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行走运河⑧ | 镇江,迈向世界知名运河名城愿景

2019-12-11 09:11

谢道韫 摄

今日镇江讯   时光如流,千年已逝。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伴随襟江枕河的镇江,走过昨天、来到今天。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南名城”镇江已经确立建设“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的远景方向,“保护、利用、开发”的三篇文章精彩破题,并提出了全面建设“钟灵毓秀的文化长廊、水清岸美的生态长廊、浪漫倾城的旅游长廊”工作目标,镇江大运河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口。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大运河建设步入快车道,在史所未有的科学规划和积极建设下,综合功能和沿河面貌得到完善、提升,卓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后,我市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顶层设计日渐完善。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组、一办、一智库、一规划、一基金”工作机制。成立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从全市角度加强统筹协调与规划设计。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和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已形成初稿;同步还编制了《镇江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研究》、《古运河保护利用规划提升方案》等细化规划。总规模5亿元的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政府性资本2.6亿元、社会资本2.4亿元)正在筹备成立之中,将有效促进沿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坚持“保护优先”,投入30余亿元实施了西津渡、虎踞桥、京口闸和丹阳万善塔、西门大街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项目。开展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整理,梳理市图书馆大运河相关文献,编制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十年保护规划,搭建起镇江非遗数据库框架。西津渡、苏南运河第一标及谏壁闸、丹阳万善塔等三处地标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水环境治理收获阶段性成果。从上世纪古运河整治和金山湖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算起,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投资累计投入近20亿元。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并制定《一河一策方案》,每月对苏南运河干流水质及21条支流入河水质进行监测,确保运河水质稳步提升。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市35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总投资253亿元,包括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类。推进了投资80亿元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投资30亿元的好未来智慧教育平台、投资5.6亿元的镇江航空教育小镇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实施带动了运河沿线的文旅、航空等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尤为值得一说的是,以文化宣传为引领的大文化活动于今年“集束式”推出。11月,“江河交汇·运河人家”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活动成功举办,一下子推出大运河文化论坛、民俗文化周、运河沿线城市地方戏展演等8项重点活动;还举行“‘记录江苏’之‘运河·人家’”短纪录片大赛,同时正式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联盟”,这一系列活动扩大了镇江大运河的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唱响了开局奋进之曲。

绘愿景 建“三廊”

大运河静默流淌,积淀城市的历史。先民留下的大运河既是“宝贵的遗产”,也是“流动的文化”。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向着“高颜值生态长廊、高品位文化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标准,启动又一轮全面建设提升的征程,在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交相辉映之中传承文脉、提质增效,促进自然地理、文化旅游、交通航运功能等方面的紧密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据相关方面资料透露,镇江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划范围,初步设想将丹阳、丹徒、京口3个市(区)列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核心区(面积1789平方公里),其他市、区均列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展区(面积2051平方公里)。

面向“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的远景目标,大运河文化带镇江段建设计划设计为“三步走”工作目标——基础全面夯实(2018-2025年)、提高升级(2026-2035年)、实现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2036-2050年)。

展望2050年,镇江大运河的各类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效果显著,美丽运河与幸福家园和谐共生,全方位建成高质量的钟灵毓秀文化带、水清岸美生态带、浪漫魅力旅游带,在省内外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其中,到2025年,文化遗产资源全面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水系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立体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升。

根据国家、省大运河文化带空间格局,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密切扣紧地域特征、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按照“点、线、面、体”紧密结合要求,构建“一点两线三支点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以江河交汇处为原点,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为两线,丹阳、丹徒、京口三个市(区)为核心支点,其他地区、特色城镇、特色乡村为多节点。

依托“三条长廊”(钟灵毓秀的文化长廊、水清岸美的生态长廊、浪漫倾城的旅游长廊)整体布局,我市将突出江河交汇“十”字水道交汇点的特殊地位,着力打造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弘扬与运河有关的古代先进水利科学技术的历史价值,着力打造古今水利科技文化体验区;彰显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的“文脉记忆”,着力打造运河共生城镇聚落集中展示区,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从综合功能上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谋布局 强推进

目标初步设定,愿景已然描绘,大运河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扑面而来、机遇无限,也令人振奋和憧憬。统揽全局、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合力而为,镇江大运河必然因此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风采,美好未来正在走来。

首先是提高站位,全局谋划。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和脉。在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千载良机面前,所涉各方需要提升站位,坚持“文化引领、突出保护,合理利用、强化传承,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坚守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引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战略高度、以系统思维统筹推动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生态修复和航运提升、文化旅游和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相互结合和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钟灵毓秀的文化带、水清岸美的生态带、浪漫魅力的旅游带,将大运河镇江段共同建设为美丽、宜居、和谐、幸福的“运河家园”。

