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王菲
经过一年多的铺垫,2018年最后一天,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发改委、公安等九个部门,打出了中小学生减负组合拳,30条措施囊括了学校、课外机构管理、家庭教育心态等涉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方面面。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是诟病已久的顽疾。从1955年第一道减负令出台至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分析个中原因,不外乎指挥棒导向、剧场效应、课堂效率等。
恢复高考40多年来,基本沿用了用分数衡量能力、用考试遴选人才的人才选拔方式,学业压力自然体现在延长学习时间、一切以分数尤其是高考分数为导向上。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步伐日益加速,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逐渐成型,为中小学生真正减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学习竞争中,剧场效应非常明显。何为剧场效应?即人们在剧场中观看表演,一些人为了获得更佳的观赏角度选择站起来,迫使剧场内所有人最终都选择站着观看表演。虽然人人都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但获得的效果却如同开场时一样。
减负之所以越减越重,很大程度上源于课外机构向家长们兜售教育焦虑。剧场效应的前提是规则执行者失位。过去的一年中,教育部完成了对课外机构的摸排和整改,执行之凌厉、处理之果决,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强有力的行政介入,为消弭剧场效应、缓解教育焦虑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决定减负成功与否最核心的部分,则是课堂效率。减负的初衷,无疑是为童年松绑,但绝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减负所应该减下去的,是不应该有的负担,而不是降低和牺牲质量。
熬时间、增加课时的“添油”战术不灵了,一股脑儿题山卷海的手段失效了。提高课堂效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办法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课堂水准,才是减负的应有之义。这既是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创新教育方法、消弭分数指挥棒与学生知识水平落差的要求。
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并非只出现在偏远农村,在大中型城市甚至一线城市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被追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高水平、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30条减负令为这个庞大系统按下了启动键,但需要更多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减负的初衷,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