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七一|这,就是他们的情怀!

2019-07-01 16:41 中国军网  

今天是2019年7月1日

党的生日

98年筚路蓝缕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不久前

党员总数已经突破了9000万

制图:李玉洁  颜廷志

党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

听党话、跟党走

军营之中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不忘初心、铁心向党的

共产党员

今天

我们的故事要从

一本珍贵的党证

一枚珍藏的党徽和

一笔特殊的党费说起

……

伴随他走过万里长征的党证,12年后重回手中

方槐。(资料图)

爬雪山、过草地,他曾走过万里长征。开国大典,他率机接受检阅,后来又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共和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开国少将方槐。

一次,一位老战友问方槐:“一辈子干革命,最看重的是什么?”方槐拿出了他的党证。

这本1933年由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签发的党证,曾伴随方槐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过无数次战斗。

方槐说:“在我看来,党就是我心中的太阳,有她在,我就有前进的方向。”

方槐出生于穷苦家庭,1931年,不满14岁的他得知红军正在招兵,兴冲冲地去报名。接兵的同志看他还没步枪高,劝他长大一些再去。

1932年,家乡再次扩充招募红军,方槐终于如愿以偿。入伍1年,他就光荣地入了党,拥有了这张神圣的党证。

长征中,方槐爬雪山、过草地、进行反围剿作战,他携带的许多物件都相继丢弃和遗失,但这本贴身保管的党证始终毫发无伤。

方槐说:“党证比生命还贵重,什么都可以丢,它不能丢。”

方槐的党证。

1937年底,他被组织选派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在此之前,他在政治部做青年工作,战友陈鹤桥是政治部的文印科长。工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当时形势复杂,为保护好人民空军的种子,组织上要求任何红色物品都不能带在身上。

赴新疆前,他与陈鹤桥约定:“这本党证跟我走过长征,现在交给你保管,如果我死了,就给你留个纪念;如果能再见面,你就把它交还给我。”

1942年,就在方槐结束5年的航空学习训练、顺利结业之际,新疆主政的军阀盛世才开始大肆拘捕共产党员。

方槐。(资料图)

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方槐和其他被捕的一百多位战友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经党中央大力营救,他们在1946年返回延安。

方槐一直没有陈鹤桥的消息。1949年12月,两位革命战友在重庆意外相遇。见到老友,陈鹤桥从放在住处的挂包里拿出了一个金黄色的油纸包,里面正是方槐的党证。

时隔12年,党证终于物归原主。

不忘来处,铁心向党,一本党证见证着方槐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定。

刘伯承赠的党徽,他珍藏了60多年

画面中的这位老军医叫苏鸿熙,他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胸心外科专家。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当时,苏鸿熙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读书,亲眼目睹了大屠杀。他下定决心,不为良将,便为良医,以医报国。

1949年,苏鸿熙等人获得赴美留学资质。出国前,时任南京市长的刘伯承赠送给他一枚党徽,叮嘱他好好学习,早日归来,报效国家。刘伯承的话给了苏鸿熙很大的鼓舞。这枚党徽,苏鸿熙一直珍藏着。

留学7年,苏鸿熙刻苦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医学新秀。当他准备返回祖国时,却被美国当局列入限制返回中国的50位科学家名单。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劝他留在美国,苏鸿熙毅然谢绝。

1953年,美国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苏鸿熙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他与美国妻子杰妮还设法购买了两台人工心肺机和大量医学书籍,苏鸿熙迫切地希望把这些带回中国。

当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公民之间往来,互相不需要签证。他们决定,杰妮先到加拿大去,然后去伦敦。苏鸿熙将心肺机交由货运公司运往伦敦,他自己再坐船过去。在伦敦汇合后,他们又绕道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历时52天,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苏鸿熙终于回到了祖国。

苏鸿熙教授(右三)在进行手术(资料图)。新华社 发

回国后,苏鸿熙为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他对复杂先心病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立一等功,并获得卫生部奖励,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之后不久,苏鸿熙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时,叶剑英元帅对他的演示和精湛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他早日把这项技术在临床开展起来,造福军内外患者。

