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拥有太湖五分之三的水域面积,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是江苏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县区。
这几天,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村民周玉根忙得不可开交。趁着梅雨季的空当,他加紧修整布置自家民宿,准备7月份开门迎客。
老周原本在太湖有45亩围网养殖水域,去年太湖围网拆除后,他和同村其他养殖户迎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我们养了这么多年螃蟹,一下子要拆除围网,起初大家都不理解,没人肯‘第一个吃螃蟹’,就怕上岸后没了收入!”老周说,政府反复做工作后,大家慢慢意识到,太湖保护不好,别说养螃蟹,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等拿到补偿款,参加完镇里农家乐协会搞的免费培训,洗脚上岸的蟹农们心里敞亮了。老周和家人决定用这笔补偿款,请专业设计团队来设计改造自家的房子,开民宿。“短期收入可能会减少,但守好这一湖清水,就不愁没客人,我们有信心把民宿办好!”这不,还没开张,已有不少人前来咨询订房,做得好一年预计可以进账20多万元,不比养蟹差!
6月底,吴中区2.7万亩太湖围网就将全部拆除验收完毕,图为东山镇太湖围网分区范围。
6月底,吴中区2.7万亩太湖围网就将全部拆除验收完毕,1700多户像周玉根这样的吴中蟹农,除了自主创业,都将由政府统一协调妥善安排工作,投入新的生活。这场持续整整一年的太湖水环境“保卫战”,背后正是吴中区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和效益双“加法”的发展理念。
“脱离环境保护搞产业转型升级是‘竭泽而渔’,脱离高质量发展搞生态环保是‘缘木求鱼’。”吴中区委书记唐晓东认为,吴中拥有太湖五分之三的水域面积,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是全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县区,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好环太湖“加减法”,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找准平衡点,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效益。
为此,吴中区首先向低效用地“开刀”, 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破解发展空间受限的困境。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吴中分局副局长吴翔峰介绍,去年,吴中出台政策,鼓励各地把新增的空间及土地调剂到区级土地指标交易平台,特别是鼓励环太湖地区利用“三优三保”政策,大力推进禁建区内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腾出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有偿调配。结合政策激励和“263行动”,吴中去年整治近3800家“散乱污”企业(作坊),一下子腾出2000多亩土地,为新兴战略产业、生态文旅产业赢得崭新的空间。
临湖镇东吴村离太湖直线距离不过百米,从去年开始对零散分布的一万多平方米厂房进行拆除,并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复垦。“这些厂房大多出租给一些小作坊,污染环境不说,租金也不高,一万多平方米才租了160万元。”东吴村党委书记陈金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复垦后,村里把42亩工业用地指标移交镇里统一调配,每年能拿到200多万元补贴,比原来多了40多万元!同时,村里以太湖农耕文化为引领,依托复垦农田打造出花海、生态蔬菜农场、彩稻种植基地等产业载体,农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去年一举拿下“江苏省精品农业示范村”称号。“以前都说我们前有东山,后有西山,‘走过路过都要错过’,现在生态好了,业态丰富了,游客也多了,我们这儿成了‘走过路过不可错过’!”
“除了大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近年来吴中还瞄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集群,通过‘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重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加减法’调配,拿出更多发展资源向亩产效益更高的创新型企业倾斜。”吴中区区长陈嵘说,通过精准招商和自主培育,目前吴中已集聚一大批细分行业的顶尖领跑者,华为云、汇川技术、立讯精密、斯莱克精密、科沃斯机器人、赛腾精密等一批行业“小巨人”在这里茁壮成长。
绿水青山的强大效益正在持续释放。刚刚结束的吴中区深圳招商推介会上,“家在太湖山水间”成为吴中最大的引资引才招牌,成功签约20个项目,揽下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的大单。一批包括机器人产品研发、5G商用设备制造、细胞技术临床转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今后将陆续落户吴中,为该区效益“加法”持续赋能。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