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南京的发展规划, 谈镇江的“危”与“机”

2018-12-28 15:46

□ 华 翔

局势已然很明显了,关于南京扛起“省会责任”地理路径的选择。

12月21日,省内多家媒体均有报道,沿江高铁通道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已经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开展预可研审查,工作推进目标则是力争“十三五”期间早日开工建设,确保2025年前建成通车。从新闻报道媒体的区域分布已经透露信息,除了驻南京的省级媒体,大力报道的就是诸多苏北城市,扬州、泰州、南通,甚至还有远在江苏东北角的连云港。因为,这条沿江高铁通道,在省内,是北沿江,走扬州—泰州—南通线。而连云港、徐州等更北面的城市则可以通过盐青、连淮扬镇、盐泰锡常宜等多条在建、规划铁路与沿江高铁无缝连接,从而与省城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也就有了更加深化联系、更多层面辐射的可能。而更能看出南京跨江发展、辐射苏北、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决心的则是12月25日现代快报的消息《南京最新总体规划出炉 未来有28条过江通道》。新闻透露,《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公示,其中,规划预控过江通道25处,计28条, 其中过江公路与城市道路15条,过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13条。至2035年就要规划建设23处,计26条。不仅如此,更进一步的是,南京将江北地区提升到了中心城区的高度。规划确定南京两个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在公示的规划图上,江北新主城的面积比千年历史的江南老主城可小不了多少。具体数据则是,江北新主城,规划范围223平方千米,规划城镇建设用地196平方千米,规划城镇人口规模180万人,其定位则明确为江北国家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再对比江南主城的定位——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知识创新策源地和品质宜居城区,其意义不言而喻。

现代快报的新闻中,也提及了南京规划对宁镇扬一体化的描述。比如“推动南京与镇江、扬州在城镇功能、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与对接,将宁镇扬三市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成为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再比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建设宁镇312科技创新带和宁扬沿江智造创新链;建设高效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宁镇扬主枢纽站间半小时通达。主城区间一小时通达,统筹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公共资源,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服务均衡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协同推进环境整治。

面对南京这份规划,我们应该有所想有所思更有所动。要有“危”的意识。省城辐射苏北,倘若以跨江北上为主路径,决策一旦确定,资源不断倾斜,东边的我们若没有相应的对策和动作,则有可能错过这一趟“发展高速列车”。更当有“机”的敏锐。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发挥镇江作用、体现镇江功能、促进镇江发展,镇江当有更进一步更深一度的积极作为。当务之急,或应是在各项一体化工作推进中,着重“同城化”功能的体现。譬如一体化交通网络,不仅重视快速化,更要着墨于“公交化”。如是,再加上公共资源共享,镇江宜居的特色就能彰显,“工作在南京、生活在镇江”就有可能。再如整合创新资源,不只是打造一两条示范带,而是让两地的创新创业企业都能够享受一样的扶持政策和“同城”待遇。如是,镇江创业成本较低的优势就能突显,“创新集聚在南京、创业洼地在镇江”或者“研发中心在南京、产业基地设镇江”等就有可能……事实上,在地理区位看,做大做强南京,最好的路径就是东向,与镇江融合发展。而这也就是镇江的一个重大机遇。现在的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一是规划上的同位思考与错位发展,二是实践中的资源集成与政策“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镇江已做了很多,期待能做得更多。

编辑:花蕾

52

□ 华 翔

局势已然很明显了,关于南京扛起“省会责任”地理路径的选择。

12月21日,省内多家媒体均有报道,沿江高铁通道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已经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开展预可研审查,工作推进目标则是力争“十三五”期间早日开工建设,确保2025年前建成通车。从新闻报道媒体的区域分布已经透露信息,除了驻南京的省级媒体,大力报道的就是诸多苏北城市,扬州、泰州、南通,甚至还有远在江苏东北角的连云港。因为,这条沿江高铁通道,在省内,是北沿江,走扬州—泰州—南通线。而连云港、徐州等更北面的城市则可以通过盐青、连淮扬镇、盐泰锡常宜等多条在建、规划铁路与沿江高铁无缝连接,从而与省城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也就有了更加深化联系、更多层面辐射的可能。而更能看出南京跨江发展、辐射苏北、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决心的则是12月25日现代快报的消息《南京最新总体规划出炉 未来有28条过江通道》。新闻透露,《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公示,其中,规划预控过江通道25处,计28条, 其中过江公路与城市道路15条,过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13条。至2035年就要规划建设23处,计26条。不仅如此,更进一步的是,南京将江北地区提升到了中心城区的高度。规划确定南京两个中心城区,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构成。在公示的规划图上,江北新主城的面积比千年历史的江南老主城可小不了多少。具体数据则是,江北新主城,规划范围223平方千米,规划城镇建设用地196平方千米,规划城镇人口规模180万人,其定位则明确为江北国家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再对比江南主城的定位——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知识创新策源地和品质宜居城区,其意义不言而喻。

现代快报的新闻中,也提及了南京规划对宁镇扬一体化的描述。比如“推动南京与镇江、扬州在城镇功能、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与对接,将宁镇扬三市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成为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区”。再比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建设宁镇312科技创新带和宁扬沿江智造创新链;建设高效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宁镇扬主枢纽站间半小时通达。主城区间一小时通达,统筹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公共资源,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服务均衡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协同推进环境整治。

面对南京这份规划,我们应该有所想有所思更有所动。要有“危”的意识。省城辐射苏北,倘若以跨江北上为主路径,决策一旦确定,资源不断倾斜,东边的我们若没有相应的对策和动作,则有可能错过这一趟“发展高速列车”。更当有“机”的敏锐。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发挥镇江作用、体现镇江功能、促进镇江发展,镇江当有更进一步更深一度的积极作为。当务之急,或应是在各项一体化工作推进中,着重“同城化”功能的体现。譬如一体化交通网络,不仅重视快速化,更要着墨于“公交化”。如是,再加上公共资源共享,镇江宜居的特色就能彰显,“工作在南京、生活在镇江”就有可能。再如整合创新资源,不只是打造一两条示范带,而是让两地的创新创业企业都能够享受一样的扶持政策和“同城”待遇。如是,镇江创业成本较低的优势就能突显,“创新集聚在南京、创业洼地在镇江”或者“研发中心在南京、产业基地设镇江”等就有可能……事实上,在地理区位看,做大做强南京,最好的路径就是东向,与镇江融合发展。而这也就是镇江的一个重大机遇。现在的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一是规划上的同位思考与错位发展,二是实践中的资源集成与政策“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镇江已做了很多,期待能做得更多。

编辑:花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