从1958年6月到1966年6月,苏鸿熙和心外科团队的手术成功率由初期的76%上升到接近100%,并在1962年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人造血管在主动脉与颈动脉间的搭桥手术。这项新技术又一次震动了中国医学界。

在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中,他以精湛的医术为无数病患解除了“心”痛。

苏鸿熙庄严宣誓。

由于种种原因,入党一直是老人未能完成的心愿。多年来,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铁心向党,报效国家。

2012年底,98岁的苏鸿熙再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3年7月1日,组织审议通过苏鸿熙入党。

由于患上脑中风,那一天,99岁高龄的苏老坐在轮椅上,用左手托起右臂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忠诚于党,初心不改;献身使命,一生追随。这是苏老的人生追求,也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老军医的铮铮誓言。

病重之际,他主动交纳12万元特殊党费

周智夫在重症监护室中收到交纳特殊党费的收据。姜东军 摄

去年1月,病床上的周智夫戴着氧气面罩接过组织派人送来的党费交纳收据,“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什么挂念也没有了。”

晚年的周智夫病痛缠身,他深感自己时日不多,病重之际主动一次交纳12万元的党费。

周智夫出生在苏北革命老区。19岁,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军走上革命道路。

周智夫左肩窝里有一个弹孔,右肋处深深凹陷,一道长约10厘米的伤疤,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这是战争留在他身上的永久记忆。

1946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时任连队支部书记的周智夫身负重伤,子弹从他左肩窝贯通到右肺,又打进一位战友的小腿。

战友们不顾个人安危,一边与敌人殊死战斗,一边用担架抬着他7次辗转治疗,最终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次战伤,周智夫右肺切除近三分之二,右侧第六根肋骨被摘除,落下三等甲级伤残。

让周智夫铭记一生的,并非自己的战伤,而是战友的牺牲:“我活下来了,可那个年仅17岁的战友却因为截肢伤口感染,最后还是走了。”

一想起这些,周智夫总是老泪纵横:“当年战争环境那么恶劣,党始终没有丢下我,我这条命是党给的,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

革命战争年代的周智夫。(资料图)

“只要革命需要,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党。”这句上世纪50年代周智夫写在《自传》中的话,是他发自肺腑的炽热心声,也是他爱党许国的铮铮誓言。

参加革命以来,从东北到华东、从华东到西南、从西南到华北,周智夫几次跨省调动,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20多次岗位变换。

随着职务的提升,他给自己定下了为组织多着想、多分忧、多添彩,对组织少提要求、少讲条件、少添麻烦的原则。即便离休后,也未向组织张过口、伸过手。

作为一名老党员,周智夫一直笃信笃学党的创新理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上的病痛无法阻挡他的热情:“我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渴望去聆听党的声音,学习党的精神。”

单位组织的政治教育、党课辅导,周智夫从没落过一次。他说:“过组织生活要像过日子一样,认认真真用心过。”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周智夫因多处骨折,只能卧床,他就让家人把他抬到客厅,从头到尾聆听了习主席所作的报告。

周智夫在干休所小花园中阅读报纸。姜东军 摄

周智夫对自己和家人一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去年2月,周智夫的病情稍有好转,他便对家人说:“我在医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钱,咱尽快回家吧。”女儿告诉他不用花个人的钱,他听后很不高兴:“公家的钱也不能随便花,而且更要省着花。”

“公家的便宜,一丁点都不能占!”执行公私分明的家规,周智夫有时候近乎无情。

交完12万元的特别党费后,周智夫对家人提出最后的要求:“我不想要骨灰盒了,也不要留骨灰,让他随着烟雾空气飞向祖国空中,再落入祖国大地,为发展农业再尽微薄能量!”

