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网络中国节】白蛇端午“惊变”来自一杯酒,至今习俗还在镇江流传……

2019-06-05 15:01

端午节,已传承2000多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中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比如有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等。在镇江,喝雄黄酒与赛龙舟被打上鲜明的地方特色印记,从文化的渊源流传中,我们能看出民俗的演变,以及那些动人的故事,是如何走入今天的生活。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售卖的香囊、荷包。王呈 摄)

端阳重午叫法多

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的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古人还将端午称为“端阳”“重午”等。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前后,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时期。人们挂起艾草菖蒲,来驱病防蚊。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端午》中说:“五月朔,家家插蒲龙艾虎”,“俗说端午节将菖蒲、艾蒿插于门口,可避群邪,以禳毒气。”《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沿袭至今。此外,过去镇江浴室业在端午节把菖蒲、艾蒿放于浴池,俗说“端午澡”,澡客洗之,可祛病菌。

(市民在购买艾草、菖蒲。王呈 摄)

端午吃粽子

古人花样也挺多

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可算是丰富多彩。除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多种多样的习俗,也暗含着人们避邪驱瘟,安度炎暑的良好愿望。


“五月五,是端阳。悬菖蒲,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这是旧时人们过端午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这样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仍然没有变。


粽子,古称“角黍”“菰黍”“筒粽”等,一般认为至晋代成为端午节食物。粽子最初以黍米为材。晋时添中药材“益智仁”,美其名曰“益智粽”。南北朝又增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馅料。唐时用米已“白莹如玉”。宋时可见“蜜饯粽”,苏东坡诗中尝记“时于粽里见杨梅”。元、明时期始以箬叶、芦苇叶包裹馅料,又添豆沙、松子、枣、胡桃等多种附料。到了清代,则可见“火腿粽”。


赛划龙舟是另一项端午习俗。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欢欢喜喜包粽子。张驰川 摄)

镇江人怎么过端午?

镇江老老少少迎接端午节时,仍然遵循着沿袭至今的习俗。在市民王国亚与陈蕾记忆中,端午节时,家里总会吃粽子,而在小孩的脖子上,常常会挂上个鸭蛋——这是用来吃的,如果考试带个“鸭蛋”回来,一顿打是少不了的。


王国亚说,小时候家里为包粽子,会早早到菜场买粽叶,然后提前一两周开始包。包粽子一般由家中女性长辈出力,种类以白粽为主。孩子们等着粽子煮熟后,蘸以白糖吃。这时大人常会说,少吃一点,吃多了不消化。


过端午,陈蕾会买把艾草挂在门外,也会给小孩买来咸鸭蛋,装在五彩绳编成的兜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她说,这代表着一种祝福。


镇江人还喜欢把百脚绳或是百索绳系在小孩子的手上或是脚上,这是一种五色丝线,装鸭蛋的网兜,也是用五色丝线编成的。


过去,在镇江流传着“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常见“端阳十二红”是: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这么考究的菜品,一般人家怕也凑不齐,有个三四个菜,就算不错的了。

(一位老人为孩子点雄黄酒。新华社 发)

喝雄黄酒与镇江的渊源

说起《白蛇传》,这可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里面的白蛇青蛇报恩的故事,随着书籍、电视的广泛传播,早已深入人心。2006年,“白蛇传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杭州,另一个是镇江。


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研究员、民俗专家罗戎平认为,《白蛇传》中描写的白娘娘喝雄黄酒以致“端午惊变”的故事,发生地就在镇江,提起端午节要喝雄黄酒的习俗,镇江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端午惊变”的故事扣人心弦,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娘饮雄黄酒,白娘娘酒醉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至于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喝雄黄酒了,更多的是以黄酒或是红酒代替,从颜色上看,也与“十二红”的寓意相互吻合。“‘十二红’中的红,有着辟邪的寓意,代表着老百姓希冀未来生活红火的良好愿望。”罗戎平说。


端午节于镇江另一个值得一说的热闹民俗,便是龙舟竞渡,镇江话叫“划龙船”。这一习俗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民间比较倾向于纪念屈原一说。早在明朝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一书中,便有“金山竞渡”一篇,对镇江金山和瓜洲江面上的竞渡情景,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蜐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螘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齐艓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划龙船。宋建设 摄)

