下半年,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中心搬到江滨新村,建筑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并于当年12月开始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2016年,成立全市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2017年,打造为老服务综合体,助餐、助浴、日间照料、康复理疗、文化娱乐……这里基本可以一站式解决老年人的大部分生活需求。

在政府大力支持养老服务发展,不断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鼎养老服务中心也开始走上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如今,中鼎养老在全市共有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润州区中鼎颐年远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鼎枫晚亭凤凰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8家养老服务机构。

而在由春红的感受中,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支持还不仅仅停留在设施建设上。以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每年政府会提供12万元的运营补贴,在各种公益创投中,也都拿出了不少资金支持养老服务项目。比如,这两年中鼎养老先后实施的“家庭养老床位——贫困失能老人360度立体式照料服务”“爱的供养——社会支持系统视角下贫困失能老人照护”等项目都得到了支持。养老服务的队伍也在不断健全。以江一社区为例,就专门组建了一支超过200人的养老服务志愿者团队,此外,我市还有一支超过3000人的护理员队伍,他们持证上岗,是养老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老有所养”,是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一。五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8月,被民政部、财政部列入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由春红说,她是养老行业从业人员,也是一个女儿,她是镇江养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在现代民生 建设中“借力” 社会力量

于晓琪

江苏大学廉政法治研究与评估

中心主任兼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解决好民生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议题。民生保障就是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主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民生保障中一个普遍性难点是“政府买单、老百姓不买账”,其根源在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群众主体性没有得到彰显。毋庸置疑,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民生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和关系。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在现代民生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力量的积极性,促进民生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过程中,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正在影响着基层民生服务新格局的生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社会组织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治理实践的需求,社会组织的种类还比较单一,参与民生服务的活动内容有限,专业水平不高等等,影响着民生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

过去五年,镇江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行动中积极而为、尽力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一步,加大对参与社会民生保障服务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成社会组织通过“政社联动”“三社联动”和“社工义工联动”的机制参与民生服务,是镇江市未来在民生保障工作中可以积极谋划、努力创新的着眼点。(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


48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习总书记来镇视察时,曾在世业镇卫生院停留“较长一段时间”,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总书记同村民洪家勇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生产、问民需。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弱有所扶、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枝枝叶叶都是民生,桩桩件件连着民心。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围绕“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年来,镇江民生保障的“安全网”越筑越牢——

相比2014年,城乡低保标准增长30.43%,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五;城市特困人员(原城市“三无”人员)年供养标准增长74.8%,农村特困人员(原农村“五保”)年供养标准增长41.6%。

实现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建成了一大批老年人助餐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离家不离社区”的养老需求;困难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覆盖率达100%……

镇江的“民生答卷”如何写上为民情怀,听听他们怎么说。

金山湖风景区爱情文化园里的集体婚礼  石小刚 摄

以改革创新精神 筑牢兜底保障 “安全网”

陆敏 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是一条硬杠杠,反映的是能否“兜得住”。

在2013年制定出台《镇江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的基础上,我市2014年出台了《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关系迁移操作规程》,使得低保申请和动态管理不受征地拆迁和城市改造的影响。

2015年,出台《关于完善我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从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保障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扩宽保障范围、提升保障能力,实现儿童保障利益最大化;2016年,出台《关于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工程实施意见》,26个部门相互配合,在筑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的同时,加快实现“全面小康,一个家庭都不能少”的总目标;201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托底、社会参与,立足基本、适度保障,属地管理、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工作体系;2018年,依靠家庭供养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低保人员就业成本扣减等文件相继实施……

日益完善的救助制度,使困难群众有了“可预期”“兜得住”的保障。

在“兜得住”的同时,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群众的感受度,反映的则是能否“兜得好”的问题。围绕“兜得好”,2019年,我市又积极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推行“第三方参与救助调查”,以“互联网+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为依托,通过机制完善、流程再造、制度重组,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目标,社会救助工作的质效以及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温情社会救助改革的“温度”持续释放。

五年来,我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智慧破解难题,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全纵深的社会救助体系,筑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见证养老环境 越来越“友好”

由春红 中鼎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

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位于以中老年人居住为主的江滨新村,是中鼎养老服务中心在镇江的第一家养老服务机构。作为中鼎养老服务中心镇江地区负责人,由春红的工作时间大部分在这里。

2006年,不到30岁的由春红从老家黑龙江牡丹江市来到镇江,创办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自此和养老服务结下不解之缘,也见证了镇江越来越“友好”养老环境的形成。

“2014年之前,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一直在桃花坞,面积300多平方米,提供的服务也相对单一,主要是办办老年证、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以及虚拟养老平台的运作。”由春红说,和着镇江养老服务发展的“节拍”,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开始“大步前进”。

2014年下半年,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中心搬到江滨新村,建筑面积达到1100多平方米,并于当年12月开始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2016年,成立全市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2017年,打造为老服务综合体,助餐、助浴、日间照料、康复理疗、文化娱乐……这里基本可以一站式解决老年人的大部分生活需求。

在政府大力支持养老服务发展,不断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鼎养老服务中心也开始走上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如今,中鼎养老在全市共有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润州区中鼎颐年远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鼎枫晚亭凤凰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8家养老服务机构。

而在由春红的感受中,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支持还不仅仅停留在设施建设上。以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每年政府会提供12万元的运营补贴,在各种公益创投中,也都拿出了不少资金支持养老服务项目。比如,这两年中鼎养老先后实施的“家庭养老床位——贫困失能老人360度立体式照料服务”“爱的供养——社会支持系统视角下贫困失能老人照护”等项目都得到了支持。养老服务的队伍也在不断健全。以江一社区为例,就专门组建了一支超过200人的养老服务志愿者团队,此外,我市还有一支超过3000人的护理员队伍,他们持证上岗,是养老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老有所养”,是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之一。五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8月,被民政部、财政部列入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由春红说,她是养老行业从业人员,也是一个女儿,她是镇江养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在现代民生 建设中“借力” 社会力量

于晓琪

江苏大学廉政法治研究与评估

中心主任兼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解决好民生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议题。民生保障就是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主动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民生保障中一个普遍性难点是“政府买单、老百姓不买账”,其根源在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群众主体性没有得到彰显。毋庸置疑,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民生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和关系。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在现代民生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力量的积极性,促进民生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过程中,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正在影响着基层民生服务新格局的生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规范化管理还有待提高,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社会组织的数量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治理实践的需求,社会组织的种类还比较单一,参与民生服务的活动内容有限,专业水平不高等等,影响着民生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

过去五年,镇江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行动中积极而为、尽力而为,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下一步,加大对参与社会民生保障服务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成社会组织通过“政社联动”“三社联动”和“社工义工联动”的机制参与民生服务,是镇江市未来在民生保障工作中可以积极谋划、努力创新的着眼点。(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