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花香伴书香 诗城致远方

2019-10-08 10:12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  王呈  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镇江,在王安石的笔下,是春风和暖,绿柳摇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镇江,在王湾的笔下,是青山如黛,潮平岸阔;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镇江,在张祜的笔下,是清冷星月,是旅途慰藉……

文化和旅游,被喻为“诗和远方”。镇江是历史文化古城,70年,“诗和远方”相辅相成、彼此辉映,在以各自的方式浸润人们生活、滋养人们心灵的同时,也共同弹奏出了美妙的“共鸣曲”。

“花香”四溢,

全域旅游挺进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风景名胜的修缮保护工作得到重视。”今年79岁的石炜1970年进入市园林管理所工作,他对镇江风景名胜的恢复过程了解颇多。他说,以“三山”为例,1953年开始,陆续建立了金山公园、焦山公园和北固山公园。1983年,“三山”被列为江苏省级风景名胜区。之后,又经历过多次修缮。进入21世纪,北部滨水区的建设让“三山”越发熠熠生辉,成为珍珠项链上名副其实的闪光“珍珠”。2012年,“三山”拿到了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山”的发展历程与镇江旅游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

整修后的杨一清墓

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教授张玉枚对新中国成立后镇江旅游业的发展做过调研。她介绍,镇江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早期园林景区观光、旅游产业起步发展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居民收入低,人们的需求主要是物质,精神需求单一,对旅游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到公园景区休憩和游玩上,镇江旅游发展也主要以园林景区观光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镇江旅游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部门的设立和职能定位强化,公园景区项目建设投入的增加和门票经济的提升。”截至2000年,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占镇江项目投入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左右提高到20%,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旅游产业收入在镇江国民经济收入比重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镇江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关于旅游的理念也在悄然变化。2016年2月、11月,句容市、镇江市先后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镇江旅游挺进“全域旅游新时代”。

今天,从“东临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的宝华山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巍峨雄壮”的茅山,从“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北固山到“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的焦山,从时尚与古意交融的城市街景到古朴自然的田园村落,“全域旅游”已经将这座古城描绘成一幅立意高远、构图巧妙、技法精湛的山水美卷。

数字是另一种生动注释。

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A级景区38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7家;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101家;拥有星级旅游饭店3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拥有旅行社112家,其中星级旅行社35家。2018年,全市共有31个重点旅游项目竣工开业。今年,全年排定旅游项目达39个,计划总投资611亿元。

另据统计,1985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788.13万元;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18.15亿元;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822.37亿元;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34.46亿元。

“书香”沁人,

公共文化离百姓越来越近

秋风渐凉,镇江新区大路镇小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室、书画室、音乐室等活动场所却依然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书法爱好者正在书画室挥毫泼墨,音乐室内,社区的文艺骨干们正在愉快地商量着最近的演出,室外的文化广场也开始聚集起跳广场舞的阿姨和玩游戏的孩子……

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正成为老百姓开展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的主要集聚地。

国宝瘗鹤铭

镇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事业发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是在沦陷期间,文化事业遭破坏。1993年出版的《镇江市志》记载,至新中国成立时,镇江文化企事业单位“有省立图书馆1所,省、县立民教馆各1所,私营书店30多家,私营戏院、电影院7家”。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机构逐步恢复。上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国画室、影剧公司;1955年,4个民间职业剧团登记落户;1959年1月,镇江博物馆建成、开放,并同时成立镇江展览馆。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文化民生”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

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张宇华介绍,2018年4月,我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确定为全省第四、本轮全省唯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我市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初步形成,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

665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建成率达100%,位列全省第一;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923006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2887.6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建成文化馆分馆62家,图书馆分馆305家,镇(街道)文化站作为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建成率都达到100%;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加强,制定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推进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公共文化设施强基工程,分批次对茅山革命老区33个经济薄弱村进行补助;

优化升级“文化镇江云”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整合“淘文化网”“文化镇江”微信公众号,实现文化直播、场馆预约、艺术普及资源共享等新功能,打造“文化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

“获得感”是一种主观“得到”的感受,也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是广场上阿姨欢快的舞步,是图书馆里孩子求知的眼神,是书画室中老爷爷潇洒的挥毫,也是这些看似枯燥,实则温情的数字。

后记

2018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纷纷挂牌,“诗和远方”牵手。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强大的融合力。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镇江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意,有着不尽的诗词雅韵,文旅融合有着“先天优势”。

事实上,我市文旅融合的探索一直存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古迹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合,以体验式教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镇江博物馆把文物、非遗、演艺、文创等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2019年,文旅产业作为市政府确定的七大主题招商重点,上半年,全市已签约玉石产业园等项目5个,总投资5.4亿元,在手在谈项目22个。

