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大量剧透!南京长江大桥那些事,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2018-12-25 11:18 交汇点  

当年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方案竟有58个之多,它们都长啥样?为什么大桥又叫“争气桥”?“争气钢”的提法是什么原因?建桥时研究人员写下的关于深潜水的笔记都写了些什么?……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休养生息”两年多的南京长江大桥即将在12月29日霸气回归,由江苏省档案馆等主办,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协办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明天将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诸多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档案史料将首度与观众见面。开展前夕,交汇点记者跟随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新闻发言人孙敏提前观展,给大家一次性“剧透”。



诸多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大桥档案史料将首度与观众见面

“这次展览总面积300多平米,虽然面积不算很大,但展出的近千张图片、文字史料以及模型都绝对算得上大桥档案的精华,其中,按1:500比例制作的大桥模型是特地从武汉拿过来展出的。”孙敏告诉记者,因为大桥档案分别收藏于江苏省档案馆、武汉中铁大桥局、南京市档案馆和南京市城建档案馆,“所以这次可以说是四方联动,梳理出了大桥档案的精髓,十分难得”。



记者在展馆里走了一圈,展览分为“千年建桥梦”“九载架飞虹”“精神永流传”“历史铸丰碑”四个篇章,通过精彩丰富的档案史料,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其中许多档案史料,尤其是建桥过程中的一些现场照片、日记文字都是首次和大家见面,可以说是全景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大桥半个多世纪的厚重历史。”孙敏透露。



“争气钢”是怎样炼成的?“争气桥”是如何建成的?

展览第二个篇章中有一个版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几幅设计图和手绘图看上去十分抢眼,走近一看,原来是当年大桥桥头堡征集来的部分设计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桥桥头堡是由周恩来总理最终敲定的,“红旗代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但是当年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可是颇费心思,南京和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全国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征集,共收到58个方案。



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新政权、新制度最具体的礼赞,当年有着“争气桥”之称。据孙敏介绍,不同于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开工之初恰逢中苏关系破裂之际。“苏联专家撤出中国,建桥所需的优质钢材也被苏联断供。”这个时候,“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山钢铁挑起了这个重担,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试验,闯过了重重难关,生产出了“16锰”低合金钢,也被称为“争气钢”。一副黑白照片上,在写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的背景下,技术人员正在专心轧制钢材,让人看了心生感动和敬佩。



一张潜水员准备下水的老照片看上去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其实背后的故事堪称“传奇”,孙敏告诉记者,大桥施工过程中最难做的是水下作业,“桥墩沉井井底清岩工程的潜水深度达66米,超过当时国际公认的空气潜水极限深度”,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经过周密测算,研制出了“水面吸氧减压法”等潜水方案,有96人次深潜水达到69至71米,“用最普通的设备创造了世界潜水史上的奇迹”。



一场展、一个库、一套书、一部片、一本史,五个“一”亮点在哪里?

此次展览恰逢大桥建成50周年,又特地安排在了大桥封闭维修开通前,因此受到了多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孙敏表示,此次展览目的首先是唤醒当年的珍贵记忆,“2015年4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大桥不仅是南京的城市记忆,更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是国家记忆,需要传承下去。”其次是为了弘扬大桥精神,“弘扬我们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当年建设大桥时的八个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第三是坚定自信,“大桥建设充分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就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展览其实只是一部分。”据孙敏透露,此次江苏省档案馆联合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武汉中铁大桥局、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出版社、南京电视台、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单位,对珍藏50多年的大桥档案进行共同开发利用,历时近一年时间,精心打造了“五个一”系列精神文化产品,为南京长江大桥50华诞献礼,“其他四个‘一’分别是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综合档案数据库、一套《南京长江大桥档案》丛书、一部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以及一本《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



这四个“一”也都各有亮点:江苏省档案馆和武汉中铁大桥局共同将保管的数万页南京长江大桥文书、图纸、照片等各类档案,进行专门的数字化加工,形成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综合档案数据库;《南京长江大桥档案》丛书汇编了南京长江大桥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文字和图纸等档案,丰富详实地记载了大桥从立项规划、选址勘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科研攻关等过程;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用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史料和影像资料,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规划设计过程、建造过程,作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特别节目,已于12月20日正式开播;而口述史在广泛征集大桥建设的领导者、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保卫者口述档案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甄别、精心编撰,最终成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和史料价值。

“其中,丛书中有两本以及口述史都将在26号的开展仪式上首发。”据孙敏透露,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明年2月,“来参观的观众还可以通过现场设置的‘大桥邮局’邮寄明信片,即使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和游客,届时也可以通过关注‘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观展’。此外,我们还推出了‘我与大桥合张影’H5互动活动,同样关注‘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参与。”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


