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二月二”龙抬头,南北习俗大不同

2019-03-08 11:08

“二月二”龙抬头

今天,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好年景,春开头,万物在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二月二”的来历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其实,“二月二”是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可不止剪头发这一个习俗,还包括北方的龙抬头节和南方的社日节等民俗活动,南北两地风俗截然不同,这使得“二月二”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别具一格。

北方人这么过“二月二”

一、  “引龙”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引龙”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撒灰引龙”,二是“汲水引龙”。前者主要是以石灰撒在灶间水缸处,用以引龙出世,实际石灰有杀虫的效果;后者则是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二、 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三、祭龙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四、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北方过年有风俗,正月不剃头,生长了一个月的头发必须得在龙抬头日剃掉。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五、接社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南方人这么过“二月二”


一、  祭社  


南方“二月二”祭社习俗,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



二、  撑腰糕


 农历二月初二,江苏苏州民间有吃“撑腰糕”的习俗,市民们纷纷来到糕点店购买“撑腰糕 ”,期盼一年里平安健康。



三、食社饭、糍粑


  社饭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就有此记载。晋周处《风土记》亦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食糍粑之俗多在广东、广西。广西贺州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四、社戏


 社日举行的演艺赛会,为酬神求福,要演“社戏”,又称“土地戏”。宋代陆游《稽山行》说:“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农村中春秋社戏,通常在庙台或临时搭建的野台上演出。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就生动描绘了清末绍兴乡间社戏演出。


还有这些传承已久的习俗:

1

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2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3

炒豆子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龙抬头日

人们许下美好的祈愿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精气神十足

让好运从这头直到那头


来源: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网络

图片:新华社

编辑:何冰


52

“二月二”龙抬头

今天,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好年景,春开头,万物在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二月二”的来历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其实,“二月二”是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可不止剪头发这一个习俗,还包括北方的龙抬头节和南方的社日节等民俗活动,南北两地风俗截然不同,这使得“二月二”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别具一格。

北方人这么过“二月二”

一、  “引龙”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引龙”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撒灰引龙”,二是“汲水引龙”。前者主要是以石灰撒在灶间水缸处,用以引龙出世,实际石灰有杀虫的效果;后者则是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二、 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三、祭龙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四、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北方过年有风俗,正月不剃头,生长了一个月的头发必须得在龙抬头日剃掉。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五、接社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南方人这么过“二月二”


一、  祭社  


南方“二月二”祭社习俗,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



二、  撑腰糕


 农历二月初二,江苏苏州民间有吃“撑腰糕”的习俗,市民们纷纷来到糕点店购买“撑腰糕 ”,期盼一年里平安健康。



三、食社饭、糍粑


  社饭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就有此记载。晋周处《风土记》亦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食糍粑之俗多在广东、广西。广西贺州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四、社戏


 社日举行的演艺赛会,为酬神求福,要演“社戏”,又称“土地戏”。宋代陆游《稽山行》说:“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农村中春秋社戏,通常在庙台或临时搭建的野台上演出。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就生动描绘了清末绍兴乡间社戏演出。


还有这些传承已久的习俗:

1

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2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3

炒豆子

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龙抬头日

人们许下美好的祈愿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精气神十足

让好运从这头直到那头


来源: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网络

图片:新华社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