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句容解塘:20棵草莓苗育出“万山红遍”

2019-08-06 09:00

今日镇江讯  看过电影《赵亚夫》的人都知道,1983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20棵草莓苗繁育,次年选址在白兔镇解塘村试种,由此,草莓在这里开花结果。如今发展成致富农民的“金果果”。白兔镇也成为全国的草莓之乡,1万多亩的草莓年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日前,记者来到解塘村,走在当年种植草莓的田里,还原当时种植草莓的情景。

张冬才是当年第一个试种草莓的农民。领着记者来到他家当时种植草莓的9分地里,他告诉记者,“当时,每天都同赵亚夫一道观察草莓的生长情况。第二年,草莓繁育到10亩面积,在全村20多户党员干部家的田里种植。由于当时村民对种植草莓认识不足,无人肯种,赵亚夫和农科所的技术人员挨门逐户做工作,并将草莓苗从狗洞里送给农户,但送出去的草莓苗不是被村民当柴烧了,就是当草喂了猪羊。

赵亚夫没气馁,他同镇村干部一道无数次上门做工作,并给农民做示范,逐渐获得了农民们的认可。1986年,以解塘村为中心,扩种到附近的上荣、唐庄等多个村,面积达1万亩。随着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销路又成了新的难题。由于露天草莓季节性强,难贮存,许多农民的草莓因销路不畅而受损。为此,白兔镇干部联系了本地的果品厂和冷冻加工厂帮助解决问题,尽管如此,当时每亩草莓的效益仍在1000元左右,比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高出不少的效益。 

记者在解塘村走访时,还见到了两户当时的“草莓楼”。张冬才告诉记者,种植草莓带来的效益很快让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解塘是当时全镇第一个盖楼房的村。 村里还有一批农民购买了当时价值6000多元的摩托车,农民的年收入是其他村农民的两三倍。

1992年,赵亚夫开始帮助农民种植反季节草莓,用竹架搭起大棚种植,亩效益达到了3000多元。在1994年遇到雪灾天气后,竹架被弃用,改用钢架大棚,使草莓种植走上了正规,当年钢架大棚在周边地区发展到1万多亩,亩均效益达到1万元。当时,解塘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披上一亩塑料布,一年变成万元户。”

农民种植草莓富了,他们没忘记赵亚夫和他的团队付出的辛勤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要致富找亚夫”这句至今仍流传的名言的来历。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张冬才告诉记者,当年《致富报》的记者来解塘采访时,让张冬才用一句话概括对赵亚夫的感激之情,张冬才随口就说出了“要致富,找亚夫”这句代表全体百姓的心里话,这句话在白兔乃至全市流传了30多年。

如今,白兔镇,是一座以草莓闻名的小镇,早在2003年,该镇就获得“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2015年3月,句容白兔镇举办首届白兔草莓文化节,至今年3月已连续举办了5届,该节庆活动不仅带火了草莓销售,带热了乡村旅游,擦亮了中国草莓之乡的招牌,更为果农们开启了一条农旅融合的致富路,一步步引导白兔镇乡村旅游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果农笪小华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草莓上市到结束,我们没有出去卖过一颗”。笪小华笑着说,没发展旅游前,草莓还没上市就急着找销路,如今坐在家里就能把草莓卖出去。笪小华透露,上市4个月,游客采摘草莓已为他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今年收入30万元。

游客多了,果农们也越来越注重游客体验了。在纪荣喜的高架草莓园里,一颗颗草莓被种植在1.2米左右的高架上,“游客站着就能摘,草莓不沾土也更干净,拍照发朋友圈好看,而且摘了就能吃”。纪荣喜告诉记者,他的高架草莓很受欢迎,不仅有旅行社的人来找他合作,还有一些企业单位、开发商喜欢带客户来摘草莓,每年近80万元的草莓销售额中,有30%来自旅游收入。(全媒体记者 滕庆海)

编辑:何冰

42

今日镇江讯  看过电影《赵亚夫》的人都知道,1983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20棵草莓苗繁育,次年选址在白兔镇解塘村试种,由此,草莓在这里开花结果。如今发展成致富农民的“金果果”。白兔镇也成为全国的草莓之乡,1万多亩的草莓年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日前,记者来到解塘村,走在当年种植草莓的田里,还原当时种植草莓的情景。

张冬才是当年第一个试种草莓的农民。领着记者来到他家当时种植草莓的9分地里,他告诉记者,“当时,每天都同赵亚夫一道观察草莓的生长情况。第二年,草莓繁育到10亩面积,在全村20多户党员干部家的田里种植。由于当时村民对种植草莓认识不足,无人肯种,赵亚夫和农科所的技术人员挨门逐户做工作,并将草莓苗从狗洞里送给农户,但送出去的草莓苗不是被村民当柴烧了,就是当草喂了猪羊。

赵亚夫没气馁,他同镇村干部一道无数次上门做工作,并给农民做示范,逐渐获得了农民们的认可。1986年,以解塘村为中心,扩种到附近的上荣、唐庄等多个村,面积达1万亩。随着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销路又成了新的难题。由于露天草莓季节性强,难贮存,许多农民的草莓因销路不畅而受损。为此,白兔镇干部联系了本地的果品厂和冷冻加工厂帮助解决问题,尽管如此,当时每亩草莓的效益仍在1000元左右,比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高出不少的效益。 

记者在解塘村走访时,还见到了两户当时的“草莓楼”。张冬才告诉记者,种植草莓带来的效益很快让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解塘是当时全镇第一个盖楼房的村。 村里还有一批农民购买了当时价值6000多元的摩托车,农民的年收入是其他村农民的两三倍。

1992年,赵亚夫开始帮助农民种植反季节草莓,用竹架搭起大棚种植,亩效益达到了3000多元。在1994年遇到雪灾天气后,竹架被弃用,改用钢架大棚,使草莓种植走上了正规,当年钢架大棚在周边地区发展到1万多亩,亩均效益达到1万元。当时,解塘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披上一亩塑料布,一年变成万元户。”

农民种植草莓富了,他们没忘记赵亚夫和他的团队付出的辛勤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要致富找亚夫”这句至今仍流传的名言的来历。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张冬才告诉记者,当年《致富报》的记者来解塘采访时,让张冬才用一句话概括对赵亚夫的感激之情,张冬才随口就说出了“要致富,找亚夫”这句代表全体百姓的心里话,这句话在白兔乃至全市流传了30多年。

如今,白兔镇,是一座以草莓闻名的小镇,早在2003年,该镇就获得“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2015年3月,句容白兔镇举办首届白兔草莓文化节,至今年3月已连续举办了5届,该节庆活动不仅带火了草莓销售,带热了乡村旅游,擦亮了中国草莓之乡的招牌,更为果农们开启了一条农旅融合的致富路,一步步引导白兔镇乡村旅游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果农笪小华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草莓上市到结束,我们没有出去卖过一颗”。笪小华笑着说,没发展旅游前,草莓还没上市就急着找销路,如今坐在家里就能把草莓卖出去。笪小华透露,上市4个月,游客采摘草莓已为他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今年收入30万元。

游客多了,果农们也越来越注重游客体验了。在纪荣喜的高架草莓园里,一颗颗草莓被种植在1.2米左右的高架上,“游客站着就能摘,草莓不沾土也更干净,拍照发朋友圈好看,而且摘了就能吃”。纪荣喜告诉记者,他的高架草莓很受欢迎,不仅有旅行社的人来找他合作,还有一些企业单位、开发商喜欢带客户来摘草莓,每年近80万元的草莓销售额中,有30%来自旅游收入。(全媒体记者 滕庆海)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