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来的李氏第17代李幸生看到祖屋的现状,免不得长吁短叹,图为李氏宗祠正门。
今日镇江讯 在市区运河路李家花园33号,有三间破败的旧式厅房,但它却不是普通的民宅,周边的居民都称其为“李氏宗祠”。昨天,来自扬州的李氏后人李幸生专门来到这里,查看祖屋的现状,希望镇江有关部门能对其文物价值进行认定,同时他也正联络族人,募集资金准备对祖屋进行彻底修缮。
李氏宗祠损毁严重,亟待修缮
说起李氏宗祠的出处,可谓是历史悠久。据其后人查考,李氏宗祠族裔为唐皇宗室昭王汭后裔源流。宋室南渡时,李氏祖先自徽州北岳(今安徽休宁县)迁于润州,后因逢沙洲塌没,支祖鸣岐公又迁城北九里街,仰桥公发愤起家,始宅于城东梳儿巷,后又定居城南下河头,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也就是现在运河路李家花园的地方。
李氏宗祠的门牌号:运河路李家花园33
宗祠房顶多处“开窗”,老宅已成危房。
李家清代族裔中名人辈出,从乾隆四十九年开始,先后出了64名大夫,有乾隆、嘉庆、道光、同治皇帝颁发的24道圣旨,其中荣禄大夫诰授、封、赠一品夫人共10人。同治初年,李氏十二代李文安从个园始主黄志筠买下个园,世居60年,而这次从扬州来的李幸生就是就是李文安的后人,到李幸生这里已是李氏第十七代了。
根据清光绪年间《丹徒李氏家乘》记载,李氏宗祠在1949年前多灾多难,可谓是屡坏屡修:乾隆五十一年,房屋损坏严重,修整约三个月;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后换门匾;道光二十一年,宗祠遭夷匪之变,几乎毁坏,重修恢复旧貌;咸丰初年,遭太平天国之动乱,两遇兵焚,宗祠荡然无存,后又复建,规模进一步扩大;清光绪四年,宗祠重新修建;一直到光绪二十一年,规模为前后双排三进五院一长廊,共有祠屋20余间;1937年,日军放火烧毁祠堂所有房屋,仅留三间前厅碎墙断壁。1952年后政府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李氏祠堂收归集体所有,几经维修,作为生产队仓库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现在。
李幸生看到祖屋的现状,免不得长吁短叹。他表示自己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看祖屋了,每来看一次,祖屋的状况一次比一次差,上次来看的时候,祖屋的石质门匾还挂在上面呢,现在已经不见了。
有关部门人士在祠堂内认真查勘
原来,李家花园周边早已经开始拆迁,现在的祖屋破败不堪,处于危房的状态,亟待修缮。从外面来看,首进三间厅房的外立面局部已经大块开裂破损,墙里的老砖材也风化严重,露出了后期补砌的红砖来。李幸生走到祖屋里面继续查看,内墙的粉刷层早已大幅脱落,而小青瓦铺就的屋面也有不少破损之处,导致上面杂草丛生,而屋顶更有大面积缺失,后期开设的窗棂也基本损坏;再看脚下,柱础缺失,连坚硬的水泥地面也大面积开裂,这三间祖屋真正是“风烛残年”了。
去年,幸亏是他喊了几嗓子“不许推”
而李幸生不知道的是,在这之前,李氏宗祠已经历过一场“灭顶之灾”,幸亏有一位不是族人的“好汉”急施援手,才逃过一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时间回溯到2018年夏天,当时李家花园片区正在搞拆迁,一天早上,家住李家花园2号的市民张恒顺听到屋外轰隆隆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正是推土机在推倒周边的拆迁房。正好开到了李氏宗祠的门前,正准备开足马力将这三间破败的老宅推倒呢!
