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董新建:书剑并举方圆相济的女检察官

2018-12-13 08:52

人物小档案:

董新建(笔名苏方圆),女,江苏镇江人,当过知青、做过工人,1985年考入镇江市人民检察院,历任书记员、助检员、检察员、公诉处长、副检察长。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近百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出版过长篇小说《生死一线间》、《魔方》、《悬崖边》、《风雪将至》,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

董新建的故事,是典型的“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在时代的声色光影里,她的人生起伏,本身就像她钟爱的长篇小说。

和同代许多人一样,她自幼有一个明丽的作家梦。也和同代的许多人一样,这个梦远非一帆风顺,被滚滚洪流裹挟着,她下放农村一去就是6年,当工人一当就是10年。如果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这个看起来与作家“挨不着边”的开头,似乎预示着未来的写作之路是崎岖的。

1985年,全国检察机关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董新建以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考入了镇江市人民检察院,但穿上制服,戴上大檐帽的自豪在刚踏上岗位不久就遭到重重一击。

那天天还未亮,她与同事们就坐车前往看守所,监督一场死刑的执行。死刑犯拖着粗重的脚镣被带到审讯室,时至今日,她还记得那是个英俊的、有点孩子气的青年。带队的刘科长说,这个死刑犯为了抢钱,杀了一家三口,其中还有5岁的小女孩。整个行刑的过程中她都不敢正眼看那个死刑犯。枪声响起,撼人心魄。刘科长走上前去确认罪犯是否死亡,并记下了时间。董新建浑身发抖,眼泪簌簌地流下来。这是她进检察院后第一次哭泣。在此之前,她连杀鸡都不敢看。那一刻,她萌生退意。然而刘科长说,人命关天,死刑执行不能出一点差错,检察官的使命庄严而神圣。董新建咬咬牙点了点头。

习惯了检察官的工作,日趋疏远了文学,时光也悄然进入90年代。此时的社会氛围已经有了变化,生活更富足,文化更多元,但打开窗子进来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这是开放必然要承受的代价——总不能为了怕蚊虫而永远关着门窗画地为牢。于是法律战线要打的“仗”多了,其形态也跟从前不同。用董新建自己的话说:“来自现实生活的残酷,远比看死刑执行更加触目惊心。”

市区发生了一起前所未有的惨案,造成多人死伤。董新建在审案时发现引发并指使犯罪的“老大”竟没有被起诉。经过一番补充侦查,此人不仅涉嫌犯罪,而且是主犯。同时,还有9名涉案人员也应该逮捕。她向检察长汇报了案情以及作为承办人个人的意见,得到检察长支持。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成立了专案组,进行全力追捕。没想到,陌生人的威胁电话来了,半夜砸窗的事情发生了,放学回家的女儿“不慎”掉进了臭水沟……董新建又一次流泪了,她一把搂过女儿,感愧交集。可是当丈夫问她后不后悔时,她毅然说不!她以行动演绎着这个“不”字,经过几番坚持、几番周旋、几番波折,主犯从犯被全部捉拿归案。她这才体会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女检察官的艰辛和无畏。这种较量没有把她打倒,反而使她的心志越来越坚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日益普及,深刻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也不能简单视为一句笑话。有多少青少年正是接触了网络,自控力不够,才走入了人生的歧途。

董新建经办过一起强奸案,犯下重罪的歹徒竟然是一群半大孩子。他们最大的19岁,最小的才15岁。在看守所里,首先提审的年龄最小的犯罪嫌疑人张某个头矮小,站在那里,头正好高出桌子,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还没说话就哭着要回家。凶恶残忍与天真无邪是这样矛盾地存在于他身上。最终,张某因在学校表现好,又是初犯、偶犯、从犯的未成年人,市检察院对其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

最后提审的主犯文某,一米七八的成人身材,却掩不住娃娃脸上的稚气。他把一切都扛下来意图减轻同伙的罪责,小小年纪竟挺讲“义气”。董新建查过,在家里,他是一个孝子,16岁那年,父亲在一场大火中丧生,此后他就不再上学,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经营小本生意。人性,就像经典小说所刻画的那样,复杂诡谲得超出想象。最终,文某被判死刑立即执行。他请求写一封遗书给他母亲,要母亲好好活下去。董新建答应了。他递上遗书的时候说了句:“阿姨,您多保重,我先走了。”董新建险些又要流泪,但这次,她让泪化成了血往心里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法学思想和法律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董新建那“惩罚犯罪不是检察官的唯一职责”的念头不仅潜滋暗长,还最终通过申报省检察院的调研课题,结晶为《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实务》一书。这期间,董新建在报纸杂志上陆续发表了30多篇、20余万字的女检察官手记,记录下隐藏在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痛楚。

