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2月16日,官方公众号《常州发布》发消息了,题目是“定了!最迟18:00接娃 常州中小学课后服务来了”。事实上,不只是常州,2019年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之前,省内苏州、无锡、徐州、泰州、扬州等多地都相继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实施意见。也所以,2月18日,《交汇点》刊发如是新闻《开学了!江苏中小学生迎来新学期,课后服务升级2.0版本》。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事儿无需多说明,这已然是热之又热的社会焦点。这件民生实事的落地,真心是个大喜讯。只是,《常州发布》那则消息的最后一句话,却让笔者看新闻时的喜悦又杂了一些涩意。这句话是这样的:“开展课后服务对家长来说是福利,但对老师来说无疑又多了份责任。”而这涩意的来源则是:曾经,中小学生减负,结果是“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难不成,这一回,课后服务升级,学生家长减了负,一线老师得增负?
须知,每天下午,中小学生早早放学了,留校的一线老师们却都还在紧张忙碌着。他们不仅要备课、批改作业、写教学感悟、参加教研活动……还有一大批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工作与任务得完成,顺利的情况下也要五六点才下班。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成都商报》1月27日刊发的文章《官方“带娃”能解决痛点吗》中,记者走访成都市多所学校,对话校长、一线教师,了解到的情况却是:教师们都认为课后服务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但基于他们现在实际的工作负担和现有的政策环境,大家普遍热情不高,“更愿意第三方机构介入”;而不少学校校长坦言,家长盼望学校开展课后托管,但学校却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其中一位校长更直说,最担心的问题是在校老师精力和兴趣。
真的,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特别是那些一线岗位的老师们,已然太累了。超负荷工作的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或事例,我们也听了太多太多了。就在3个月前,一篇写在“39岁教师猝死操场”之后的文章戳中了多少一线教师的泪点,那文章的题目恰是——“每位优秀老师的背后,都有一道过度劳累的伤疤!”
还不只是苦与累,有更突出的问题存在。中国人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与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叠加,却迎头撞上了发展进程中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然日益凸显。而中小学老师恰因身处一线岗位,也就自然身处各类教育矛盾冲突激化的风口或风眼,并进而成为各类教育问题教育乱象的“背锅侠”。于是,尽管我们依然在高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惜用最美丽的辞藻来形容老师,但一次次的事件风波中,老师被渐渐污名化却又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11月,《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曾发表文章《中国一线教师现状堪忧 90万毕业生从教不足10%》,其中有言:“对大城市年轻人而言,教师这一岗位也在日渐失去吸引力。收入低,工作压力大,没有成就感,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教师队伍。”
回到文章开头的课后服务新闻,毋庸置疑,这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但做任何事情,核心在人。事关教育的改革,老师不可忽视,他们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2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好局起好步,2019年教育部将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重点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振新时代师道尊严塑造新时代教师良好形象;重点二:解决部分地方对教师教育重视不够、经费不足、体系不力问题;重点三:创新编制配备,解决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总量不足难题……重点六:强化待遇和权益保障,提高教师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编辑 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