张恒顺有恩于李氏祠堂,幸亏他的制止使祠堂免被推倒,图为他在自家打的水井,挖到地下3米处就能看到带有明清瓷片的文化层。
张恒顺看到这个阵势,脑子立马就热了起来。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推土机的面前,挡住了推土机前进的方向,然后大声告知驾驶员,“这个不许推!这个是文物!”驾驶员一头雾水,只好下车来告诉张恒顺,他对这个老宅并不了情,如果是文物的话,可以先不推,让文物部门来鉴定一下。
随后,张恒顺立刻拨打了市政府12345热线,将事情经过告知对方,很快文物部门派人下来对这个老宅进行了解,发现确实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这样这三间破败的老宅才最终保住了。
那么,这位并非李家后人的市民,为何对李氏宗祠这么偏爱呢?
原来,今年72岁的张恒顺是李家花园的老住户,1985年他在这里起了间房子,也就是李家花园2号,其所在方位相当于完整时期李氏宗祠的后花园位置,1987年因为吃水困难,他在院子里请人打了一口水井,深度达到了4米,而在挖到地下3米的时候,就能看到不少文化层的遗迹,包括明清时代的碎瓷片和砖石等,甚至还挖到了一些质地精良的地砖石,这让他很是感怀,惊叹脚下这片土地的古老和悠久。
慢慢地,这些年他也开始对李氏宗祠的历史进行了解,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间特别的家祠,而且也是镇江过往历史的一个见证,认识到了李氏宗祠的价值所在。这几年,只要是李家后人来参观,他都会出来讲解,把他知道和看到的一些有关宗祠的历史告诉他们。
现在想想,张恒顺仍对自己保护宗祠的举动很自得,如果没有当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房子推倒只要三五分钟时间,那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房子虽然破败了,但老的地基还在,那就一切都有希望。
产权之争,已经历了数年“拉锯战”
围绕李氏宗祠的,不仅仅是拆迁的困扰,还有产权的纠纷,而这一争已经持继了数年之久。
2016年6月,李家后人台胞李家骧与族人向镇江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归还祖祠,并向市文广新局提出保护宗祠的申请。同时,李家后人也到外地走访,取得了北京、福建、浙江等多地法律人士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将宗祠归还族人的案例,还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的一些司法解释。
2018年3月7日,产权之争迎来一个时间节点,当天宝塔路街道举行李氏宗祠产权和使用问题的协调会,市和区台办人士,以及宝塔路街道和黎明社区负责人坐下来,面对面交流。
大家认定,按照上海档案馆的资料,这处宗祠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土改时宗祠归集体所有,用做集体仓库,堆放杂物,坏了也是集体维修,否则宗祠也不可能维持到现在。而且李家后人从未主张过产权,而且当时其后人就住在祠堂边上。鉴于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让后人向文广新局申请文保单位,争取保护,在这之前李家可以出钱维修。
这次协调会上,最终形成了5条意见,最核心的就两条:第一,李氏宗祠产权明确为宝塔路街道黎明社区集体所有;第二,李氏后人可以对宗祠进行维修,再由社区委托给后人进行管理。当年4月28日,社区将李氏宗祠管理事项全权委托给李氏后人。
对这一结果,李家后人还是有点不服气,他们向润州区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但最终还是撤回了申请。
李氏宗祠后人数量多、规模庞大
按照记者的理解,经过了这么一段几年的“拉锯战”,李家后人的想法也有所改变,他们对宗祠所有权的看重已退居其次,现在努力的重点只有一定,就是尽快修缮好这间“饱经沧桑”的祖屋,这才是当务之急。
原因只有一个,李家的后人实在太多了,让来祭拜的族人只能看到这样一个破败的局面,成何体统!
