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确认过眼神,是奋进的人|江苏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时代答卷

2019-07-23 09:39 新华社  

百年梦想触手可及;复兴征程筚路蓝缕。愈是决胜阶段,愈加蹄疾步稳。

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谋长远,按照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蓝图,江苏大地正在展开一幅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奋进画卷。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南京市市区(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里是苏北农村。曾经石棉瓦遮雨、土坯墙挡风,简陋的砖瓦房年久失修,每次大风暴雨都是考验;如今,百姓向往的宜居宜业生活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无人机拍摄的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宿迁市耿车镇,村民赵彩侠在家中照料盆景(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18年7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北实地调研后指出,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也必须抓好!

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从村居到社区,环境越来越整洁,配套越来越齐全……附近的葡萄园、草莓园、农业嘉年华等农旅融合项目日益红火,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拿工资。”

在宿迁市洋河新区仓集六里棚村润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大棚内,当地村民张秀莲正在给葡萄补套袋子(7月15日摄)。张秀莲承包了13亩地,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不仅要住得好,还要留得住乡愁。”江苏的农房改善,尊重农民意愿,不仅提供进城、入镇、搬进新型社区、按规划就地新建等多种选择,还保留农村特色,如村口建设本村特色标识,每户有小菜地……

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集中居住区,84岁的吴翠兰在楼房前打理自家种的豆角(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儿童学习娱乐有去处,老人养老休闲有归宿。家门口的教育、家门口的医疗……以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这个“牛鼻子”工程为抓手,江苏下大力气增强农村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卫生室,患者在接受治疗(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居民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一间用废弃粮仓改造的小镇书屋内读书(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宿迁市洋河新区新城名苑社区活动中心,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舞蹈动作(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粮食安全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人多地少的工业大省江苏,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700亿斤左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泰州市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工人在党凤种植家庭农场晒场上(图中房屋处)翻晒小麦(2017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稻香小镇(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江苏更持续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在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大路头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农户在分装水蜜桃(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句容市白兔镇,莓农贡明花在展示自家大棚收获的草莓(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江苏兴化周庄,杨美玲在蟹塘上劳作(2018年4月26日摄)。正常年景,杨美玲养蟹的年利润达到30万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工作人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进行农业管理(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江苏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苏北、难点在农村,最大短板是低收入人口。这里连续实施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

在江苏省宿迁市中扬镇永周荷塘种植合作社,当地村民展示收获的小龙虾(2018年4月18日摄)。 万亩浅水藕套养小龙虾是当地富民增收、精准扶贫的特色产业。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按照目前省定年人均6000元的扶贫标准,到今年3月江苏还有近58万贫困人口,将兜牢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底线,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着重在产业就业上下功夫;没有劳动能力的,政策保障兜底。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扶贫产业园,工人在吉龙塑胶制品江苏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搬运冲浪板(2018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共商脱贫计,携手奔小康。近3年来,江苏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领域共实施援藏项目178个,助推拉萨全市提前实现整体脱贫。始终把帮扶支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好,江苏推动援藏、援疆、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对口帮扶支援合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援藏项目——林周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践行新发展理念,江苏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护航绿水青山,建设更加均衡、协调、可持续高水平全面小康。

7月16日在江苏南京拍摄的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旅游特色乡村“不老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7月16日在江苏南京拍摄的利用采石场宕口废弃工地进行生态改造、建设中的蜂巢酒店(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7月5日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发达地带建立保护区,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位于江苏盐城东部沿海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白鹭飞过树梢(6月26日摄)。7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在湿地生活(2017年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位于江苏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灌云县临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轮环境整治,转而重点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绿色生态经济和开山岛红色文化名片。

践行新发展理念,源于对发展初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教育问题,系统谋划推动教育改革;针对过江通道少、苏中苏北高铁滞后等交通短板,实施交通强省战略,未来的“交通图”让人心动:到2035年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