其次,项目运作,有序实施。京口闸遗址保护、新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铁瓮城遗址公园、西津渡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都天庙-丁卯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国家公园镇江段建设已经排出了3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预计104亿多元。各级各方接下来以项目为抓手,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运作模式和建设机制,列出项目进度“时间表”,持续投入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阶段一阶段抓节点、一项一项抓完成,让大运河文化带面貌在大变样中亮点明显增多。同时完善项目储备与更新、项目审议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监管,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和如期完工提供保障。

第三,协调各方,合力推进。毋庸讳言,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不少欠账,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文物保护力度不够、运河环境不容乐观、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地域特色亟待彰显等。全市“一盘棋”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分步骤、分阶段合力推进这项宏大的运河建设工程的实施。政府各职能部门、单位、机构构建合作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严格督查评估,向着一致目标步调协同、合力推进。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绿色航运转型、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所涉政府职能部门,在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抓好政策规划有机衔接,制定和用好优惠政策,抓好措施落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跟踪评估,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步调统一并加大监督考核评估力度。新闻机构和文化单位发挥舆论主阵地功能,讲好“运河故事”,传播好“镇江声音”。

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人士透露,2020年是贯彻落实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为抓手,统筹抓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水环境治理、大运河文化月活动等重点工作,努力打响“江河交汇看镇江”的工作品牌。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与镇江相依相伴,哺育了一方人民,造就了名城的繁荣和兴盛,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跌宕起伏。

江河交汇看镇江,保护传承显担当。新时代的大潮涌动、千舟竞渡,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然起锚扬帆,在“全力推动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争创示范走在前列”的标杆引领下,向着美好蓝图的彼岸乘风破浪、奋楫前行!(全媒体记者 干光磊)

翟进 摄

夫妻“民间河长”并肩夜巡运河

她,出生在京口闸西边的十八进;他,成长于京口闸东头的新河街。只一条古运河相隔,都是吃着运河水长大,成家后还住在运河边。退休了,夫妻俩应迎江路中心社区约请,当上了“民间河长”。每天晚上7点至10点,他俩戴上“党员志愿者”的红袖章肩并肩巡河,劝阻那些违规钓鱼者,宣传并影响市民护河爱水。

他们是叶瑞春、陆庆民夫妇。两人都是从企业退休、下岗在家,日子过得平凡而又淡然。说起两年多前当上“民间河长”,叶瑞春心情有点儿激动——“我们这辈子围着运河生活,不夸张地说,运河是镇江人的母亲河。真心希望她变得更好。”

在社区聘请的“民间河长”中,叶瑞春夫妇算是退休人员中年纪比较轻的,而且他俩身体很好,因此担下了夜巡运河的班次。陆庆民告诉记者,在运河里钓鱼不仅会破坏生态,而且很多钓鱼者带来的鱼食、杂物随意抛掷岸边,地面弄脏后也不及时清理。特别是有些人用“爆炸钩”偷鱼,这也太不像话了。巡河时,陆庆民和叶瑞春绝大多数时候晓之以理、好言相劝。遇到对方配合的还好,钓鱼者会收了竿子;遇到不配合的,钓鱼者我行我素甚至恶语相向,陆庆民便正色宣讲相关部门的禁钓规定。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处理。

巡河苦。2017年7月的一天晚上,他俩上岗第一天就遇到了雷暴大雨。原本以为没有人来夜钓,哪知少数钓鱼者戴着头灯、穿着雨衣,装备很齐全,趁着闷热的夏夜抛竿下河。叶瑞春、陆庆民两个人壮着胆子,互相打气,与钓鱼者正面谈话,倒也劝回了那天晚上的钓鱼者。

除了夜巡,叶瑞春白天还喜欢“逛河”。一路在河边走,一路顺手捡拾垃圾。遇有水面可见漂浮物,或是运河水色有异常,都及时向社区汇报。看到有人买来鱼类放生,他会上去跟人家聊聊:这些养殖鱼类并不适合在运河里生存,过不了多久鱼死了反而有违“放生”的本意;被放生的黑鱼还会吃运河里的鱼,破坏了运河里原本的食物链。总之,要按照自然规律善待、保护好我们的大运河。

“要说我们巡河做了多大的事吧,还真没有。我们只是‘官方河长’的有益补充,算是保护运河的‘缓冲地带’,我们老百姓与老百姓沟通,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叶瑞春说。

这是一个最朴实不过而又十分郑重的承诺,也是这对有着40年党龄的夫妇发自内心的感受。他俩表示,巡河这件事会一直做下去。

而在镇江,除了护佑运河,像叶瑞春、陆庆民夫妇这样的“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有上万名,各种护河、护水志愿者队伍达数百个。我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变“政府治水”为“全面治水”。可以想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将一天天展现在市民面前。(全媒体记者 翟进)

