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半,丹阳申通快递有限公司的仓库里,2万件当天到达的进港件已经分拣结束。接下来的一天里,快递员会派送到丹阳的各个角落。
这个占地23.7亩的快递公司,每天处理进出港件超过5万件,高峰期快递量达到6万件,业务量占全丹阳快递量的14%。
时光倒回22年前,丹阳申通的全部“家当”,就是一间50平方米的出租房,前面办公,后面住宿。一辆自行车、一辆摩托车。如今的当家人潘和青和丈夫,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旅,也开启了丹阳民营快递企业的全新篇章。
那是1996年,潘和青的丈夫在常州一快递公司工作,看准丹阳还没有民营快递企业,回丹阳开了快递公司。第二年,他们加盟申通公司,成立丹阳市申通联运服务部。“那时候民营快递公司还没有普及,我们只能叫‘服务部’,没有相关的行业许可证,只申请了工商营业执照。”潘和青回忆,2009年10月1日,《快递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规范快递行业快递经营许可证审核条件,丹阳申通成为全省第一批申领快递经营许可证的企业。
2010年6月25日,编号“苏邮20100058B”的全市第一张快递经营许可证送到丹阳申通公司。因为5年一次换证,如今公司里最新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是2015年核发的,但在潘和青看来,“第一”的头衔,是公司最好的见证,也是前进最大的动力。
“刚开始时是真的很难。”当年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潘和青回忆,那时候民营快递企业并不被大家接受,公司开始的前3个月,一个件都没有收到,“那时候寄东西都到邮政公司,几乎没有人相信我们。”
2002年,公司慢慢走上正轨,每天的业务量也从最初的十几件发展到2012年的5000件左右。那一年,公司搬迁新址,建起了现在的标准化物流中心。
现在,丹阳申通旗下有26个承包区,拥有8辆9.6米厢式卡车,“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潘和青说。
丹阳申通的全市第一张快递经营许可证,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戴文涛并没有能够见证。因为那时,市邮管局还没有组建。戴文涛介绍,省邮政管理局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符合要求的快递企业核发快递经营许可证,全市当时有一批快递企业同时申请,丹阳申通公司是第一家获得许可证的企业。
2012年,市邮管局组建。“一方面是在全国范围两级邮政监管体制下,省局直接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力量薄弱,另一方面,由于邮政快递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快递产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兴起,省以下邮政监管缺乏组织保障的问题更加突出,也让市局的组建势在必行。”戴文涛介绍,2012年,全市快递业务量为1070万件;2018年为9690.66万件,增长9倍;2012年全市快递业务收入为1.52亿元;2018年为11亿元,增长7.2倍。6年来快递业务量连续领跑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给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享受。
全市目前共有27个服务品牌、43家快递企业,共发放44张快递经营许可证,有154个分支机构、503个末端网点。而随着市邮管局的组建,行业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备和明晰,快递经营许可证也早已从零的突破到家家都有。戴文涛坦言,近几年来,快递业和电商产业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全国快递业曾经连续4年保持50%的增长,“高速增长的快递业,从一个个民营企业领取快递经营许可证开始进入正规化发展的快车道,未来市场的潜力无穷大。”
如今,“互联网+快递”冲击着传统流通模式,快递业推动流通方式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势在必行。市邮管局积极打造句容“快递+农副产品”、丹阳“快递+眼镜产业”等模式。具体到丹阳申通,他们也在开设皇塘直营店,配合当地产业进行快递配送等。“将快递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通过快递的增值服务来提高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率,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综合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将快递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戴文涛表示。
■短评
发展,从快速度到高质量
作为邮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递业早已成为融信息交流、物品寄递、资金流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兴服务业。
近年来,快递业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我市快递业也从当初的“手忙脚乱”变成今天的“有条不紊”:自动分拣机将快递快速分拣,及时送达;覆盖全网络的信息系统,从派送员、站点到分拨中心全程联网,对快件运送进行监控,不断调整仓储和运力配备;快递企业与第三方平台直接联系,形成全系统供应链;智能快件柜等多种模式的末端投递,让快递更快更安全地送到用户手中……
2010年—2016年,我国快递业总量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每年增幅超过50%。进入2017年之后,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8%,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快递超高速增长周期的结束,表明快递业逐渐趋于平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互联网+”快递和产业融合发展,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课题。(全媒体记者 曾海蓉)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