38

当年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方案竟有58个之多,它们都长啥样?为什么大桥又叫“争气桥”?“争气钢”的提法是什么原因?建桥时研究人员写下的关于深潜水的笔记都写了些什么?……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休养生息”两年多的南京长江大桥即将在12月29日霸气回归,由江苏省档案馆等主办,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协办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明天将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诸多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档案史料将首度与观众见面。开展前夕,交汇点记者跟随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新闻发言人孙敏提前观展,给大家一次性“剧透”。



诸多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大桥档案史料将首度与观众见面

“这次展览总面积300多平米,虽然面积不算很大,但展出的近千张图片、文字史料以及模型都绝对算得上大桥档案的精华,其中,按1:500比例制作的大桥模型是特地从武汉拿过来展出的。”孙敏告诉记者,因为大桥档案分别收藏于江苏省档案馆、武汉中铁大桥局、南京市档案馆和南京市城建档案馆,“所以这次可以说是四方联动,梳理出了大桥档案的精髓,十分难得”。



记者在展馆里走了一圈,展览分为“千年建桥梦”“九载架飞虹”“精神永流传”“历史铸丰碑”四个篇章,通过精彩丰富的档案史料,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其中许多档案史料,尤其是建桥过程中的一些现场照片、日记文字都是首次和大家见面,可以说是全景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大桥半个多世纪的厚重历史。”孙敏透露。



“争气钢”是怎样炼成的?“争气桥”是如何建成的?

展览第二个篇章中有一个版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几幅设计图和手绘图看上去十分抢眼,走近一看,原来是当年大桥桥头堡征集来的部分设计方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桥桥头堡是由周恩来总理最终敲定的,“红旗代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但是当年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可是颇费心思,南京和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全国建筑设计单位进行征集,共收到58个方案。



作为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新政权、新制度最具体的礼赞,当年有着“争气桥”之称。据孙敏介绍,不同于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开工之初恰逢中苏关系破裂之际。“苏联专家撤出中国,建桥所需的优质钢材也被苏联断供。”这个时候,“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山钢铁挑起了这个重担,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试验,闯过了重重难关,生产出了“16锰”低合金钢,也被称为“争气钢”。一副黑白照片上,在写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的背景下,技术人员正在专心轧制钢材,让人看了心生感动和敬佩。



一张潜水员准备下水的老照片看上去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其实背后的故事堪称“传奇”,孙敏告诉记者,大桥施工过程中最难做的是水下作业,“桥墩沉井井底清岩工程的潜水深度达66米,超过当时国际公认的空气潜水极限深度”,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经过周密测算,研制出了“水面吸氧减压法”等潜水方案,有96人次深潜水达到69至71米,“用最普通的设备创造了世界潜水史上的奇迹”。



一场展、一个库、一套书、一部片、一本史,五个“一”亮点在哪里?

此次展览恰逢大桥建成50周年,又特地安排在了大桥封闭维修开通前,因此受到了多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孙敏表示,此次展览目的首先是唤醒当年的珍贵记忆,“2015年4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大桥不仅是南京的城市记忆,更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是国家记忆,需要传承下去。”其次是为了弘扬大桥精神,“弘扬我们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当年建设大桥时的八个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第三是坚定自信,“大桥建设充分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就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展览其实只是一部分。”据孙敏透露,此次江苏省档案馆联合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武汉中铁大桥局、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出版社、南京电视台、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单位,对珍藏50多年的大桥档案进行共同开发利用,历时近一年时间,精心打造了“五个一”系列精神文化产品,为南京长江大桥50华诞献礼,“其他四个‘一’分别是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综合档案数据库、一套《南京长江大桥档案》丛书、一部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以及一本《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口述史。”



这四个“一”也都各有亮点:江苏省档案馆和武汉中铁大桥局共同将保管的数万页南京长江大桥文书、图纸、照片等各类档案,进行专门的数字化加工,形成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综合档案数据库;《南京长江大桥档案》丛书汇编了南京长江大桥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文字和图纸等档案,丰富详实地记载了大桥从立项规划、选址勘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科研攻关等过程;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用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史料和影像资料,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规划设计过程、建造过程,作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特别节目,已于12月20日正式开播;而口述史在广泛征集大桥建设的领导者、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保卫者口述档案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甄别、精心编撰,最终成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知识性和史料价值。

“其中,丛书中有两本以及口述史都将在26号的开展仪式上首发。”据孙敏透露,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明年2月,“来参观的观众还可以通过现场设置的‘大桥邮局’邮寄明信片,即使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和游客,届时也可以通过关注‘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观展’。此外,我们还推出了‘我与大桥合张影’H5互动活动,同样关注‘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参与。”



来源:交汇点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