董新建在检察阵地上坚守了30年,从书记员一步步干到副检察长,经手上千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无数个真实案例,无数次心灵碰撞,让她无法释怀。写小说的冲动,在某一天瞬间重燃,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下班后她的第一心愿就是回家,简单晚餐后静静坐在电脑前,编织那些源于真实而又经过提炼的故事。退休后,时间自由支配,她创作的势头简直可以用喷发来形容。

经过13个年头的业余创作,她完成了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生死一线间》《魔方》《悬崖边》。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她曾经接触过的罪犯的影子,女检察官苏方圆有她自己的影子,但也不能画上等号。苏方圆是一个忠诚、正直、善良的女人,烙着作者的印迹,同时也有着作为虚构角色的独有的禀赋和个性。书中许多场面是董新建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的,于是她仿佛和她的苏方圆一起奋斗、挣扎、欢笑、哭泣。从此,在微信上,在书面上,她就多了个“苏方圆”的“身分”。

文学界的新人崭露头角原是困难的,但当下文坛的潮流却是草根作家大量崛起,网络小说方兴未艾。稍显特别的,是她的作品其实是“发表在网络上的小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小说”。现实主义的作风,迥异于穿越、玄幻、言情的选材,反而令她在网上显得那么另类和醒目,江山文学网上超过10万的点击率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对法律界客观精细的呈示和深刻的社会观照、人性反思,她的作品无意中契合了社会对改革开放40年来总结经验、回顾成就、反思不足、展望未来的内在需求。因此小说一经面世,即受到各方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将小说《生死一线间》改编拍摄成了30集电视连续剧,《悬崖边》则入围了茅盾文学奖。

人生很奇妙,以为远离了,没想到画了一个圈又回归了。用小说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对正义的追求;用法律之光照彻小说的每个角落,使之始终保持着积极、正能量,是最好的状态。董新建幸运地维持着这个状态。左书右剑,外方内圆,亦法亦文,亦刚亦柔,董新建/苏方圆的作家梦,已经实现了,且还在持续地实现中。(陶然)

编辑 贺莺

49

人物小档案:

董新建(笔名苏方圆),女,江苏镇江人,当过知青、做过工人,1985年考入镇江市人民检察院,历任书记员、助检员、检察员、公诉处长、副检察长。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近百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出版过长篇小说《生死一线间》、《魔方》、《悬崖边》、《风雪将至》,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

董新建的故事,是典型的“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在时代的声色光影里,她的人生起伏,本身就像她钟爱的长篇小说。

和同代许多人一样,她自幼有一个明丽的作家梦。也和同代的许多人一样,这个梦远非一帆风顺,被滚滚洪流裹挟着,她下放农村一去就是6年,当工人一当就是10年。如果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这个看起来与作家“挨不着边”的开头,似乎预示着未来的写作之路是崎岖的。

1985年,全国检察机关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董新建以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考入了镇江市人民检察院,但穿上制服,戴上大檐帽的自豪在刚踏上岗位不久就遭到重重一击。

那天天还未亮,她与同事们就坐车前往看守所,监督一场死刑的执行。死刑犯拖着粗重的脚镣被带到审讯室,时至今日,她还记得那是个英俊的、有点孩子气的青年。带队的刘科长说,这个死刑犯为了抢钱,杀了一家三口,其中还有5岁的小女孩。整个行刑的过程中她都不敢正眼看那个死刑犯。枪声响起,撼人心魄。刘科长走上前去确认罪犯是否死亡,并记下了时间。董新建浑身发抖,眼泪簌簌地流下来。这是她进检察院后第一次哭泣。在此之前,她连杀鸡都不敢看。那一刻,她萌生退意。然而刘科长说,人命关天,死刑执行不能出一点差错,检察官的使命庄严而神圣。董新建咬咬牙点了点头。

习惯了检察官的工作,日趋疏远了文学,时光也悄然进入90年代。此时的社会氛围已经有了变化,生活更富足,文化更多元,但打开窗子进来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这是开放必然要承受的代价——总不能为了怕蚊虫而永远关着门窗画地为牢。于是法律战线要打的“仗”多了,其形态也跟从前不同。用董新建自己的话说:“来自现实生活的残酷,远比看死刑执行更加触目惊心。”