2018年12月29日,历经26个月封闭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恢复通车(2018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图在江苏镇江拍摄的建设中的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和谐号”列车驶入江苏连云港站(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践行新发展理念,江苏以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为支撑,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机遇,聚合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步伐坚定,计日程功。

在南京市物联网机器人分拨中心,分拨机器人正在进行包裹分拨展示(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江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文明素养,涵养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人文气质,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钩沉历史,以文固基。大运河成功申遗5年来,江苏沿线城市对运河文化再研究、价值再发现、内涵再提升,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人机拍摄的扬州三湾运河公园周边的古运河景色(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这是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6月12日在苏州市吴江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过往船只在河道内行驶(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薪火相传、古为今用,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壮美、辉煌的大运河,在新时代重获新生,正成为江苏迈向复兴征程的文化动力。

书店藏着一座城市的气蕴。当夜幕降临,遍布扬州城区的数十家24小时城市书房,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成为繁忙都市的心灵驿站。

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风景区,游人在扬州市图书馆和景区共建的城市书屋内阅读(2018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昆山精神、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开山岛”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涵养出特有的“江苏气质”:像长江一样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像大运河一样不舍昼夜、负重前行,像太湖一样沉静内敛、毓秀隽永,像大海一样胸襟博大、开放包容。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的最东边举行向国旗敬礼仪式(2017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不忘初心使命,江苏正在凝聚决胜的精神动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村民在小院内开茶会,喝茶话事、交流见闻(2018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学恩来,践初心,就是要自觉以周总理为榜样,用恩来精神诠释责任、砥砺自我、引领航向,用‘辛勤指数’换取人民的‘满意指数’。”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晓燕说。

几名党员干部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学习(2015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可知可感的民生实事上苦下功夫,使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和进步,成为江苏各地的发力方向。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

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江苏上下拧成一股绳、立下愚公志:决胜全面小康,江苏不仅要率先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建成!

来源:新华社

编辑:何冰

35

百年梦想触手可及;复兴征程筚路蓝缕。愈是决胜阶段,愈加蹄疾步稳。

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谋长远,按照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蓝图,江苏大地正在展开一幅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奋进画卷。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南京市市区(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里是苏北农村。曾经石棉瓦遮雨、土坯墙挡风,简陋的砖瓦房年久失修,每次大风暴雨都是考验;如今,百姓向往的宜居宜业生活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无人机拍摄的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宿迁市耿车镇,村民赵彩侠在家中照料盆景(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18年7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北实地调研后指出,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势在必行、非抓不可,也必须抓好!

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从村居到社区,环境越来越整洁,配套越来越齐全……附近的葡萄园、草莓园、农业嘉年华等农旅融合项目日益红火,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拿工资。”

在宿迁市洋河新区仓集六里棚村润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大棚内,当地村民张秀莲正在给葡萄补套袋子(7月15日摄)。张秀莲承包了13亩地,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不仅要住得好,还要留得住乡愁。”江苏的农房改善,尊重农民意愿,不仅提供进城、入镇、搬进新型社区、按规划就地新建等多种选择,还保留农村特色,如村口建设本村特色标识,每户有小菜地……

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集中居住区,84岁的吴翠兰在楼房前打理自家种的豆角(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儿童学习娱乐有去处,老人养老休闲有归宿。家门口的教育、家门口的医疗……以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这个“牛鼻子”工程为抓手,江苏下大力气增强农村医疗、教育等薄弱环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卫生室,患者在接受治疗(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居民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一间用废弃粮仓改造的小镇书屋内读书(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宿迁市洋河新区新城名苑社区活动中心,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舞蹈动作(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粮食安全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人多地少的工业大省江苏,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700亿斤左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泰州市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工人在党凤种植家庭农场晒场上(图中房屋处)翻晒小麦(2017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稻香小镇(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江苏更持续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在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大路头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农户在分装水蜜桃(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句容市白兔镇,莓农贡明花在展示自家大棚收获的草莓(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江苏兴化周庄,杨美玲在蟹塘上劳作(2018年4月26日摄)。正常年景,杨美玲养蟹的年利润达到30万元左右。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工作人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进行农业管理(7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江苏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苏北、难点在农村,最大短板是低收入人口。这里连续实施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

