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社会面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巨变。这是亿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奋力拼搏的结果。为向他们致敬,国资小新与国资报告将从即日起分批推出中央企业不同战线、不同岗位党员干部职工的“初心故事”。
今日推出第十四篇,为大家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彭士禄的故事。
今年的国庆大阅兵,在东风-41、东风-17的光芒下,首次亮相的“平头哥”巨浪-2略显低调,但其地位和力量不容小觑。作为战略核武器与核反击力量,以战略潜艇为发射平台的潜射远程弹道导弹巨浪-2被称为大国长剑、定海神针。
而为国掀起核“巨浪”的背后,离不开一位老人的身影,他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也是第一座核电站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核动力专家,革命先烈彭湃之子彭士禄。
颠沛童年
对于很多人来说,童年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可对于彭士禄来说,却是个例外。彭士禄的父亲彭湃,是我党早期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牺牲,一年以后,父亲彭湃又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彭湃、彭绛人、彭士禄三人合影,彭湃亲题“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斩草除根”,彭士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牢狱之灾,甚至一度沦为乞丐。直到1940年,周恩来托人辗转找到彭士禄,并送他到延安,这才结束流浪的生活。
△1933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南山剿匪记》和《广州日报》上刊登大幅小彭士禄入狱照片,注有“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师捕获”等字样
与核结缘
在延安中学,彭士禄的同班同学都爱称呼他“老班长”。彭士禄常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要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就在彭士禄刻苦学习的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1952年,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在美国东海岸成功下水。
1956年,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到苏联访问,密召彭士禄,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那时起,彭士禄与核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彭士禄在苏联
为国报效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彭士禄学成回国,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为此,毛泽东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人才奇缺,但彭士禄和同事们士气高昂。“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彭士禄回忆说。
“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只身入川,主持建造中国第一座1:1核动力装置陆上模拟堆试验基地。
△彭士禄与聂力将军(聂荣臻元帅之女)在车间调研
1965年6月,核动力装置陆上模拟堆和装配潜艇的蓝图设计完毕,彭士禄又携全家与战友们一起,秘密来到四川一个长满荆棘、野花遍地的偏僻山沟。这里, 生活区离工作区数十里地,没有燃料、没有蔬菜,子女入学、入托无门,只能被锁在家中与小人书做伴……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1971年7月1 日,中国核潜艇首次核能发电成功;1974年8月1日,蓝色的北海上,雄壮的军乐声回荡,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毛泽东“可下五洋捉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只用了6年时间,中国就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以彭士禄为首的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核电先锋
将核能服务于社会、实现和平运用核能的理想,是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核动力专家的毕生心愿。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彭士禄从军工转入民用领域,投入到核电站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为大亚湾核电站以及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1年4月,根据张爱萍将军的提议,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力量,撰写中国导弹核潜艇的诞生历程,直到这时,彭士禄的事迹才为人们所知晓。国内外很多人称赞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对此,彭士禄坚决反对。
“我不过是与同事合作,为中国的核事业做了该做的事。”这是彭士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来源:国资小新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