周边居民也在关注着李氏宗祠的起起伏伏
明代和清代是李氏宗祠的“高光时刻”:据《丹徒李氏家乘》记载,李氏家族先祖在明清朝代,有127人任朝廷命官,上至一品,下至九品。清代皇帝曾封祒李氏24道圣旨,上有一品浩命夫人,下有九品儒人,这样的规模在镇江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完全彰显了镇江先祖的人文底蕴。
不仅如此,家谱中的李文安是扬州个园的第二位旧主,其后裔中有美籍华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天和,原东吴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法律学家李宝森,原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李鸿寿,原中国财经大学教授李天民,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永生,原中科院研究员李大年,江苏省铁道学会副秘书长李泳等一批专家和学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李家后人中有教授、博导、学者、律师、各类科学家等数百人,这样的一个庞大的李氏“高知群体”,即使放在当代也是十分惊人的。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一家族在不少地方都有大量后人。
据李幸生介绍,仅在扬州一脉,李家的后人就有上百人的规模。
我市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李氏19代后人李书勤讲,他的先辈一脉都集中在宝堰镇,他还看到过镇上建有“李氏宗祠”的分祠,其具体位置就在“大坟庄”附近,至今都能找到分祠的遗址,这也证实了李家的人丁兴旺,仅仅一个宝堰镇团结村, 就有数百人姓李,应该都是李家的后人。这仅仅是我市的一处“李氏宗祠”分祠,可能其它地方也建有分祠。
而这只是镇江、扬州两地的后人规模,其它的地方说不定也有,只是目前还没有联络上。
李家后人多路并进,修房成头等大事
失而复得的李氏宗祠门额,背后是李家后人与文物贩子的斗智斗勇
虽然目前“李氏宗祠”的现状不容乐观,但记者发现,事情正积极向好的方向转化,因为围绕着“李氏宗祠”的起伏不定,身边总有着不少热心人在忙碌和奔波着。
祠堂中留存的清代皇帝圣旨石碑的“碑头”部分
而这体现在方方面面:“李氏宗祠”中有一部分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遗物在李家后人手中妥善保管着,这包括原来祠堂中留存的皇帝圣旨石碑的“碑头”部分,以及多面原先镶嵌在墙体中的“节孝坊石碑”,以及宗祠的西立面牌坊,还有宗祠的石质门额匾。此外,还有一些原先放置在祠堂内的摆设和物件,他们有的还放在一些熟悉的周边邻居家中,一待宗祠修缮好,就“物归原主”,放回祠堂中供奉。
一面曾镶嵌在李氏宗祠墙体中的“节孝坊石碑”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前些年李家后人没有能力将祖屋所有权要回,但是他们对祖屋中的这些“老古董”还是竭尽全力保护着,也因此,这些原汁原味的“老古董”并没有伴随着“李氏宗祠”的没落而逐渐散失,而是在后人和热心人的共同帮助下,躲过了种种历史风波的动荡,以及文物贩子的魔爪。
据李家后人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向我市文物部门申请,争取将“李氏宗祠”纳入文保单位,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核之中。
与其同时,李家后人也按照文保单位的修缮标准和规格,委托镇江市地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进行“李氏宗祠”修缮的方案设计,目前设计方已经拿出了初稿。对此,设计方的意见是:对宗祠进行原址原标高保护,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采取的是清代早期镇江传统古建筑的基调风格,周边下沉式景观,结合周边地形,解决排水问题。同时,恢复庭院及周边景观,以银杏主题绿化为主。而李家后人也表示,他们已在族人中筹措修缮资金了,准备先期投入100万元的维修资金,之后再看情形增加投入。
对“李氏宗祠”的状况,我市的不少文史人士都有耳闻,不少人也对此表达了关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表示,李氏宗祠历经风雨多难,能保存到现在这个样子,实属不易。无论宗祠的所有权归于何方,大家都希望看到宗祠能有一个完满的归宿,现在距离这个目标已不远了。宗祠家族文化始终是镇江地方人文的宝库和金矿,现在我市已有不少祠堂被列入省级文保,而李氏宗祠也有其独特性,在清代和近现代历史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理应为我市宗祠文化再添一景。(全媒体记者 竺捷)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