在江苏省宿迁市中扬镇永周荷塘种植合作社,当地村民展示收获的小龙虾(2018年4月18日摄)。 万亩浅水藕套养小龙虾是当地富民增收、精准扶贫的特色产业。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按照目前省定年人均6000元的扶贫标准,到今年3月江苏还有近58万贫困人口,将兜牢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底线,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对有劳动能力的,着重在产业就业上下功夫;没有劳动能力的,政策保障兜底。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扶贫产业园,工人在吉龙塑胶制品江苏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搬运冲浪板(2018年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共商脱贫计,携手奔小康。近3年来,江苏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领域共实施援藏项目178个,助推拉萨全市提前实现整体脱贫。始终把帮扶支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好,江苏推动援藏、援疆、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对口帮扶支援合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援藏项目——林周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践行新发展理念,江苏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护航绿水青山,建设更加均衡、协调、可持续高水平全面小康。

7月16日在江苏南京拍摄的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旅游特色乡村“不老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7月16日在江苏南京拍摄的利用采石场宕口废弃工地进行生态改造、建设中的蜂巢酒店(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7月5日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发达地带建立保护区,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位于江苏盐城东部沿海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白鹭飞过树梢(6月26日摄)。7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在湿地生活(2017年11月14日无人机拍摄)。位于江苏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灌云县临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轮环境整治,转而重点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绿色生态经济和开山岛红色文化名片。

践行新发展理念,源于对发展初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教育问题,系统谋划推动教育改革;针对过江通道少、苏中苏北高铁滞后等交通短板,实施交通强省战略,未来的“交通图”让人心动:到2035年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

2018年12月29日,历经26个月封闭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恢复通车(2018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图在江苏镇江拍摄的建设中的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和谐号”列车驶入江苏连云港站(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践行新发展理念,江苏以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为支撑,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机遇,聚合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步伐坚定,计日程功。

在南京市物联网机器人分拨中心,分拨机器人正在进行包裹分拨展示(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江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文明素养,涵养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人文气质,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钩沉历史,以文固基。大运河成功申遗5年来,江苏沿线城市对运河文化再研究、价值再发现、内涵再提升,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人机拍摄的扬州三湾运河公园周边的古运河景色(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这是6月12日无人机拍摄的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6月12日在苏州市吴江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过往船只在河道内行驶(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薪火相传、古为今用,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壮美、辉煌的大运河,在新时代重获新生,正成为江苏迈向复兴征程的文化动力。

书店藏着一座城市的气蕴。当夜幕降临,遍布扬州城区的数十家24小时城市书房,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成为繁忙都市的心灵驿站。

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风景区,游人在扬州市图书馆和景区共建的城市书屋内阅读(2018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昆山精神、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开山岛”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涵养出特有的“江苏气质”:像长江一样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像大运河一样不舍昼夜、负重前行,像太湖一样沉静内敛、毓秀隽永,像大海一样胸襟博大、开放包容。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的最东边举行向国旗敬礼仪式(2017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不忘初心使命,江苏正在凝聚决胜的精神动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村民在小院内开茶会,喝茶话事、交流见闻(2018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学恩来,践初心,就是要自觉以周总理为榜样,用恩来精神诠释责任、砥砺自我、引领航向,用‘辛勤指数’换取人民的‘满意指数’。”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晓燕说。

几名党员干部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学习(2015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可知可感的民生实事上苦下功夫,使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和进步,成为江苏各地的发力方向。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

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江苏上下拧成一股绳、立下愚公志:决胜全面小康,江苏不仅要率先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建成!

来源:新华社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