去年3月28日,周智夫溘然长逝,享年94岁。无愧于党、无愧于心,老人用一生坚守信仰。

纵有艰难险阻

一生向党、初心不改

面临重重考验

信仰坚定、志刚如磐

一本党证、一枚党徽、一笔党费

都是他们忠诚的体现

在党98岁生日的这天

让我们重温入党誓词

感受信仰的力量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资料参考:解放军报、中国军网、老兵e家、新华网 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制图:李玉洁  颜廷志

编辑:胡恬 

编审:任旭

来源:军网微信编辑部 中国军网

编辑:阿奎

51

今天是2019年7月1日

党的生日

98年筚路蓝缕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不久前

党员总数已经突破了9000万

制图:李玉洁  颜廷志

党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

听党话、跟党走

军营之中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

不忘初心、铁心向党的

共产党员

今天

我们的故事要从

一本珍贵的党证

一枚珍藏的党徽和

一笔特殊的党费说起

……

伴随他走过万里长征的党证,12年后重回手中

方槐。(资料图)

爬雪山、过草地,他曾走过万里长征。开国大典,他率机接受检阅,后来又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共和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开国少将方槐。

一次,一位老战友问方槐:“一辈子干革命,最看重的是什么?”方槐拿出了他的党证。

这本1933年由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签发的党证,曾伴随方槐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过无数次战斗。

方槐说:“在我看来,党就是我心中的太阳,有她在,我就有前进的方向。”

方槐出生于穷苦家庭,1931年,不满14岁的他得知红军正在招兵,兴冲冲地去报名。接兵的同志看他还没步枪高,劝他长大一些再去。

1932年,家乡再次扩充招募红军,方槐终于如愿以偿。入伍1年,他就光荣地入了党,拥有了这张神圣的党证。

长征中,方槐爬雪山、过草地、进行反围剿作战,他携带的许多物件都相继丢弃和遗失,但这本贴身保管的党证始终毫发无伤。

方槐说:“党证比生命还贵重,什么都可以丢,它不能丢。”

方槐的党证。

1937年底,他被组织选派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在此之前,他在政治部做青年工作,战友陈鹤桥是政治部的文印科长。工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当时形势复杂,为保护好人民空军的种子,组织上要求任何红色物品都不能带在身上。

赴新疆前,他与陈鹤桥约定:“这本党证跟我走过长征,现在交给你保管,如果我死了,就给你留个纪念;如果能再见面,你就把它交还给我。”

1942年,就在方槐结束5年的航空学习训练、顺利结业之际,新疆主政的军阀盛世才开始大肆拘捕共产党员。

方槐。(资料图)

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方槐和其他被捕的一百多位战友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经党中央大力营救,他们在1946年返回延安。

方槐一直没有陈鹤桥的消息。1949年12月,两位革命战友在重庆意外相遇。见到老友,陈鹤桥从放在住处的挂包里拿出了一个金黄色的油纸包,里面正是方槐的党证。

时隔12年,党证终于物归原主。

不忘来处,铁心向党,一本党证见证着方槐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定。

刘伯承赠的党徽,他珍藏了60多年

画面中的这位老军医叫苏鸿熙,他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胸心外科专家。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当时,苏鸿熙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读书,亲眼目睹了大屠杀。他下定决心,不为良将,便为良医,以医报国。

1949年,苏鸿熙等人获得赴美留学资质。出国前,时任南京市长的刘伯承赠送给他一枚党徽,叮嘱他好好学习,早日归来,报效国家。刘伯承的话给了苏鸿熙很大的鼓舞。这枚党徽,苏鸿熙一直珍藏着。

留学7年,苏鸿熙刻苦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医学新秀。当他准备返回祖国时,却被美国当局列入限制返回中国的50位科学家名单。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劝他留在美国,苏鸿熙毅然谢绝。

1953年,美国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苏鸿熙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他与美国妻子杰妮还设法购买了两台人工心肺机和大量医学书籍,苏鸿熙迫切地希望把这些带回中国。

当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公民之间往来,互相不需要签证。他们决定,杰妮先到加拿大去,然后去伦敦。苏鸿熙将心肺机交由货运公司运往伦敦,他自己再坐船过去。在伦敦汇合后,他们又绕道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历时52天,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苏鸿熙终于回到了祖国。

苏鸿熙教授(右三)在进行手术(资料图)。新华社 发

回国后,苏鸿熙为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他对复杂先心病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立一等功,并获得卫生部奖励,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之后不久,苏鸿熙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时,叶剑英元帅对他的演示和精湛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他早日把这项技术在临床开展起来,造福军内外患者。