70年,是进行时。诗和远方牵手,未来更可期。(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

29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  王呈  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镇江,在王安石的笔下,是春风和暖,绿柳摇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镇江,在王湾的笔下,是青山如黛,潮平岸阔;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镇江,在张祜的笔下,是清冷星月,是旅途慰藉……

文化和旅游,被喻为“诗和远方”。镇江是历史文化古城,70年,“诗和远方”相辅相成、彼此辉映,在以各自的方式浸润人们生活、滋养人们心灵的同时,也共同弹奏出了美妙的“共鸣曲”。

“花香”四溢,

全域旅游挺进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风景名胜的修缮保护工作得到重视。”今年79岁的石炜1970年进入市园林管理所工作,他对镇江风景名胜的恢复过程了解颇多。他说,以“三山”为例,1953年开始,陆续建立了金山公园、焦山公园和北固山公园。1983年,“三山”被列为江苏省级风景名胜区。之后,又经历过多次修缮。进入21世纪,北部滨水区的建设让“三山”越发熠熠生辉,成为珍珠项链上名副其实的闪光“珍珠”。2012年,“三山”拿到了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山”的发展历程与镇江旅游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

整修后的杨一清墓

中共镇江市委党校教授张玉枚对新中国成立后镇江旅游业的发展做过调研。她介绍,镇江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早期园林景区观光、旅游产业起步发展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居民收入低,人们的需求主要是物质,精神需求单一,对旅游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到公园景区休憩和游玩上,镇江旅游发展也主要以园林景区观光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之间,镇江旅游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部门的设立和职能定位强化,公园景区项目建设投入的增加和门票经济的提升。”截至2000年,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占镇江项目投入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左右提高到20%,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旅游产业收入在镇江国民经济收入比重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镇江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关于旅游的理念也在悄然变化。2016年2月、11月,句容市、镇江市先后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镇江旅游挺进“全域旅游新时代”。

今天,从“东临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的宝华山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巍峨雄壮”的茅山,从“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北固山到“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的焦山,从时尚与古意交融的城市街景到古朴自然的田园村落,“全域旅游”已经将这座古城描绘成一幅立意高远、构图巧妙、技法精湛的山水美卷。

数字是另一种生动注释。

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A级景区38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7家;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101家;拥有星级旅游饭店3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拥有旅行社112家,其中星级旅行社35家。2018年,全市共有31个重点旅游项目竣工开业。今年,全年排定旅游项目达39个,计划总投资611亿元。

另据统计,1985年,全市旅游营业收入1788.13万元;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18.15亿元;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822.37亿元;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34.46亿元。

“书香”沁人,

公共文化离百姓越来越近

秋风渐凉,镇江新区大路镇小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室、书画室、音乐室等活动场所却依然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书法爱好者正在书画室挥毫泼墨,音乐室内,社区的文艺骨干们正在愉快地商量着最近的演出,室外的文化广场也开始聚集起跳广场舞的阿姨和玩游戏的孩子……

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正成为老百姓开展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的主要集聚地。

国宝瘗鹤铭

镇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事业发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是在沦陷期间,文化事业遭破坏。1993年出版的《镇江市志》记载,至新中国成立时,镇江文化企事业单位“有省立图书馆1所,省、县立民教馆各1所,私营书店30多家,私营戏院、电影院7家”。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机构逐步恢复。上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国画室、影剧公司;1955年,4个民间职业剧团登记落户;1959年1月,镇江博物馆建成、开放,并同时成立镇江展览馆。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文化民生”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

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处处长张宇华介绍,2018年4月,我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确定为全省第四、本轮全省唯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我市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初步形成,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

665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建成率达100%,位列全省第一;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923006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2887.6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建成文化馆分馆62家,图书馆分馆305家,镇(街道)文化站作为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建成率都达到100%;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加强,制定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推进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公共文化设施强基工程,分批次对茅山革命老区33个经济薄弱村进行补助;

优化升级“文化镇江云”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整合“淘文化网”“文化镇江”微信公众号,实现文化直播、场馆预约、艺术普及资源共享等新功能,打造“文化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

“获得感”是一种主观“得到”的感受,也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是广场上阿姨欢快的舞步,是图书馆里孩子求知的眼神,是书画室中老爷爷潇洒的挥毫,也是这些看似枯燥,实则温情的数字。

后记

2018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纷纷挂牌,“诗和远方”牵手。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强大的融合力。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镇江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意,有着不尽的诗词雅韵,文旅融合有着“先天优势”。

事实上,我市文旅融合的探索一直存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古迹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合,以体验式教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镇江博物馆把文物、非遗、演艺、文创等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2019年,文旅产业作为市政府确定的七大主题招商重点,上半年,全市已签约玉石产业园等项目5个,总投资5.4亿元,在手在谈项目22个。

70年,是进行时。诗和远方牵手,未来更可期。(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