文/全媒体记者 陈路 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网、金山网、润州发布、网络综合等

35

端午节,已传承2000多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中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比如有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等。在镇江,喝雄黄酒与赛龙舟被打上鲜明的地方特色印记,从文化的渊源流传中,我们能看出民俗的演变,以及那些动人的故事,是如何走入今天的生活。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售卖的香囊、荷包。王呈 摄)

端阳重午叫法多

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的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古人还将端午称为“端阳”“重午”等。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午前后,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时期。人们挂起艾草菖蒲,来驱病防蚊。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端午》中说:“五月朔,家家插蒲龙艾虎”,“俗说端午节将菖蒲、艾蒿插于门口,可避群邪,以禳毒气。”《镇江市志》记载此俗,沿袭至今。此外,过去镇江浴室业在端午节把菖蒲、艾蒿放于浴池,俗说“端午澡”,澡客洗之,可祛病菌。

(市民在购买艾草、菖蒲。王呈 摄)

端午吃粽子

古人花样也挺多

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可算是丰富多彩。除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多种多样的习俗,也暗含着人们避邪驱瘟,安度炎暑的良好愿望。


“五月五,是端阳。悬菖蒲,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这是旧时人们过端午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这样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仍然没有变。


粽子,古称“角黍”“菰黍”“筒粽”等,一般认为至晋代成为端午节食物。粽子最初以黍米为材。晋时添中药材“益智仁”,美其名曰“益智粽”。南北朝又增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馅料。唐时用米已“白莹如玉”。宋时可见“蜜饯粽”,苏东坡诗中尝记“时于粽里见杨梅”。元、明时期始以箬叶、芦苇叶包裹馅料,又添豆沙、松子、枣、胡桃等多种附料。到了清代,则可见“火腿粽”。


赛划龙舟是另一项端午习俗。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欢欢喜喜包粽子。张驰川 摄)

镇江人怎么过端午?

镇江老老少少迎接端午节时,仍然遵循着沿袭至今的习俗。在市民王国亚与陈蕾记忆中,端午节时,家里总会吃粽子,而在小孩的脖子上,常常会挂上个鸭蛋——这是用来吃的,如果考试带个“鸭蛋”回来,一顿打是少不了的。


王国亚说,小时候家里为包粽子,会早早到菜场买粽叶,然后提前一两周开始包。包粽子一般由家中女性长辈出力,种类以白粽为主。孩子们等着粽子煮熟后,蘸以白糖吃。这时大人常会说,少吃一点,吃多了不消化。


过端午,陈蕾会买把艾草挂在门外,也会给小孩买来咸鸭蛋,装在五彩绳编成的兜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她说,这代表着一种祝福。


镇江人还喜欢把百脚绳或是百索绳系在小孩子的手上或是脚上,这是一种五色丝线,装鸭蛋的网兜,也是用五色丝线编成的。


过去,在镇江流传着“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常见“端阳十二红”是: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这么考究的菜品,一般人家怕也凑不齐,有个三四个菜,就算不错的了。

(一位老人为孩子点雄黄酒。新华社 发)

喝雄黄酒与镇江的渊源

说起《白蛇传》,这可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里面的白蛇青蛇报恩的故事,随着书籍、电视的广泛传播,早已深入人心。2006年,“白蛇传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杭州,另一个是镇江。


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研究员、民俗专家罗戎平认为,《白蛇传》中描写的白娘娘喝雄黄酒以致“端午惊变”的故事,发生地就在镇江,提起端午节要喝雄黄酒的习俗,镇江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端午惊变”的故事扣人心弦,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娘饮雄黄酒,白娘娘酒醉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至于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人喝雄黄酒了,更多的是以黄酒或是红酒代替,从颜色上看,也与“十二红”的寓意相互吻合。“‘十二红’中的红,有着辟邪的寓意,代表着老百姓希冀未来生活红火的良好愿望。”罗戎平说。


端午节于镇江另一个值得一说的热闹民俗,便是龙舟竞渡,镇江话叫“划龙船”。这一习俗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民间比较倾向于纪念屈原一说。早在明朝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一书中,便有“金山竞渡”一篇,对镇江金山和瓜洲江面上的竞渡情景,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蜐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螘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齐艓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划龙船。宋建设 摄)

文/全媒体记者 陈路 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网、金山网、润州发布、网络综合等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