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最近,理财产品市场再次出现了变化,有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变化成了“业绩基准”。此类产品为净值型理财产品,此后银行将会加大此类产品的发行力度,它们会经常出现在投资者的视野中。
准备好了吗?净值型理财产品来了!
近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呈现下行之势,但是有的理财产品却呈现着较高收益,只是收益率以“业绩基准”来标识。市内各家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中这类产品不在少数,而且业内人士称此后非保本理财产品将被净值型产品替代。然而与以往的理财产品不同,“业绩基准”并不代表当前收益,到期给付时未必能够达到“业绩基准”,业内人士提醒,购买此类产品时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业绩基准4.5%,给付时不足4.2%
前不久,一家商业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到期给付,但是发售时显示业绩基准为4.5%—4.8%,但是到期给付时最终收益率不足4.2%。据了解,这款产品是一家商业银行去年10月份和12月份所售的同一款净值型产品,起购金额1万元,投资期限6个月,业绩基准4.5%—4.8%。去年10月份所售的这期产品,在今年4月底兑付,最终收益率达到5.5%。如此表现,超出业绩基准4.8%部分,客户与银行按比例分配,最终这款产品按照5.15%兑付。
而去年12月份所售的同款产品,几天前兑付,收益率不足4.2%。“虽然银行回调了部分手续费,但是最终收益率也只有4.35%。”该行理财师表示,如此表现没有达到当时表述的业绩基准,不过这将成为常态。
近期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都会发现,不少产品在收益率描述上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预期收益率”逐渐被“业绩基准”替代。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市内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逐渐发生着变化,有的银行净值型产品已经成为发行的主流。一家银行理财师表示,该行针对普通客户发行的26只理财产品中,6只已经变身为净值型。一家商业银行理财师表示,该行目前大多数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业内人士表示,近期,银行不断向投资者提示投资风险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喜欢投资理财产品的市民,也应该转化一下思路。毕竟当前的净值型产品与以往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样的产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收益率。
净值型产品更像开放式基金
一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内,新一期所售的理财产品中大多数没有了以往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仅以“业绩基准”来标识收益率。以其中一款产品为例,起购金额5万元,投资期限181天,业绩基准4.2%。
净值型理财产品与传统非保本理财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更像开放式基金,银行定期披露产品的当前净值,没有预期收益率,以产品净值的形式展示盈亏情况,实际投资情况与实际净值表现紧密相关。同时投资期限也不像传统的理财产品那样分为1个月、3个月、6个月、半年等,投资者可以在约定的开放期内进行自主购买、赎回等。一般情况下,开放周期为每日开放、每月开放、每季开放、每半年开放、每年开放等。以一家银行在售的一款净值类产品为例,起购金额1万元,每半年开放一次,开放日只有2天,一般申购次日即起息,不过恰逢周末只能等到周一才能起息,赎回次日即到账。
“净值型理财产品中所谓的业绩基准,不是产品的真实收益,它是产品管理人计提固定管理费和浮动管理费等相关费用的依据。”一家商业银行理财师表示,常见的业绩基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固定数值型,一种是跟踪指数型,还有一种是混合型。
业绩基准并非真实收益率
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之后,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提出了转型要求,2年过渡期后,银行理财产品不断转型为净值型产品。不过,此前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后,银行理财投资端的严控,引发各家银行对于两类产品的偏好发生变化。业内人士分析,考虑到自身理财业务的投资成本等因素,各家银行会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兴趣有所提高。
对于净值型产品的选择上,业内人士建议尽量选择半年以上的产品,一方面可以摊平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有的产品半年之内会收取0.3%—1%的赎回费,这样的费用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收益。“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时,要清楚产品说明书,清楚收益率计算方法,不要将业绩基准当作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或真实收益率。”上述业内人士道。据了解,目前在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根据风险不同分为低风险、中低风险和中风险等,产品投资期限也分为固定期限和灵活期限。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不建议购买此类产品。(宋娜)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