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 沿街商铺林立。在老镇江的心目中,中山路是古城“第一路”,不仅是主城 区第一条现代意义的城市干道,而且是市中心最长、最繁华的路街。
作为城市中轴线,中山路串起城东与城西,是镇江城市发展的一个符号,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崛起,也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
众志成城,奋战六年筑一路
1987年12月31日 的《镇江日报》,曾在报眼位置刊登了当年中山路全线贯通的消息。报道称,“五条街走不开”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全市人民瞩目的中山东路拓宽改造工程,于1987年的最后一天顺利竣工通车。至此,40米宽的中山路已横贯名城。
“拓宽改造前的中山路东段宽仅18米,泥结碎石的路面,到处坑坑洼洼。西段叫劳动路,窄的地方宽仅9米,而且坡子特别陡。”中山路的建设者、现年87岁的原市公用事业局局长陈鹏翔回忆,当年这条路人车混行, 自行车与公交车都挤在一起,窄的地方两车交会时,就没有多少空间了; 镇江火车站从西站迁到劳动路上后, 每天有两万名旅客在此周转,前往苏北扬州、泰州等地的旅客要到江边坐 轮渡或轮船,亟须打通一条火车站人流到江边码头的疏散通道。因此,拓宽中山路势在必行。
4 公里多的中山路拓宽工程,被分作大市口到环城路(中山路东段)、电力路铁道口到火车站(劳动路东段)、大市口到中山桥、火车站到牌湾 (劳动路西段)4 段实施。从1981年开始,市政府在建设资金较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了这场工程大会战。
“工程拆迁、施工工作量巨大,特 别是火车站到牌湾段需要降坡取直。”陈鹏翔说,火车站西北角(现镇江大酒店原址)有小山头,山上有个 刀剪厂,施工中搬迁了企业削平了山头;西侧的狮子山也被切掉一部分, 仅该段土方量就达40万方。
中山路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奋发图强、坚韧不拔、愚公移山的精 神,令陈鹏翔十分感慨。他还清楚 地记得,时任总指挥、副市长黄选能 每天深夜召开工程例会;交通、建筑、物资等单位给予无偿支援,施工人员挑灯夜战,中秋之夜、国庆佳节照常施工;率队施工的原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潘鸿禧“下井”检查覆土后的下水管道勾缝……
1985年2月5日,中山路西段( 市口至中山桥段)拓宽工程告捷;
1985 年 9 月 16 日,市政府决定, 将中山路(东起环城路,西至电力路、 运河路口)更名为中山东路,劳动路 (东起电力路、运河路口,西接镇句路)更名为中山西路;
1986年7月1日,中山西路(火车站至牌湾段)拓宽工程顺利完工通车,向党的生日敬献了一份厚礼。
此后,中山东路大市口至环城路段宽幅由30米拓至40米。“此前第一段是按照30米宽施工的。”陈 鹏翔解释,后来市委、市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将中山路拓宽为40米。所以,最后回过头来对这一段“返工”。
拉开框架,成就镇江新名片
拓宽后的中山路,机动车道为14米宽、四车道的水泥路面,两边非机动车道各为6米宽的沥青路面,快、慢车道之间的分隔岛各宽2米,两旁各有5米宽的水泥道板铺设的人行道。
陈鹏翔告诉记者,中山路拓 宽改造工程创造了镇江道路建设史上的“三个第一”:有了第一 条 40 米宽的“三块板”道路(即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有了第一条雨污分 流道路,而当时尚无污水处理厂;有了第一条管线完善配套的道路,有自来水、污水、煤气、通信等地下管线,且管径都较大。 拓宽后的中山路,显著提升了主干道功能。在出行工具以公交、 自行车为主的年代,极大改善了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
中山路拓宽改造,显著改善 了市容,加快了沿街拆迁重建的步伐。新建的中山大厦成为中山路上第一个高层建筑,此后一批商店、饭店、百货大楼纷纷重建新建。吴家门、青云门等沿线城中村(棚户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一幢幢宽敞明亮的住宅楼。中山东路和解放路十字交会处的大市口,逐渐成为镇江的繁华街区,成为镇江的一张新名片。
在中山路建设中诞生的以 “苦干实干、高效推进”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山路精神”以及后来在解放路建设中创造的“解放路速度”,成为我市道路建设干部职工以及各行各业激发工作热情的精神动力。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动车的日趋增多, 交通日渐繁忙拥堵的中山路,继续一次次地“变脸”。
2004 年12 月29 日深夜,中山西路铁道口拆除,最后的“卡脖子”路段被打通,镇江“铁路穿 城”的百年历史终结。
2005 年12月28日 ,全长1020米、宽40米的中山北路竣工,中山路延伸到金山寺。行经牌湾路口向西北眺望,巍巍慈寿塔直指蓝天。
2012年9月起,中山路自西向东分段实施综合改造。改造方案的设计者、镇江市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纪书锦说,综合改 造主要实施三大内容:“四改六”,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改造 为双向六车道;“白改黑”,将现 有的水泥路面全部改为沥青路 面;沿线街景整治,进行绿化提升和景观出新。“改造后机动车道的总宽度达19.5米,同时对路口渠化,进一步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提升了人文绿化景观。”
流金淌银,拉动发展增长极
交通便利之地往往是商 繁荣之所。十多年间,西起牌 湾,东至环城路,中山路两侧商 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物资大厦、外贸大厦、新世纪商厦、丹徒大厦、商业城、商业大厦、国贸大厦……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形成4公里多的商业聚集带,镇江商业中心由大西路逐渐转移到中山路、大市口一带。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 中山路商贸业“腾笼换鸟”,大润发超市、苏宁电器、五星电器、国美电 器、大祥时尚街、八佰伴、万达广场、苏宁广场……一个个外地商业大鳄纷纷进驻。在给镇江市民 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差异互补的商业格局。
市商务局流通处处长张映和说,一个又一个商业大项目的 进驻,加剧了镇江商贸业的优胜 劣汰,推动了服务业的转型升 级,也让镇江市民有了更多的购物选择。特别是八佰伴、万达广 场、苏宁广场3个大型商业综合 体的出现,带给市民吃喝玩乐购 一站式消费体验,给中山路的商 业格局带来一场变革。
中山路上的商贸服务业还 延伸到了地下。2015年全面竣 工的大市口地下商城,集聚商铺 120 余家,并与周边的八佰伴、 漫书城、商业城、苏宁广场、太和广场的地下室连成一体,实现了 商圈在地下的互联互通。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17年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达57.6%;服务业对就业的 贡献率稳步提升,从业人员占比达到43.9%。而寸土寸金的大市口商圈所在的京口区,服务业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90%。这其中,拥有商贸服务网点最多,诞生八佰伴等亿元税收楼、千万元税收楼的中山路功不可没。
近年来镇江跳出传统格局,揽南山入怀,南徐、丁卯、谷阳板块强势崛起,城市南北向 框架被拉开。伴随着加快打造 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实现中心 商圈继续领跑,新兴商圈快速 壮大,镇江更加辉煌美好的明 天指日可待!(全媒体记者 方良龙)
编辑:何冰