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华
从今年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等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不得随意丢弃垃圾。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将会受到处罚。与此同时,全国46个重点城市也在加快垃圾分类的各项环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成为了当前舆论热点,倒是让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咱们镇江居民的垃圾分类的旧事。
记得刚结婚那年,我住在城南一条老街深巷里,巷口紧挨着公共厕所,有个用砖砌水泥涂抹的封闭式垃圾箱,大约高1.3米、宽1.5米、进深1.1米,上面有个铁皮做成的盖子,可以供整个巷弄居民倾倒垃圾。正面设有一铁皮小门,便于环卫工人清运垃圾。
那个年代工资收入低,夫妻双方都要供养父母,又是单独开火做饭,因此生活拮据。加上物资匮乏,家里的废铜烂铁、破布烂棉花、坏塑料鞋、废纸、玻璃瓶、牙膏皮等生活废品都积攒起来,拿到五条街的废品收购站里换钱。有时家里买来家禽、河鲜、橘子,弄下来的那些鸡毛鸭毛、鸡肫鸭肫皮、墨鱼骨头、甲鱼壳、橘子皮都不会随意扔往巷口垃圾箱,而是把它晒干后拿到废品收购站或中药房换取几分几毛钱。甚至连用坏的木柄拖把、扫帚、竹椅等都不舍得扔,用来当生煤球炉子的柴火。家里的干垃圾主要是煤球灰及打扫卫生的尘灰等无法再利用的东西。由于垃圾数量不多,所以环卫部门的垃圾车无须每天都来垃圾箱清运垃圾。
巷口的垃圾箱旁有一口加盖的水缸,是专门给居民倾倒拣菜下来的烂菜皮、湿搭搭发馊的残羹碎末等用的,居民们称其为“泔浆缸”。由于那时粮油副食品皆凭票供应,大家平时精打细算,家里产生的泔浆往往不多。夏天吃西瓜,有的人家连西瓜皮也舍不得丢弃,削成薄片,炒了当菜吃,或腌制酱菜。青菜帮子更是不会当垃圾扔掉,理一理,洗净后用盐腌渍一下炒了当小菜。一天下来,整个古巷一只泔浆缸装不满。每天黄昏时分,东乡有个专门捞泔浆的中年人,胸前穿着围裙,骑着车架后面装着两个铁桶的“飞鸽牌”加重自行车,将泔浆捞干净,满载而去。据说这些泔浆是送到乡下养猪场去的。
那时,家家户户都备有清理生活垃圾的畚箕、扫帚,不管路有多远,也无须过多宣传,居民都会很自觉地将干湿垃圾分别倾倒在巷口的垃圾箱和“泔浆缸”里,也许这就是镇江早期的垃圾分类吧。有时想想,虽然那时的垃圾分类主要是经济困难而实行的资源再利用,但其中老百姓的自觉配合意识,于今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吧。(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