从1958年6月到1966年6月,苏鸿熙和心外科团队的手术成功率由初期的76%上升到接近100%,并在1962年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人造血管在主动脉与颈动脉间的搭桥手术。这项新技术又一次震动了中国医学界。

在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中,他以精湛的医术为无数病患解除了“心”痛。

苏鸿熙庄严宣誓。

由于种种原因,入党一直是老人未能完成的心愿。多年来,他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铁心向党,报效国家。

2012年底,98岁的苏鸿熙再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3年7月1日,组织审议通过苏鸿熙入党。

由于患上脑中风,那一天,99岁高龄的苏老坐在轮椅上,用左手托起右臂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忠诚于党,初心不改;献身使命,一生追随。这是苏老的人生追求,也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老军医的铮铮誓言。

病重之际,他主动交纳12万元特殊党费

周智夫在重症监护室中收到交纳特殊党费的收据。姜东军 摄

去年1月,病床上的周智夫戴着氧气面罩接过组织派人送来的党费交纳收据,“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什么挂念也没有了。”

晚年的周智夫病痛缠身,他深感自己时日不多,病重之际主动一次交纳12万元的党费。

周智夫出生在苏北革命老区。19岁,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军走上革命道路。

周智夫左肩窝里有一个弹孔,右肋处深深凹陷,一道长约10厘米的伤疤,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这是战争留在他身上的永久记忆。

1946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时任连队支部书记的周智夫身负重伤,子弹从他左肩窝贯通到右肺,又打进一位战友的小腿。

战友们不顾个人安危,一边与敌人殊死战斗,一边用担架抬着他7次辗转治疗,最终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次战伤,周智夫右肺切除近三分之二,右侧第六根肋骨被摘除,落下三等甲级伤残。

让周智夫铭记一生的,并非自己的战伤,而是战友的牺牲:“我活下来了,可那个年仅17岁的战友却因为截肢伤口感染,最后还是走了。”

一想起这些,周智夫总是老泪纵横:“当年战争环境那么恶劣,党始终没有丢下我,我这条命是党给的,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

革命战争年代的周智夫。(资料图)

“只要革命需要,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党。”这句上世纪50年代周智夫写在《自传》中的话,是他发自肺腑的炽热心声,也是他爱党许国的铮铮誓言。

参加革命以来,从东北到华东、从华东到西南、从西南到华北,周智夫几次跨省调动,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20多次岗位变换。

随着职务的提升,他给自己定下了为组织多着想、多分忧、多添彩,对组织少提要求、少讲条件、少添麻烦的原则。即便离休后,也未向组织张过口、伸过手。

作为一名老党员,周智夫一直笃信笃学党的创新理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上的病痛无法阻挡他的热情:“我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渴望去聆听党的声音,学习党的精神。”

单位组织的政治教育、党课辅导,周智夫从没落过一次。他说:“过组织生活要像过日子一样,认认真真用心过。”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周智夫因多处骨折,只能卧床,他就让家人把他抬到客厅,从头到尾聆听了习主席所作的报告。

周智夫在干休所小花园中阅读报纸。姜东军 摄

周智夫对自己和家人一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去年2月,周智夫的病情稍有好转,他便对家人说:“我在医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钱,咱尽快回家吧。”女儿告诉他不用花个人的钱,他听后很不高兴:“公家的钱也不能随便花,而且更要省着花。”

“公家的便宜,一丁点都不能占!”执行公私分明的家规,周智夫有时候近乎无情。

交完12万元的特别党费后,周智夫对家人提出最后的要求:“我不想要骨灰盒了,也不要留骨灰,让他随着烟雾空气飞向祖国空中,再落入祖国大地,为发展农业再尽微薄能量!”

去年3月28日,周智夫溘然长逝,享年94岁。无愧于党、无愧于心,老人用一生坚守信仰。

纵有艰难险阻

一生向党、初心不改

面临重重考验

信仰坚定、志刚如磐

一本党证、一枚党徽、一笔党费

都是他们忠诚的体现

在党98岁生日的这天

让我们重温入党誓词

感受信仰的力量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资料参考:解放军报、中国军网、老兵e家、新华网 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制图:李玉洁  颜廷志

编辑:胡恬 

编审:任旭

来源:军网微信编辑部 中国军网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