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进入腊月,在喜迎新春佳节的同时,四世同堂的市民王桂宝一家1月29日刚刚为老父亲王海清过完100周岁的生日寿宴,全家人仍沉浸在幸福之中。寿宴现场,全家40多人合拍了一张全家福,定格下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家住余福里的王桂宝,出生于1954年,他从年轻时就喜爱摄影,为家里留下许多合影照片,记录了家庭人口的变化与家庭条件的改善。
曾经全家9口挤住30平方米
(1980年王桂宝一家与父母在金山拍摄的全家福)
(1981年王桂宝家的第一张彩色合影照片)
走进王桂宝家,王海清老人亲自给记者打开家门。出生于1919年的他,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腿脚灵便。
王海清一生生育了7个子女,5女2子,如今个个健在,长子王桂林今年79岁,最小的女儿王桂娟,也已经64岁。四代同堂的整个大家庭共有成员55人,重孙辈达到12人。多年来,他一直和小儿子王桂宝住在一起,由王桂宝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退休前,王海清在皮革制品厂工作。王桂宝记得,当时他们全家9口人住在余福里的一幢老房子,仅有一间一厢,共30平方米,父母两人的工资都只有25元,小时候家里饭桌上吃得最多的是山芋和包菜。子女多,家庭生活贫困,为了抚养孩子,王海清在壮年时常去血站卖血。卖一次血能得到15元钱和半斤红糖、半斤鸡蛋、两斤糯米、二两油的营养食品。通过卖血的补贴,他和老伴一起把7个孩子全部拉扯成人。
到了1971年,兄弟姐妺全部参加工作,王家的生活条件才有所改善。王海清说,真正的生活条件变好,是在计划经济取消之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家的收入高了,不管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随着改革开放,全家人的收入节节升高,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9年,全家兄弟姐妺都有了自己的新房,王桂宝也在单位分到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一室半一厅的住房。
因拆迁搬家,王桂宝只找到2012年二姐王桂芳70岁生日时,全家兄弟姐妺7人和各自的爱人与老父亲一起拍摄的全家福。在这张照片上,全家15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其乐融融。
如今家家有房 退休金用不掉
(2012年王桂宝兄弟姐妺和爱人们与老父亲王海清的全家福)
(王海清100岁生日四世同堂合影)
王桂宝提供了一张1981年他的一家三口加上外甥4个人的合影照片,这也是他家第一张彩色合影照。照片中,爱人曹来娣抱着刚刚出生6个月的女儿。
拍彩照在那个年代算是一件奢侈的事,这张照片是王桂宝用三脚架和海鸥A4相机在家里自拍的,他说:“买一卷富士彩色胶卷要15元钱,冲洗一张5英寸的彩照就要1.5元。”镇江没有好的彩扩设备,他特地把胶卷送到南京去冲洗。
1980年结婚时,王桂宝在钢铁厂工作,工资每月36.9元,曹来娣在塑料六厂工作,工资每月26.3元。他们的婚宴设在伯先公园边上的镇江饭店,“15元钱一桌酒,随礼也只有三五元钱。”照片中他们的身后有一盏粉色灯罩的落地灯,他笑着说,这在当时称得上是时髦的家居设备了。身为家里第6个孩子,其他兄弟姐妺此时都已独立成家,父母把家里的大房间让出来给他做新房,老夫妻则住进了厢房。
1983年秋天,王桂宝带着信佛的母亲一起到金山拜佛,他们一家三口和父母在金山宝塔前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他们站在现在金山大雄宝殿的位置上,此处仍是一片平地。父子俩在照片中都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母亲穿着老式的斜襟衫,曹来娣则穿着当时比较流行的直筒裤。
如今,王桂宝夫妻俩都已退休,他和爱人与父亲同住在如意江南一套80平方米的电梯房里,王桂宝自豪地说,他和爱人的退休工资近万元。现在他的兄弟姐妺每家都有自己的住房,有的人手上甚至有两三套房子。
生活安逸的王海清每天上午都要出门在小区周边转一圈,有时还乘坐公交车到大市口转转。老人随身带着老年公交卡,虽然没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可他总习惯在身上揣上几百元钱。上世纪80年代,他刚退休时工资仅为32元,经过多年的调整,现在已经拿到3000多元,每月政府还给老人补贴100元。说到现在的生活,王海清连说:“现在日子好过呢,过去吃不饱,什么都要计划。现在想买什么买什么,退休金吃不掉用不掉。”(全美体记者 马彦如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