编辑:何冰


59

谢道韫 摄

今日镇江讯   时光如流,千年已逝。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伴随襟江枕河的镇江,走过昨天、来到今天。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南名城”镇江已经确立建设“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的远景方向,“保护、利用、开发”的三篇文章精彩破题,并提出了全面建设“钟灵毓秀的文化长廊、水清岸美的生态长廊、浪漫倾城的旅游长廊”工作目标,镇江大运河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口。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大运河建设步入快车道,在史所未有的科学规划和积极建设下,综合功能和沿河面貌得到完善、提升,卓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后,我市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顶层设计日渐完善。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组、一办、一智库、一规划、一基金”工作机制。成立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从全市角度加强统筹协调与规划设计。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和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已形成初稿;同步还编制了《镇江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研究》、《古运河保护利用规划提升方案》等细化规划。总规模5亿元的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政府性资本2.6亿元、社会资本2.4亿元)正在筹备成立之中,将有效促进沿线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坚持“保护优先”,投入30余亿元实施了西津渡、虎踞桥、京口闸和丹阳万善塔、西门大街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项目。开展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整理,梳理市图书馆大运河相关文献,编制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十年保护规划,搭建起镇江非遗数据库框架。西津渡、苏南运河第一标及谏壁闸、丹阳万善塔等三处地标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水环境治理收获阶段性成果。从上世纪古运河整治和金山湖生态治理工程等项目算起,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投资累计投入近20亿元。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并制定《一河一策方案》,每月对苏南运河干流水质及21条支流入河水质进行监测,确保运河水质稳步提升。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市35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总投资253亿元,包括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类。推进了投资80亿元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投资30亿元的好未来智慧教育平台、投资5.6亿元的镇江航空教育小镇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实施带动了运河沿线的文旅、航空等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尤为值得一说的是,以文化宣传为引领的大文化活动于今年“集束式”推出。11月,“江河交汇·运河人家”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活动成功举办,一下子推出大运河文化论坛、民俗文化周、运河沿线城市地方戏展演等8项重点活动;还举行“‘记录江苏’之‘运河·人家’”短纪录片大赛,同时正式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志愿者联盟”,这一系列活动扩大了镇江大运河的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唱响了开局奋进之曲。

绘愿景 建“三廊”

大运河静默流淌,积淀城市的历史。先民留下的大运河既是“宝贵的遗产”,也是“流动的文化”。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向着“高颜值生态长廊、高品位文化长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标准,启动又一轮全面建设提升的征程,在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交相辉映之中传承文脉、提质增效,促进自然地理、文化旅游、交通航运功能等方面的紧密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

据相关方面资料透露,镇江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划范围,初步设想将丹阳、丹徒、京口3个市(区)列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核心区(面积1789平方公里),其他市、区均列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展区(面积2051平方公里)。

面向“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的远景目标,大运河文化带镇江段建设计划设计为“三步走”工作目标——基础全面夯实(2018-2025年)、提高升级(2026-2035年)、实现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2036-2050年)。

展望2050年,镇江大运河的各类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效果显著,美丽运河与幸福家园和谐共生,全方位建成高质量的钟灵毓秀文化带、水清岸美生态带、浪漫魅力旅游带,在省内外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世界知名的运河名城。其中,到2025年,文化遗产资源全面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水系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立体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升。

根据国家、省大运河文化带空间格局,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密切扣紧地域特征、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按照“点、线、面、体”紧密结合要求,构建“一点两线三支点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以江河交汇处为原点,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为两线,丹阳、丹徒、京口三个市(区)为核心支点,其他地区、特色城镇、特色乡村为多节点。

依托“三条长廊”(钟灵毓秀的文化长廊、水清岸美的生态长廊、浪漫倾城的旅游长廊)整体布局,我市将突出江河交汇“十”字水道交汇点的特殊地位,着力打造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弘扬与运河有关的古代先进水利科学技术的历史价值,着力打造古今水利科技文化体验区;彰显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的“文脉记忆”,着力打造运河共生城镇聚落集中展示区,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从综合功能上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谋布局 强推进

目标初步设定,愿景已然描绘,大运河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扑面而来、机遇无限,也令人振奋和憧憬。统揽全局、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合力而为,镇江大运河必然因此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风采,美好未来正在走来。

首先是提高站位,全局谋划。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和脉。在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千载良机面前,所涉各方需要提升站位,坚持“文化引领、突出保护,合理利用、强化传承,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坚守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引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战略高度、以系统思维统筹推动文化保护和历史传承、生态修复和航运提升、文化旅游和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相互结合和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钟灵毓秀的文化带、水清岸美的生态带、浪漫魅力的旅游带,将大运河镇江段共同建设为美丽、宜居、和谐、幸福的“运河家园”。

