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新华社
秋收大忙时节,句容天王镇戴庄村的农田与别处不同,很是安静,因为种植的越光水稻成熟早,9月底就收割了,不少稻田里已经种上红花草或苕子,用作绿肥。今年,戴庄不仅常规的越光单季稻丰收了,而且200亩试验田里,首次试种的越光双季稻也初获成功。
村委会主任余善文欣喜地告诉记者:“越光双季稻中5月初插秧的前作稻,8月初每亩就收了650斤,已超过了越光单季稻600斤的亩产量。虽然后作稻因秧苗在育秧大棚内雾化降温时出了点问题,最终产量可能不太理想,但我们已及时总结经验,相信明年双季稻的亩均总产量不会低于1000斤,村里已决定将双季稻试种面积扩大到800亩。”
越光双季稻是戴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新成果之一,而纵观戴庄村40年来的历程,找到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高效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之路无疑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秘诀之一。而在2001年之前,地处句容南大门的戴庄村还在苦苦探寻着适合本地发展的良方。
戴庄人穷怕了热盼巨变
戴庄村位于瓦屋山西麓,是当时茅山革命老区最穷的一个村,靠天吃饭、穷山恶水、贫困落后……几乎都是它的形容词。戴庄7300多亩耕地,水田不到3000亩,因灌溉困难,除了降雨多数靠几级翻水,且农业效益低下的岗坡地占了大头。
村里的老民兵营长蓝瑞华回忆起改革开放前的日子,脑海里立马跳出了“饥饿”一词,“那些年好像从未真正吃饱过,能吃上一顿干饭就像过年了,多数时候还是山芋干当主粮!”
上世纪80年代初,日子虽稍有起色,戴庄农民招待客人吃饭,鸡蛋就算好菜了。
村民彭玉和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村边山上种了200多亩西瓜,辛苦两个多月开荒,钉耙都磨秃了,可一年收成只有区区700元。他说,戴庄人真是穷怕了,就想发财,盼望哪天能来个“救星”,让大家有个致富的好法子。
有梦想就有希望。2001年,戴庄村迎来了自己的“大贵人”——刚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农业专家赵亚夫。作为志愿者,赵亚夫来到了戴庄。他想帮助老区农民一起找到江苏丘陵山区农村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路子。
赵老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虽然戴庄经济发展滞后,但环境破坏相对较轻,难得在苏南地区留有一方洁净的水、土壤和空气,但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一直没有很好利用;此外,虽然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人中80%以上为妇女或老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到了70%以上,可他们熟悉农活。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戴庄的主客观条件都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赵亚夫对症下药,给戴庄开出了药方:不是采取“无工不富”,随大流招商引资办工厂或开农庄饭店,而是通过有机农业,修复农业生态系统,闯出一条“绿色发展、质量兴农”的好路径。赵老当初是这样想的:“江苏地少,劳动力贵,农民对土地产出的期望值高,所以既要种粮食,又要走高端路线,这就要让高效生态农业成为主导产业。不然,我们竞争不过山东等其他农业大省。”
帮助村民找到致富良方
既然认定高效生态农业是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发挥戴庄优势的产业,赵亚夫于是扎根戴庄村,开始身体力行推广有机农业。但当时,戴庄几乎没人相信农业能致富,也搞不清有机是什么。赵老于是组织村民培训,普及农业知识,可来听讲座的最后只剩下了3个人,其中就有杜忠志和彭玉和。怎么办?赵亚夫向农民承诺只要做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哪怕没有收成,都会保证农民每亩1000元的年收入。
可以说在利益“引诱”下,村里的半文盲杜忠志成了戴庄尝试有机农业的第一人。2002年他第一个种了八分坡地的有机桃,第四年纯收入7000多元;2004年他又是第一个种了七分水田的越光有机稻,挣了2000元,后来他还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一起搞有机农业,目前全家年收入有40多万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赵老从培养示范户、示范园入手,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不断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当初彭玉和虽然也心动,不过因为父亲和妻子反对,直到2006年他才承包了有机农业示范园内已种下3年的30多亩有机桃。不想当年就挣了7万多元,次年彭玉和又多承包了30多亩……还在桃林内套养了鸡、鹅吃草吃虫,后来更办起了戴庄第一家农家乐--桃园农庄,从此在高效生态农业的致富路上乐此不疲。
水稻选用的是特优质的越光稻,养的草鸡是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研发的“苏禽系”肉蛋兼用新品种,种的水蜜桃是日本的优质品种,还引进了专吃水花生的甲虫,稻田里也放养青蛙……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戴庄不断植入尊重自然规律的现代先进农业设施和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今年9月,戴庄村获评江苏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余善文透露,在逐渐摆脱“福利销售”模式的同时,戴庄正在已有品牌“野山小村”的基础上打造更高端的“赵亚夫”品牌,期望以生态农业的多品牌战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的和定位。
因为把全村的山水田林湖草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按地貌类型进行适宜的生态农业布局,戴庄及其周边已有8000多亩农林用地连续十年以上采用了生态农业新技术。稻田里连续多年不用农药化肥,农业面源污染没了,还有127种各类动物活动,比邻村稻田高出6.4倍。戴庄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被环保部连续两次核定为“有机食品基地”,还获得了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全国文明村”称号。
农民爱上高效生态农业
有了一批最先吃“螃蟹”村民的成功范例,从此戴庄人坚定农业绿色发展不动摇,一竿捅到底大干了17年。
作为茅山革命老区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真真切切渗透在了戴庄人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彭玉和兄弟3人如今家家有小汽车,还都在城里买了房。他说:“想当年我们跟着赵老种有机桃,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没想到真种出了‘金桃’,有机农业我们肯定要坚持搞下去!”杜忠志则表示:“我最要感谢赵老他们这些农技人员了,赵老这么大年纪还一心为农民操劳奔波,我们120%地信服他,赵老就是让我种石头,我也会种!”
通过高效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不仅是少数示范户,更有戴庄村的全体百姓,尤其是资金实力、科技素质都处于劣势的村民感触更深。蓝涛家因发酵床养猪一举脱贫,生产的黑猪肉网销火爆,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残疾人老黄家种上了高架草莓,第一年纯收入就达到10万元;贫困户范淑英虽孤身一人,但种有机水稻、养羊,也实现了脱贫增收。
2017年,戴庄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0元,比2003年的2800多元高出8倍,从原来低于句容全市平均收入22%,到现在高出25%。村集体年收入由15年前的负债8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00万元。
如今戴庄人觉得当农民令人自豪、值得尊敬,八成以上的外出打工者又回村务农了,投资创业人才也带着资金下乡了……赵亚夫表示,戴庄不仅解决了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还让农民和更多的人爱上了高效生态农业,这也正是“戴庄经验”的一个重要价值。
全媒体记者 栾继业 通讯员 谢志春 庄瑜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