市区发生了一起前所未有的惨案,造成多人死伤。董新建在审案时发现引发并指使犯罪的“老大”竟没有被起诉。经过一番补充侦查,此人不仅涉嫌犯罪,而且是主犯。同时,还有9名涉案人员也应该逮捕。她向检察长汇报了案情以及作为承办人个人的意见,得到检察长支持。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成立了专案组,进行全力追捕。没想到,陌生人的威胁电话来了,半夜砸窗的事情发生了,放学回家的女儿“不慎”掉进了臭水沟……董新建又一次流泪了,她一把搂过女儿,感愧交集。可是当丈夫问她后不后悔时,她毅然说不!她以行动演绎着这个“不”字,经过几番坚持、几番周旋、几番波折,主犯从犯被全部捉拿归案。她这才体会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女检察官的艰辛和无畏。这种较量没有把她打倒,反而使她的心志越来越坚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日益普及,深刻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也不能简单视为一句笑话。有多少青少年正是接触了网络,自控力不够,才走入了人生的歧途。

董新建经办过一起强奸案,犯下重罪的歹徒竟然是一群半大孩子。他们最大的19岁,最小的才15岁。在看守所里,首先提审的年龄最小的犯罪嫌疑人张某个头矮小,站在那里,头正好高出桌子,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还没说话就哭着要回家。凶恶残忍与天真无邪是这样矛盾地存在于他身上。最终,张某因在学校表现好,又是初犯、偶犯、从犯的未成年人,市检察院对其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

最后提审的主犯文某,一米七八的成人身材,却掩不住娃娃脸上的稚气。他把一切都扛下来意图减轻同伙的罪责,小小年纪竟挺讲“义气”。董新建查过,在家里,他是一个孝子,16岁那年,父亲在一场大火中丧生,此后他就不再上学,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经营小本生意。人性,就像经典小说所刻画的那样,复杂诡谲得超出想象。最终,文某被判死刑立即执行。他请求写一封遗书给他母亲,要母亲好好活下去。董新建答应了。他递上遗书的时候说了句:“阿姨,您多保重,我先走了。”董新建险些又要流泪,但这次,她让泪化成了血往心里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法学思想和法律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董新建那“惩罚犯罪不是检察官的唯一职责”的念头不仅潜滋暗长,还最终通过申报省检察院的调研课题,结晶为《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实务》一书。这期间,董新建在报纸杂志上陆续发表了30多篇、20余万字的女检察官手记,记录下隐藏在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痛楚。

董新建在检察阵地上坚守了30年,从书记员一步步干到副检察长,经手上千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无数个真实案例,无数次心灵碰撞,让她无法释怀。写小说的冲动,在某一天瞬间重燃,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下班后她的第一心愿就是回家,简单晚餐后静静坐在电脑前,编织那些源于真实而又经过提炼的故事。退休后,时间自由支配,她创作的势头简直可以用喷发来形容。

经过13个年头的业余创作,她完成了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生死一线间》《魔方》《悬崖边》。小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她曾经接触过的罪犯的影子,女检察官苏方圆有她自己的影子,但也不能画上等号。苏方圆是一个忠诚、正直、善良的女人,烙着作者的印迹,同时也有着作为虚构角色的独有的禀赋和个性。书中许多场面是董新建亲眼见过或亲身经历的,于是她仿佛和她的苏方圆一起奋斗、挣扎、欢笑、哭泣。从此,在微信上,在书面上,她就多了个“苏方圆”的“身分”。

文学界的新人崭露头角原是困难的,但当下文坛的潮流却是草根作家大量崛起,网络小说方兴未艾。稍显特别的,是她的作品其实是“发表在网络上的小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小说”。现实主义的作风,迥异于穿越、玄幻、言情的选材,反而令她在网上显得那么另类和醒目,江山文学网上超过10万的点击率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对法律界客观精细的呈示和深刻的社会观照、人性反思,她的作品无意中契合了社会对改革开放40年来总结经验、回顾成就、反思不足、展望未来的内在需求。因此小说一经面世,即受到各方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将小说《生死一线间》改编拍摄成了30集电视连续剧,《悬崖边》则入围了茅盾文学奖。

人生很奇妙,以为远离了,没想到画了一个圈又回归了。用小说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对正义的追求;用法律之光照彻小说的每个角落,使之始终保持着积极、正能量,是最好的状态。董新建幸运地维持着这个状态。左书右剑,外方内圆,亦法亦文,亦刚亦柔,董新建/苏方圆的作家梦,已经实现了,且还在持续地实现中。(陶然)

编辑 贺莺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