其次,项目运作,有序实施。京口闸遗址保护、新河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铁瓮城遗址公园、西津渡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都天庙-丁卯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国家公园镇江段建设已经排出了3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预计104亿多元。各级各方接下来以项目为抓手,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运作模式和建设机制,列出项目进度“时间表”,持续投入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阶段一阶段抓节点、一项一项抓完成,让大运河文化带面貌在大变样中亮点明显增多。同时完善项目储备与更新、项目审议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监管,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和如期完工提供保障。

第三,协调各方,合力推进。毋庸讳言,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不少欠账,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文物保护力度不够、运河环境不容乐观、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地域特色亟待彰显等。全市“一盘棋”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分步骤、分阶段合力推进这项宏大的运河建设工程的实施。政府各职能部门、单位、机构构建合作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严格督查评估,向着一致目标步调协同、合力推进。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绿色航运转型、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所涉政府职能部门,在遗产保护、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抓好政策规划有机衔接,制定和用好优惠政策,抓好措施落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跟踪评估,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步调统一并加大监督考核评估力度。新闻机构和文化单位发挥舆论主阵地功能,讲好“运河故事”,传播好“镇江声音”。

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人士透露,2020年是贯彻落实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为抓手,统筹抓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水环境治理、大运河文化月活动等重点工作,努力打响“江河交汇看镇江”的工作品牌。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与镇江相依相伴,哺育了一方人民,造就了名城的繁荣和兴盛,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跌宕起伏。

江河交汇看镇江,保护传承显担当。新时代的大潮涌动、千舟竞渡,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然起锚扬帆,在“全力推动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争创示范走在前列”的标杆引领下,向着美好蓝图的彼岸乘风破浪、奋楫前行!(全媒体记者 干光磊)

翟进 摄

夫妻“民间河长”并肩夜巡运河

她,出生在京口闸西边的十八进;他,成长于京口闸东头的新河街。只一条古运河相隔,都是吃着运河水长大,成家后还住在运河边。退休了,夫妻俩应迎江路中心社区约请,当上了“民间河长”。每天晚上7点至10点,他俩戴上“党员志愿者”的红袖章肩并肩巡河,劝阻那些违规钓鱼者,宣传并影响市民护河爱水。

他们是叶瑞春、陆庆民夫妇。两人都是从企业退休、下岗在家,日子过得平凡而又淡然。说起两年多前当上“民间河长”,叶瑞春心情有点儿激动——“我们这辈子围着运河生活,不夸张地说,运河是镇江人的母亲河。真心希望她变得更好。”

在社区聘请的“民间河长”中,叶瑞春夫妇算是退休人员中年纪比较轻的,而且他俩身体很好,因此担下了夜巡运河的班次。陆庆民告诉记者,在运河里钓鱼不仅会破坏生态,而且很多钓鱼者带来的鱼食、杂物随意抛掷岸边,地面弄脏后也不及时清理。特别是有些人用“爆炸钩”偷鱼,这也太不像话了。巡河时,陆庆民和叶瑞春绝大多数时候晓之以理、好言相劝。遇到对方配合的还好,钓鱼者会收了竿子;遇到不配合的,钓鱼者我行我素甚至恶语相向,陆庆民便正色宣讲相关部门的禁钓规定。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处理。

巡河苦。2017年7月的一天晚上,他俩上岗第一天就遇到了雷暴大雨。原本以为没有人来夜钓,哪知少数钓鱼者戴着头灯、穿着雨衣,装备很齐全,趁着闷热的夏夜抛竿下河。叶瑞春、陆庆民两个人壮着胆子,互相打气,与钓鱼者正面谈话,倒也劝回了那天晚上的钓鱼者。

除了夜巡,叶瑞春白天还喜欢“逛河”。一路在河边走,一路顺手捡拾垃圾。遇有水面可见漂浮物,或是运河水色有异常,都及时向社区汇报。看到有人买来鱼类放生,他会上去跟人家聊聊:这些养殖鱼类并不适合在运河里生存,过不了多久鱼死了反而有违“放生”的本意;被放生的黑鱼还会吃运河里的鱼,破坏了运河里原本的食物链。总之,要按照自然规律善待、保护好我们的大运河。

“要说我们巡河做了多大的事吧,还真没有。我们只是‘官方河长’的有益补充,算是保护运河的‘缓冲地带’,我们老百姓与老百姓沟通,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叶瑞春说。

这是一个最朴实不过而又十分郑重的承诺,也是这对有着40年党龄的夫妇发自内心的感受。他俩表示,巡河这件事会一直做下去。

而在镇江,除了护佑运河,像叶瑞春、陆庆民夫妇这样的“民间河长”、社会监督员有上万名,各种护河、护水志愿者队伍达数百个。我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变“政府治水”为“全面治水”。可以想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将一天天展现在市民面前。(全媒体记者 翟进)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