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姿势握工具,才便于观看垂直度;两个人该怎么配合,效果最佳……”站上讲台的王巍,语速有些快,恨不得一张嘴就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全都教给学员。这两天,趁着装配工作的“空档期”,他把车间改成了课堂,为新员工们上起了实操课,“我希望更多人、更多智慧,为咱们自己的大飞机出力!”
心怀“大飞机”梦想
1992年,王巍毕业后分配在飞机结构装配一线工作。经过勤学苦练,他熟练掌握了装配技能,成长为飞机铆装钳工技能专家。2015年春节后,心怀航空报国梦想的王巍,告别了家乡沈阳,来到镇江,成为海鹰特材的一名特聘专家。
此时,正值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的关键时期。到了镇江后,王巍发现,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装配车间除了他以外,都是技校毕业的“学生娃”,没有任何飞机结构件装配经验。“在师傅来之前,我们真的是两眼一抹黑,虽然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但是没有一点实操经验,拿着工具无从下手。”徒弟廖攀回忆道。
身为团队核心,又是老党员、老大哥,王巍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2015年下半年,海鹰特材接到C919客机后机身后段的装配任务,“完全自主创新的C919大飞机是一个新生事物,装配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问题,我也是第一次碰到。”C919客机后机身后段有数百种零件、上万个标准件,要完成15个制孔试验项目,涉及1800多块复合材料试片,制孔数达2万多个,每个孔的直径误差必须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3。
“任务重、时间紧、没有外援,重重压力,师傅一人扛上身!”徒弟们看在眼里,也燃起了斗志。在王巍的带领下,班组成员24小时倒班,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再爬起来接着干,从头至尾,没有一个抱怨喊累。大家连续两个月不分昼夜坚守现场,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最终圆满完成了C919后机身后段的装配工作,为C919首架机首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技术过硬“叫板”权威
“师傅的过硬技术,能叫板权威设计!”徒弟刘凯对装配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对设计方出的零件图纸,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和对方代表沟通后没有结果,他拍着胸脯说‘你们来现场论证,我给你报销机票’!”最后的论证表明,王巍的判断是正确的,对方心服口服,按照他的意见修改了设计。
实际工作中,王巍还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缩短了装配周期,将研究成果在C919其他复合材料部件的装配中推广应用,得到中国商飞专家的高度认可,并且参与了多项技术改进革新,获得了多项国家、省、市荣誉,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师傅点名批评的一次“丢脸经历”,也成了刘凯学徒生涯中珍贵的记忆。“铆装过程中,我发现上道工序出了问题,但是以为在下一个环节能纠正过来,就没有及时解决,谁知道越错越离谱,无法修复,导致最后产品返工。”
向来和颜悦色的王巍,罕见地在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了刘凯,“我们做的是技术,更是良心!”王巍强调,飞机是靠钉一颗颗接起来的,产品的质量、乘客的生命,都要靠这些钉去保障,“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
总把“遗憾”留给女儿
2017年5月5日,大飞机的梦想升空——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王巍在电视上看到了大飞机腾空而起的一幕,心情十分激动;从零起步,从标准的操作开始,手把手教、一步步带,廖攀、刘凯等一批最早的学员,已经开始带徒弟。
尽管“学生娃”已经成长为骨干力量,但是王巍依然保持着当初“一人扛在身”的魄力:车间工作两班倒,他承包了所有的夜班;遇到紧急任务,他总是扑在最前头,防护服密不透风,工作结束时,内衣拧出水是家常便饭……
9月12日、中秋节的前一天,组装完最后一块零件、按期交了订单,王巍脱下了工作服,给自己放了一个难得的假,“原来是准备回东北的,没买到票,就在宿舍睡了3天,说实话真的挺累的!”这次中秋节,也是他来镇工作5年中唯一休息的中秋节。而他已经记不清因为工作放了家人“多少次鸽子”,“暑假答应陪女儿去山东旅游,一个在上海的紧急任务,改变了我们的计划,最后我们在上海汇合,我抽空带她去了趟迪士尼!”
直冲云霄,翱翔蓝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C919,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寄托了几代人的梦想,“对于我来说,学亚夫、做亚夫,就是在车间里实现大飞机梦想!”在测量尺、小方锉、钻头与零件的碰撞中,王巍的“大飞机”梦想腾空而起。(全媒体记者 朱婕)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